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虹  赵东昊  朱霞 《华中建筑》2020,(5):130-134
为指导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该文期望从中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中汲取智慧,并以武汉市罗家岗村为例,探索地处夏热冬冷、潮湿多雨地区的"木兰石砌"民居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组合和建筑单体方面采取的营建策略,通过Ecotect、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其气候适应性,并指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于"低成本"、"低技术"下的"在地建构"与"自然融合",启发未来乡村民居采用因地制宜的传统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建设更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地域建筑适应性设计是对"地域建筑"命题的具体化,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分析是对建筑适应性设计的深刻解读。文章通过对地域建筑适应性的分层次分析,以系统论的视角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层次对地域建筑适应性创作进行解析,阐述当代建筑创作中对地域性的关照,以倡导地域建筑创作应该适应环境、尊重文化,美观与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3.
围绕"适应性"与"适应性再生",分析建筑"适应性"的来源,探讨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所具备的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多方面的适应性,同时指出对新旧建筑间相容性的创造性发现和对历史建筑文化特性的延续是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叶帆 《四川建筑》2012,32(6):52-54
以当前铁路客站建筑设计中需要面对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与城市肌理的适应性、建筑生态位平衡技术的适应性,以及对地方文化表达的适应性三个方面,对建筑屋顶在环境适应性设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通过与相关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提出了应从城市设计、建筑技术和文化表达三个主要方面着手研究,这也是铁路客站建筑设计"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得以实现之关键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工业遗产建筑适应性改造中的生态策略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对"适应性"的理解。根据"适应性"的生态策略梳理了适用于工业遗产建筑改造的生态技术,并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这些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9)
石塘镇石屋建筑是当地渔民为防台风袭击和海盗抢劫,就地取材、依山傍海建造的,无论在建筑形态、空间组织和营造技术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其地域性特征,与江浙平原地区传统民居风格完全不同。通过分析石塘镇"海—山—城"所形成的空间环境,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地域性建造要素探讨石塘石屋对该地区特殊地域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及蕴含的深刻建造内涵,为沿海地区建筑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荷兰本土城市更新加速发展的语境下,建筑改造、增建扩建、历史建筑修复以及"适应性再利用"项目增幅明显。该文旨在探讨荷兰适应性再利用的背景、发展趋势、经验方法,从类型与策略两个维度深入阐析存量建筑再利用的具体"适应性"设计策略。通过梳理从类型差异的多样案例到设计主体视角的适应性再利用实践,拟勾画出荷兰建筑师和事务所介入各类适应性改造中的空间策略、材料策略和技术方法,以期为更多高密度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更新及存量改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张志勇 《城市建筑》2022,(6):143-145
体育建筑往往更具有地标性。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地域性建筑是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的统一。文章通过对沙洋体育馆规划设计的介绍,表达建筑师对当代体育建筑与地域性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建筑师华黎的建筑案例,探讨其面对不同环境、类型和建造意图的条件下,采用何种方式去回应建筑的场所特征。并通过建造过程中对材料使用的偏好、内外环境关系的处理、以及建造结构体系的把控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在具体建造过程使用的适应性手段以及华黎"在地建造"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0.
<正>"地域建筑"是当下建筑学界共同尊重的准则,但这一术语的过度使用,也使得其内涵在当代建筑创作中逐渐模糊。本期沙龙主题"建筑适应性",是对"地域建造"这一命题的具体化。"适度"的"适应"是当下应当倡导的地域建筑设计创作原则。"建筑适应性"中的"适应",强调对历史文脉与所处环境的积极回应,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应答关联;除此,"建筑适应性"还强调对经济、技术、材料的"适度"  相似文献   

11.
在柯布西耶"旧建筑消解"理念的倡导下,城市功能化发展趋势已经让历史街区破壁残垣,直到1999年《北京宪章》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态度的转变。文章旨在对户部山历史街区进行文化性地修复,以徐州户部山文化城为例,通过对其的文化适应性改造赋予它建筑历史地域特色和实现街区文化重生的特征。建筑的文化适应性改造设计需要尊重文化精神和建筑风格的传承,文章总结如下认识,并阐述对于建筑历史文化特征改造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2.
西关大屋是清末民初在广州地区出现的一种住宅建筑。西关大屋的形成是本土民居建筑基于地域性的适应过程,是在"原生生态"建筑基础上进化而来,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建筑特征、功能属性等与当代小城镇联排住宅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文章以西关大屋地域适应性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及人文适应性三个方面,对从地域适应性中形成的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希望从西关大屋地域适应性及其特征中获得小城镇联排住宅建设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陈喆  姬煜  乌玉罕 《华中建筑》2014,(10):68-73
当代世界建筑设计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影响下,开始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摆脱欧式几何的枷锁,不断追求新的形式与表达,其目标是不断向着接近自然、适应自然的方向发展。该文研究的内容是:结合地域建筑文化、技术和环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生成相应的多元化复杂适应性建筑。地域建筑创作的复杂适应性,符合了地域建筑对于创造性的需求,同时解决了过于技术化的非线性建筑观所缺失的人文精神。基于复杂性理论,该文对地域建筑的复杂适应性生成策略进行了归纳,通过实际案例解析了复杂适应性对地域建筑创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乔景顺  刘华伟 《安徽建筑》2012,19(6):21-23,41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对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想,并从旧工业建筑自身特征,以及城市更新、生态节能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进行适应性再利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功能置换"、"新旧建筑融合"、"内部空间整合"和"低能耗改造"等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研究,以期对旧工业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旧工业建筑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着被拆除的情况,其中不乏一些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并具有极高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对此国内也兴起一股对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热潮。基于遗产建筑所具备的多重价值,提出适用于工业遗产建筑的适应性节能改造策略,并对"适应性"进行解读,梳理了适应性节能改造技术,并通过实际案例加以论述,以期为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节能改造再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筑适应性设计能使建筑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对于实现环境、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及案例研究,对建筑适应性的界定进行了梳理,提出建筑适应性指建筑通过有效的调节以适应使用者和环境不断发展的需求的能力,从而使建筑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分析了建筑适应性设计实现的内部及外部影响因素。发现层高结构系统、服务设施、平面开间与进深、平面形态、空间流动性、外部包络面是影响建筑适应性的关键设计参数。建筑设计前的使用需求,业主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建筑师的坚持是影响建筑适应性实现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为建筑适应性设计策略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隐逸建筑     
侯立萍  罗鹏 《建筑知识》2011,(11):62-65
"社会是发展的,人对建筑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把握实际设计需求的同时创新,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建筑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于适应自然和社会的中间产物,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中介体,建筑也应该具备动态适应性。作为建筑师必须要关心社会、关注环境,根据社会的变化以及建筑使用需求的新发展,探讨建筑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通过动态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罗鹏  相似文献   

18.
依据"传统村落风貌与特色"、"传统建筑规模与质量"、"传统文化活动与传承"的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三要点,通过实地调研对粤中从化区的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从化区传统村落的线索名录,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法从行政区划(镇、街道、林场)、地理环境、民系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借鉴建筑美学的"适应性理论",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分析其分布的原因,并总结从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从化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晋 《华中建筑》2014,(8):79-83
绿色建筑是要通过转变建筑设计观念和建构方法来实现,使建筑设计从以往的以"形态—功能"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形态—功能"和"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这一过程将更加强调回归建筑本身与气候的自然调节,在绿色建筑所包含的诸多要素之中,气候适应性是基本要素之一。绿色建筑是在气候适应性的基础上的建筑技术、节能与健康的三者统一,分别代表着基于地域气候的建筑技术的正确选择与运用;环境目标的实现;人居环境目标的三方面统一,并结合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两个体育馆建筑设计实践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脱离了符号化、标签化的定义,各式建筑涌现,纷繁复杂,地标性建筑层出不穷,多元化的建筑视角拓宽了城市风貌.然而在这些雄伟的建筑背后,新兴了一批"弱建筑".本文通过这种在日本建筑界活跃的新兴思想结合中国当前国情,来探究"弱建筑"理念在当代乡村建筑空间设计中的适应性运用以及与中国乡村建筑的切实结合点,从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