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震后过渡安置期间,受灾县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根据灾后过渡安置政策,结合已有工程竣工验收法规和当地实际,制定并有效实施了与正常工程竣工验收程序不同的灾后应急工程竣工验收程序。通过对绵竹市过渡安置板房竣工验收程序的探讨,以求为类似灾后工程竣工验收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后,为了解决大量受灾群众与紧缺建设用地的矛盾,灾区出现了大量大规模的高建筑密度活动板房过渡安置区。为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救灾活动板房过渡安置区普遍存在的居住环境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和对受灾群众的影响程度,作者在灾区完成永久安置后,以问卷的形式对都江堰灾区204位活动板房过渡安置区居住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活动板房夏季恶劣的室内热环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受灾群众的生活影响最大,是大多数受访者最不能容忍的问题。本文结论可为我国今后救灾过渡安置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数百万民众失去居所,安置受灾群众的救灾帐篷和过渡安置房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4.
5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由姜维新部长召开了“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会议”,专题研究布置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问题,根据安排,将采取无偿捐赠和下达任务结合的办法,由20个省市在4个月内为四川灾区300万受灾群众生产、运输和安装100万套过渡住房,这将大大缓解当前承担灾民临时安置任务的成都、德阳、绵阳及周边城市的接待压力。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家园的重建,成为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灾区各级政府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把地震灾害损失减到最小程度,为了适应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屋快速建设的需要,根据灾区过渡安置房“统一规划、合理选址、集中建设,鼓励投亲靠友”的原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紧急研究制定了《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并于5月21日发布。现将全文刊登出来,以期对灾后重建工作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在领导抗震救灾中,高度重视受灾群众的安置问题。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明确要求,要用5个月时间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建设100万套过渡安置房(后又决定增至150套万),其中第一批25万套6月份必须完成。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已成为抗震救灾最突出的任务,抓紧建设过渡安置房,是中央为解决受灾群众临时住房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7.
保证救灾援建资金有效地用于过渡安置房建设和灾后重建工程及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日前,四川省建设厅抗震应急指挥部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保持市场物价稳定的紧急通知》和《建设部关于地  相似文献   

8.
6月24日,5间过渡安置教室所需板材运抵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林乡中心小学,该校10名经过培训的施工人员,在北京市援建人员的指导下,完成5间教室的安装工作。这一全新模式的推出,将加快陇南灾区过渡安置学校的建设步伐,或将成为今后地震灾区援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坂茂“Paper—Loghouse”临时过渡安置房建造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梦一  侯林 《四川建筑》2011,31(4):85-87
阪神大地震后,建筑师坂茂以纸管为主要材料为灾民设计了临时过渡安置建筑———"Paper—Loghouse"并批量进行了实体搭建,为普通灾民带去了及时的庇护过渡场所。文章拟将"Paper—Log-house"作系统的建造分析,将其各部分还原,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特点与启示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住宅设施》2008,(8):20-20
北京援建四川灾区的首个过渡安置区花菱京安小区里,居民喝到了甘甜的纯净水,厨房里架起了燃气灶。小区居民张朝友说:“5月12日大地震后,现在算是真的有了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刘艺 《时代建筑》2010,(1):13-14
2009年是“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二年,也是过渡和转变的一年。随着2009年首批重建项目的竣工使用,灾后重建逐步从以灾民安置和交通恢复为主的第一阶段转变为城乡统筹和发展经济为目标的第二阶段。作为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总面积达1.2万km^2,人口近1060万。  相似文献   

12.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把地震灾害损失减到最小程度,为了适应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屋快速建设的需要,根据灾区过渡安置房“统一规划、合理选址、集中建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后,作为灾后重建重要一环.农村居民安置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居民以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从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奠定了受灾地区恢复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国内外地震相关研究,总结出四种震后居民安置模式:原地安置、就近安置、原地集中安置和异地搬迁。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构建了适应当地情况的居民安置方案,并根据管理实旋、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四方面指标,对四种安置模式进行了评价,为灾后重建中农村居民安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鲁甸“8·03”地震发生后,民宅、学校、医院等建筑受损严重。随着抗震救灾的不断深入,灾区应急救援工作目前已经开始向重建过渡安置转移。在昭通鲁甸、巧家等地震灾区,灾民帐篷安置点、活动板房学校医院的临时公共设施不断建立起来,灾区火灾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5.
《建筑工人》2021,42(1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洪涝灾害农村住房安全应急预案(暂行)》(以下简称《预案》)和《洪涝灾区农村住房安全应急评估指南(暂行)》(以下简称《指南》). 《预案》从灾前应急预防、灾后临时处置、农村住房安全应急评估、灾后过渡安置与恢复重建4个方面,对农村住房应对洪涝灾害时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明确.  相似文献   

16.
聚苯乙烯泡沫夹芯板的火灾危险性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板房大量采用聚苯乙烯泡沫(EPS)夹芯板搭建.结合EPS的燃烧特点、火灾行为及其危害,测得EPS夹芯板在不同连接、封装和隔断方式下的热释放速率(HRR)和总释热值(THR),评析了不同封装方式对火灾危险性的影响,对灾区板房搭建施工中的防火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灾后安置建筑不仅是国际普遍的研究课题,在当下中国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对灾后安置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尝试探索直接回应灾民不同安置阶段需求的模块化建筑的设计思路。首先,以灾后四种安置建筑类型切入,依照灾民心理需求划分其时间分隔;其次,分析各安置建筑类型的设计要素,并阐述模块化应对不同设计要素的优势;最后,按不同设计要素具体阐述模块化建构下的四类安置建筑的设计策略,为我国灾后安置房体系提供有益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经政府规划、建设或对某些建筑物改造后,具有一定的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群众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安置的室内安全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深圳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123处,其中室内场所684处,室外场所439处。由于深圳地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每年汛期台风、  相似文献   

19.
在对汶川地震灾区临时安置区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灾后临时住房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灾后临时安置住房规划和建筑设计新的思考,在城市临时避难安置地增设管线出入口,制定灾后安置区规划设计规范,研究新建筑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邹君 《江西建材》2022,(11):170-171
灾民们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后,迫切需要迅速而舒适的灾后安置空间。文中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灾后临时安置空间规划设计现状及问题,运用衍生式设计策略,旨在为灾后临时安置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