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村建设实验演变及其特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中国乡村建设实验的4个发展时期:帝制时代乡村建设、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验、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乡村建设实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实验,指出乡村建设实验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乡绅"主导到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而更为综合、多元和创新的乡村建设,将是未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达到乡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活代表紧张与压力,而居住的处所则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休憩的天堂,如何让居住区的每一户居民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如何在居住区中设计出这种半开放半私密的院落景观空间,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这也是本文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赵炜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0,22(1):11
以民国时期修建的长寿左家大院为例,对库区院落空间的一种典型类型进行分析,探索此类院落空间形态的内涵与演变规律,初步把握库区院落空间的总体意象。 相似文献
14.
15.
村民的院落空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生产的延续、邻里交往的场所。本文重点对沈阳地区村镇村民院落的景观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当地民居不仅是居住的空间,而且是充满民间文化和淳朴艺术芬芳的生活环境,是居民肉体与精神的庇护场所,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真挚追求。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地名以其独有的城市识别性成为人们感知地域、熟知地域的重要载体。而以植物冠名的城市地名则体现该地域植物景观在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标识作用,即植物地名的景观地域性。在过去的研究体系中,植物地名是地名体系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地名研究侧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针对植物地名的专项研究不多。本文单独提取植物地名,通过数据整理和文献考证,从地名规划角度出发,研究古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和景观风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地名在北京中心城区高度密集,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辖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状态。植物地名的增长变化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根据地名词源和反映的植物景观不同,植物地名所表达的景观类型主要有4类:街巷景观类、园圃景观类、山水景观类、荒野景观类,反映了北京旧有的城市格局和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9.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哈尼梯田村寨为例,提炼其自然、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景观特征,从内容、过程、格局、主体四个方面分析其背后隐含的营建方法。旨在为当下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