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村建设实验演变及其特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中国乡村建设实验的4个发展时期:帝制时代乡村建设、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验、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乡村建设实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实验,指出乡村建设实验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乡绅"主导到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而更为综合、多元和创新的乡村建设,将是未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达到乡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陶玮玮 《建造师》2010,(9):52-53
城市生活代表紧张与压力,而居住的处所则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休憩的天堂,如何让居住区的每一户居民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如何在居住区中设计出这种半开放半私密的院落景观空间,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这也是本文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洁  高素萍  陈晨 《山西建筑》2007,33(9):14-15
从分析城市居住区演变历程入手,以同济新村和同济绿园为例,对比不同时期不同院落组合形式的各自特点,并通过总结院落组合形式在时空中的演变,以求对今后居住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百年建筑》2006,(9):64-67
朗琴园的设计以“自然与艺术”为主题,并以林语堂“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话语作为设计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指导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从分类与评价两方面,构建一套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首先,以价值中立为导向,基于尊重文脉地脉的人地关系理论,从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制定体系构建原则,筛选景观特征要素,根据不同尺度的乡村景观拟定针对性方法范式,构建多尺度多层级嵌套式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7.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  相似文献   

9.
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2013,(4):148
编者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也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乡村景观是城市的童年,是宜居的理想,是文化的传承,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还具有农业经济价值和居住空间功能。如何保护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成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景观?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团队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来推进工作?……本期"观点"特约7位专家学者,就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价值,以及乡村建设中风景园林师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展开积极探讨。(以作者  相似文献   

10.
乡村景观     
考察了乡村景观作为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状况,阐述了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所面临的管理议题,探索了农业可持续产品及其认证、乡村发展模式与技术,以及确保乡村景观重要特性及其组成的指导条例,使乡村景观免遭新的人工构筑和植物品种的损害,最后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需要社区住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1.
乡村景观     
乔永强 《风景园林》2013,(4):148-149
作为一个讨论对象,谈论乡村景观的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对于乡村景观的关注以及不同形式的介入愿望。作为一个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从业者,这种谈论或许与潜意识里地域乡土文化的抢救、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或者更时髦一些,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相关联。但是这种介入愿望本身,往往是从他者和旁观者立场出发的一种行为,虽然具有积极的正能量,也不乏力不从心的尴尬。这种尴尬在于,我们看到了很多(问题),但能做的有限。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吐鲁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吐鲁番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主要数据源,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吐鲁番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吐鲁番乡村聚落扩展趋势与乡村位序-规模法则比较符合,聚落日益趋向于中小规模发展;(2)吐鲁番乡村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的变化呈现出偏左正态分布的趋势,密集分布在高程0~452m和坡度0°~3°区域;(3)吐鲁番乡村聚落主要集聚在主要道路与河流两侧。  相似文献   

13.
以民国时期修建的长寿左家大院为例,对库区院落空间的一种典型类型进行分析,探索此类院落空间形态的内涵与演变规律,初步把握库区院落空间的总体意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吐鲁番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2000年、2010年及2020年三个时间维度,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扩展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其时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00~2010年高昌街道的扩展贡献率最高,其他乡镇多为逆向扩展,聚落总体上扩展缓慢;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10~2020年扩展迅速,聚落...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建筑与环境》2007,1(6):89-91
村民的院落空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生产的延续、邻里交往的场所。本文重点对沈阳地区村镇村民院落的景观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当地民居不仅是居住的空间,而且是充满民间文化和淳朴艺术芬芳的生活环境,是居民肉体与精神的庇护场所,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真挚追求。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 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 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 制,认为国家对乡村的定位决定景观治理目标与重点,土地、 人口管理、经济产业等制度改革引导乡村治理的潜力挖掘,行 政财政体制制约乡镇的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嬗变加速治理程序 的价值转向。最后,基于演变路径提出建议,以期探索更加规 范化、法制化的乡村景观建设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乡村产业转型的基础上,面对新的生产活动会带来新的空间增长的现实需求,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时空维度下,采用生活景观、生产景观与服务性景观三类景观影响因子,从村域的尺度计算与分析产业介入对乡村空间载体的影响,探索乡村景观格局的特征与演变规律,证明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空间格局发展同步考虑。  相似文献   

18.
曾筱雁  尹豪 《风景园林》2017,24(11):99-104
地名以其独有的城市识别性成为人们感知地域、熟知地域的重要载体。而以植物冠名的城市地名则体现该地域植物景观在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标识作用,即植物地名的景观地域性。在过去的研究体系中,植物地名是地名体系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地名研究侧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针对植物地名的专项研究不多。本文单独提取植物地名,通过数据整理和文献考证,从地名规划角度出发,研究古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和景观风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地名在北京中心城区高度密集,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辖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状态。植物地名的增长变化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根据地名词源和反映的植物景观不同,植物地名所表达的景观类型主要有4类:街巷景观类、园圃景观类、山水景观类、荒野景观类,反映了北京旧有的城市格局和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9.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哈尼梯田村寨为例,提炼其自然、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景观特征,从内容、过程、格局、主体四个方面分析其背后隐含的营建方法。旨在为当下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