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危机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而步行景观系统的友好性应更加强调发挥其应对扰动、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基于韧性原则的社区步行景观设计策略从灾害发生的时序及韧性的作用方式2方面,提出社区在生态韧性、防灾韧性、空间韧性3方面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社区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应对小型海岛生态脆弱且易受自然过程所引发的扰动影响,本文探讨岛屿景观营造与规划设计如何正确对待并融合自然过程所带来的扰动问题,旨在提升小型海岛生态系统整体韧性,实现岛屿可持续发展。通过演进韧性理念的引介与爬梳,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以自然过程为"势"的小型海岛景观韧性构建三力机制(恢复力、适应力、变革力)及其动态设计技术路线。通过西沙鸭公岛动态景观设计探索的实证,阐明如何运用生态敏感性与受自然过程影响程度的矩阵叠合分析,进行韧性构建策略决策,通过因势而为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应对,将原本被视为不利因素的自然过程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并成为特色和亮点,为小型海岛的保护发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城市的过度开发建设使城市原有水系统发生改变,并导致城市水灾害频发及水环境日益恶化。自2014年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后,城市水系统问题逐渐缓解。本文通过引入国际最新的韧性理念,将韧性思维引入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的构建中,从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四个维度对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同时,结合现有试点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碎片化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试点的海绵城市——济南市济西推广区海绵城市概念规划为研究案例,以韧性思维为指导,系统地提出了海绵城市生态格局构建、系统规划及建设引导方面的规划策略,并探索了海绵城市延伸的产业开发及建设管控机制,试图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提供一种新思维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韧性城市是城市领域应对风险挑战的一种方式,受到规划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在城市社区中建立分布式食物生长供给系统,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方面。集装箱植物舱可摆脱土壤、阳光、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完全可控的环境条件实现作物的高质量周年生产。文章介绍了集装箱植物舱的技术特性、系统组成,总结了其在社区规划中与建筑结合的设计原则,以及在中国各气候区城市的能耗规律和经济性分析。同时,总结了植物舱内种植作物的品类和相应特点,并对植物舱所栽培的生菜作物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集装箱植物舱作为一种分布式食物生长系统,可以在食物供给、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增强城市社区韧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结合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需求,反思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导致的诸多城市生态问题,以天津市既有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暴雨、热浪、空气污染三类影响较大且具有典型性的生态扰动类型,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探索各类型生态扰动与空间环境因子间的耦合关系,提取影响较强的相关因子,建立完整的既有城区生态韧性评价体系,为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自然、技术和人为灾害给城市的有序运转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和损失。城市韧性是城市系统及其各类子系统在受到扰动时维持或迅速恢复其功能,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城市韧性概念为城市的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将城市视为一个在物理、社会、信息组成的三度空间下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的系统",并以若干子系统及其交互为例来阐述城市韧性的内涵与特征。城市必须进行"韧性管理",只有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到三度空间下的各个子系统和韧性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最有效地确保和提升其韧性。  相似文献   

8.
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峤  臧鑫宇 《风景园林》2017,24(4):50-56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了韧性理念与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城市韧性的生态方向与适灾方向出发,以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子要素与韧性的关联框架,并总结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从土地优化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生态防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完善的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对思维、韧性、韧性思维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韧性类型、韧性属性、韧性效应、韧性改善途径展开探讨;论述了韧性思维的特征和核心、韧性思维与韧性实践等问题。从认识韧性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重视韧性思维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赋予城市生态规划以韧性规划的基本特征、设置韧性指标评估城市生态规划的韧性水平、确立以人为主体的韧性生态规划原则、将城市功能—气候变化—韧性规划加以协整考虑等方面,阐述了对基于韧性思维的城市生态规划的诸项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骤增,城市雨洪灾害日益严重。通过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来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城市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成为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基于韧性城市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建构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设计案例,围绕四个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分析设计实践中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结构组织、多用空间塑造和城市系统整合;最后,对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做了进一步思考。雨洪韧性城市设计拓展了传统城市设计的外延,为生态城市的性能化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绿色城市设计是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型,生态韧性、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在世界各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地区的绿色城市设计实践也极具多样性和创新性。梳理近现代城市发展代表性理论对绿色城市设计起源及内涵的重要影响,进一步细化绿色城市设计的定义。运用实证研究和系统建构的方法,总结及归纳大湾区代表性绿色城市设计实践的特征,提出“景观安全、区域协同、气候适应、功能复合、尺度适宜、有机生长”的绿色城市设计策略体系,并指明每一项策略下具体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方向,以期为新时代高质量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湿地承载着许多的生物种类、复杂的生态类型和多样化的生态服务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整体的韧性水平,因此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基于韧性景观理念,思考和回应城市发展中所面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该文主要内容在对韧性景观理念解读的基础上,探索其理念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设计原则得出设计策略,以咸阳渭柳湿地公园为例,探究如何利用韧性景观设计来应对雨洪、污水和生态破坏等威胁,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韧性作为新兴的城市研究热点议题,其实质在于针对现代都市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扰动,主动探索适应性的调整方法和途径。韧性的概念自源起以来,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两次决定性的认知转型,形成了支撑现代城市韧性观点的支柱。本文通过全面回顾总结国际学界的相关文献,比较了三种韧性认知角度的本质区别,阐述了韧性城市研究的内容框架,并提出了与此相应的特征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城市韧性是建立在传统规划理论上的指导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准确地把握城市韧性的概念内涵、内容框架和特征标准对于增强现代城市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在于要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本文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准则要求和各项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下的三角洲城市韧性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洲城市是一个特殊、复杂的生态-人工系统。水系冲击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大量建设产生的地基沉降现象以及城市蔓延造成的生境破坏,使得三角洲城市更容易受到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潮汐、风暴潮以及暴雨的侵蚀。本文首先分析了三角洲城市更具脆弱性的原因,即特殊的自然基底与快速城市化的矛盾是产生三角洲城市脆弱性的内在原因,气候变化是加剧三角洲城市脆弱性的外在因素,认为韧性发展是未来三角洲城市发展优先考虑的对策。其次,讨论了韧性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模型、评估指标、多尺度生命周期、韧性演进等问题,重点从韧性城市的视角研究了曾经遭受气候灾害的若干三角洲城市的规划理念,推演了三角洲城市韧性发展的逻辑框架。第三,提出了三角洲城市韧性发展的目标,即通过规划调控协同三角洲城市系统各要素,持续推进整体应对气候变化扰动的能力。第四,提出了三角洲城市韧性规划调控的核心思想是多元与多样的基础设施、冗余与跨尺度的网络联系、自组织与自我更新的区域/街区/建筑/景观格局。最后,提出了六个在韧性规划实践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韧性城市建设的研究多专注于单一或部分城市系统,从而导致韧性城市概念描述不一致、实现途径各异,还时有冲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能够将韧性城市作为整体考虑的系统框架——这正是生态智慧可以作出贡献的地方。生态智慧旨在统筹应用知识(包括生态知识与地方特性知识)和伦理准则指导行为。它不同于社会与生态二分法的系统观,而是把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作为同一系统的特征。因此,韧性城市不再只关注单一韧性,也不是在各种韧性之间进行甄选或平衡,而是以天人合一为目标,构建韧性城市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生活健康和谐的人居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以及双方共建的中美生态城市设计联合实验室主办的上海国际城市设计论坛——2015生态城市设计国际研讨会将于2015年6月召开。论坛集结中美及各国学者、专家、政府代表,共同探讨生态城市设计、韧性城市、健康城市等前沿理论,亦将对前期规划与后续实践运营之间的现实眺战予以深度讨论。本次研讨会聚焦正快速崛起的可持续及韧性城市研究领域——城市作为能源、物质、水、多样物种及信息流动的系统设计。这一领域将城市看作一种类似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复杂形态,并基于这一视角提出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核心研究问题:如何以城市设计为手段,实现能  相似文献   

18.
理解风险扰动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和影响机制,对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流网络与物质空间网络的耦合关系,解构“风险扰动—空间结构—居民生活”关联逻辑,剖析风险扰动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以要素流动为介质,将风险扰动、空间结构、居民生活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从风险扰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空间应急响应四个层面,建立起风险扰动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韧性机理研究理论框架;结合典型风险扰动场景,从空间网络构建、城市韧性测度、关键要素识别和智慧韧性治理四个方面提出韧性机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本文可为城市韧性机理和可视化优化调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主管部门支持下,曰同济大字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以及双方共建的中美生态城市设计联合实验室主办的上海国际城市设计论坛——2015生态城市设计国际研讨会将于2015年6月召开,集结中美及各国学者、专家、政府代表,共同探讨生态城市设计、韧性城市、健康城市等前沿理论,亦将对前期规划与后续实践运营之间的现实挑战予以深度讨论。本次研讨会聚焦正快速崛起的可持续及韧性城市研究领域——城市作为能源、资源、物质、水、多样物种及信息流动的系统设计。这一领域将城市看作一种类似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复杂形态,并基于这一视角提出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核心研究问题:如何以城市设计为手段;  相似文献   

20.
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17,24(3):98-106
韧性是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但随着人类干预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工系统的刚性化越来越强,而生态系统的韧性特征逐渐下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降低。因此,韧性成为学界和业界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但繁多的概念和抽象的解释仍然无法告诉我们:韧性的本质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在生态规划与设计中进行韧性实践?如何架起不同尺度层面上全面韧性与特定韧性之间的桥梁?本文借助于生态实践智慧的启发,通过韧性概念的变化和成功生态规划设计实践案例的研究,提出生态系统的可变性是系统韧性的根本特征这一观点;并以城市社区为重点,构建以调控系统可变性为核心的城市社区韧性规划与设计框架,共包含两个途径:一是借助规划设计,使社区系统在结构与功能层面尽可能适应环境条件;二是通过组织管控,使社区系统在运行层面尽可能迎合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