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热红外复合隐身涂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红外隐身技术实现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热红外复合隐身涂层的设计方案,即控制涂层表面温度和8~14μm波段红外发射率。从这两点出发,重点研究了低发射涂层铝粉、ITO粉和降温涂料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实验证明,进口Al粉和新型ITO粉在8~14μm波段平均红外发射率分别为0.236和0.478,相变微胶囊在相变区间内有一定的降温效果。实验结果对今后热红外复合隐身涂层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相变微胶囊与热红外隐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论述了相变微胶囊(PCM)的特点及应用于热红外隐身技术(TIS)的可能性基础上,指出了TIS对PCM的要求、应用条件及困难,首次提出了热反射/温度自适应红外隐身复合涂层(TTC),并对其设计指导思想、涂层结构、涂层功能、实验结果以及在热红外隐身中的应用可能进行了分析.复合涂层面层为降温作用为主的热反射隔热层.中间层为调节温度为主的相变涂层,底层为耐蚀涂层,分析及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热反射/温度自适应红外隐身复合涂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明显的降温及温度自适应功能,有利于实现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融合,为对抗双波段红外热像仪反隐身技术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热融合型红外隐身涂层用于战场的限制条件,提出了具有较好环境适应性的红外隐身材料的设计理念;从涂料性能和涂层结构两方面给出了隐身涂层的改进措施,采用梯度功能涂层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目标温度的逐级补偿调控,研发了红外智能梯度隐身涂层(IIGSC).该涂层实现了对目标温度的逐级补偿控温,使热隐身性能更加优越,环境温度适应性更好.首次提出隐身涂层的灵敏度和环境适应性,对隐身涂层的灵敏性进行了强化研究,同时对隐身性能进行了评价,隐身效率可达59.5%.  相似文献   

4.
红外隐身涂层的制备及其与雷达吸波涂料的兼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层涂覆的方法制备了雷达.红外隐身兼容涂层,研究了红外隐身涂层的填料种类、含量以及涂层厚度对雷达隐身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条件得到对雷达吸波性能影响最小的红外隐身涂层.实验结果表明,用双层涂覆的方法,以特殊形态片状微米级铝粉作为顶层红外隐身涂层的填料,填充量为40%,且涂层厚度达到20μm时,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可达0.15左右,其对底层雷达吸波层吸波性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以异戊二烯、丙烯腈为单体乳液聚合制备了聚异戊二烯/丙烯腈水性黏合剂.用该黏合剂和金属填料制备了一种红外隐身水性涂料,涂刷于织物载体上,制得了织物红外隐身涂层.研究了黏合剂、金属填料及载体对涂层在8~14 μm红外发射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仪表征了黏合剂的红外吸收,红外发射率测量仪表征了材料在8~ 14μm的红外发射率,热...  相似文献   

6.
《红外技术》2016,(2):107-111
本文以铝粉作为功能填料,分别与水性聚氨酯和溶剂型聚氨酯配合制备了红外低发射率隐身涂层,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手段测试了涂层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和法向红外发射率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功能涂层在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方面性能相当。水性涂层在3~5μm和8~14μm窗口内发射率分别为0.33和0.52,高于溶剂型涂层的0.32和0.39;涂层的发射率随着铝粉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当粒径约为45μm时,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可降至0.34@3~5μm和0.42@8~14μm,这与溶剂型聚氨酯涂层的发射率相当。因此,采用水性聚氨酯替代溶剂型聚氨酯制备低污染性、环境友好的红外隐身涂层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目前红外、雷达隐身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外目前研究的掺杂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导电聚合物、视黄基席大碱盐、涂覆金属空心导电微珠和纳米吸波材料等新型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沦述了红外雷达复合隐身涂层技术的隐身机理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了一种电致变色膜的制备方法,研究了所制备薄膜在近红外波段的光学反射 特性,并对其可能具备的激光隐身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电致变色膜对在此波段的激光具有相当好的隐身效果,这为利用该技术实现可见光、热红外和激光的复合隐身提供了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中红外材料及其隐身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红外技术与光电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红外窗口的雷达隐身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介绍了一种中红外光学玻璃--氟镓酸盐玻璃IRG-05,以IRG-05为基质成功研制出了具有雷达隐身功能的中红外功能材料.与以往采用镀膜一刻蚀技术在表面制备周期性的金属网栅而实现的隐身功能的红外材料相比,这种雷达隐身红外材料在3~5μm波段有着更高的红外透过率和更加稳定的金属网栅.对红外晶体与红外玻璃直接复合以及由超强超快激光诱导实现的雷达隐身中红外材料的研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是目前公认的可实现飞行器红外隐身的特种功能材料。现已报道了纳米复合薄膜、单层(多层)膜结构材料、树脂/金属复合涂层、树脂/半导体复合涂层、核壳结构材料等多种类型的低红外发射率材料。介绍了上述低红外发射率材料的优缺点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低红外发射率涂层的理论研究、红外与激光兼容隐身材料、树脂/半导体复合涂层及红外光谱选择性低发射率涂层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电子战中,雷达等射频辐射系统的信号隐身比飞机等的实体隐身更为重要.文中针对雷达的信号隐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内复合调制的雷达信号特征隐身技术,详细分析了4种脉内单一调制与不同类型复合调制的雷达信号特征隐身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脉内复合调制的雷达信号比单一调制的雷达信号特征隐身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红外隐身,雷达隐身、多谱隐身技术中的隐身原理及应用情况,分析了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地位和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纳米隐身涂料特性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纳米材料及纳米隐身涂料的特性和应用,解释了纳米隐身涂料的作用机理和制备方法,以及国外纳米隐身涂料的现状和发展,并对纳米隐身涂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多基地雷达反隐身分布式检测融合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阳  陈永光  李修和  解凯 《电子学报》2007,35(3):506-510
随着目标隐身技术的发展,单雷达已不能够及时地发现隐身目标.本文首先利用目标的前/侧向散射特性和多传感器分布式检测两个方面的优势建立了两种布站方式的多基地雷达系统,继而提出了基于聂曼-皮尔逊(Neyman-Pearson)准则下的局部决策积累融合算法,给出了系统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的表达式,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rithmetic)的最佳门限计算方法,最后对该系统的检测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说明了系统反隐身的有效性和融合算法的优越性,本文结论对系统的工程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乔益丽 《现代导航》2016,7(4):305-308
本文主要分析了雷达与对抗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武器系统隐身性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比对了各种隐身技术的优缺点,从狭义隐身角度提出一种新体制"隐身雷达"的设想,阐述了其有效性及基本原理。探索将通信概念应用于雷达系统,为形成新的具有隐身性能的武器装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涛 《电光与控制》2011,18(8):40-44
分析了国内外现有标准规范对军机特征信号的抑制要求,指出其不足之处.根据周边国家和地区装备的雷达和光学探测装置的主要性能,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军机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特点;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新型战斗机雷达与红外隐身设计的主要要求,包括隐身频段、隐身姿态及应具有的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7.
飞机的光电隐身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电隐身起源于可见光隐身,成熟于红外隐身,发展于激光隐身,飞机的光电隐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性进展,已由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相似文献   

18.
反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高了飞行器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系统的分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反雷达隐身技术的隐身机理,并结合目前隐身技术的问题,预测了今后反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及时发现和识别隐身飞机是雷达有效反隐身的前提条件。隐身飞机的特点是雷达有效反射面积小,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是隐身飞机区别于常规目标的最大特征。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将雷达获取的目标RCS数据,与隐身飞机典型RCS数据进行匹配,从而为识别隐身飞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导弹隐身技术的现在与将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新型导弹广泛采用各种隐身技术,隐身导弹将是未来导弹的一个发展方向,如何发展隐身导弹已成为各国军方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文章首先讨论了导弹隐身的关联因素,阐述了导弹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展望了导弹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