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继续观察中国近代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实践。这一实践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20世纪30年代后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从中,可发现中国近代建筑师并不落伍,而是积极地面向国际,与世界接轨,但其追求现代建筑的态度是谨慎的,一步一趋地探究尝试着这一新建筑思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西式折中风格在中国的实践早于中式折中,即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一般,折中给人的印象要比古典来得精简,要比现代多些繁复,通常与项目和场地的条件、预算,以及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前几期提到的以西方古典为主线的建筑师(庄俊、沈理源、杨锡宗),以及其他建筑师,如关颂声、柳士英、贝寿同、过养默、张邦翰、刘敦桢、朱彬、李锦沛、杨廷宝等,都或多或少进作过西式折中设计,他们大部分留学美国,受学院派教育,并在当地工作过,回国后,直接引进他们所熟悉的西式折中设计,除此之外,部分受境内教育培养或自学出身的建筑师也进作过西式折中设计,如周惠南、刘根泰、卢镛标、阎子亨、杨锡镠、杨润玉、伍泽元、黄元吉等,因他们部分人曾在洋人的设计机构工作过,或多或少受到西式折中设计的洗礼,进而在日后独立执业时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西方古典在中国的实践要比中华古典在中国的实践来得早,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主要由当时留学归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师直接主动引入西方古典的设计方法与建筑式样,建成作品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集中在银行、教育与景观建筑,主要代表性建筑师有沈理源、杨锡宗、庄俊、朱彬。  相似文献   

4.
万书元 《新建筑》1999,(4):66-69
主要论述了新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基础,内涵,美学特征及其对当代建筑实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的印象中,现代建筑通常是与自然环境、地域特性相对立的,它以令世人瞩目的技术和大一统的材料——钢、玻璃和混凝土,让建筑傲然注视世间万物。二次大战后整个世界进入了百废待兴的阶段,重建工作非常紧迫,同时由于追求建筑的自我形象、商业利润和施工便利,疏忽了对建筑环境的考虑,国际式的建筑风格流行一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出现了折中主义,是当时中国近代建筑师在进行中华古典风格设计,或试验现代建筑时,所产生的一种模糊与辩证的特征及现象,繁复的中华古典式样、元素与精简的现代线条与思想,常不成比例地体现在同一栋建筑上,大量民族形式的构件与装饰的出现,来转译中国传统元素给人的流行和印象,或许,可以把此归类为中国式的折中,即中式折中。  相似文献   

7.
上期提到中国近代建筑师的西式折中风格在中国的实践早于中式折中,即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并解析几位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这期则承接着上期的论述架构,继续全面地探索建筑师在西式折中风格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中华古典风格在中国的实践,最早都只是参与或监造的角色,非主导设计,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随着设计竞赛与《首都计划》方针的影响,社会各界掀起了一片大屋顶式样的中华古典风格的浪潮,让一批中国近代建筑师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此浪潮当中实践着,有卢树森、范文照、刘既漂、赵深、刘敦桢、顾文珏、董大酉、卢毓骏、赵志游、陈品善、郑校之、陈植、童寯等人,而部分建筑师也开始从原先的西方古典转向中华古典风格的试验,有杨锡宗、李宗侃、杨廷宝、林克明、黄玉瑜、关以舟、阎子亨等人。  相似文献   

9.
夏昌世,中国第一代建筑师,1920年代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留学。1932年,他在图宾根完成了博士论文之后重返祖国。1940年代后期,他在广州成为教授,1973年与妻子一同重返德国,并在那里生活直至1996年逝世。他的设计方法不仅受到那个时代欧洲现代主义运动氛围的熏陶,还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景观与建筑艺术历史的研究。他是引领岭南区域形成岭南学派建筑的主导力量之一。同时,作为一建筑学教授,他在广州培养了新一代青年建筑师。  相似文献   

10.
以3位重要的西方建筑师与桂离宫的关系为切入点,梳理桂离宫与现代建筑发展历程之间的历史关联,指出关于桂离宫的解读中现代主义的片面性、建筑师的主观性,并阐释桂离宫对于当代日本及西方建筑学的影响。从建筑学批判性策略的角度,总结相关历史过程的当代意义:对传统的辩证解读,对西方价值体系的选择性认同,基于本土视角的文化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正展览苏维埃现代主义(1955-1991):鲜为人知的故事首次全面地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至1991年苏维埃共和国解体期间的苏联国内,尤其是苏联众多加盟共和国,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建筑发展概况。当构成主义学派建筑和斯大林式建筑在西方建筑历史长河里大行其道的时候,20世纪下半叶的苏维埃现代主义建筑却始终默默无闻。于是,一个来自维也纳Architekturzentrum Wien博物馆的课题组,在当地专家及建筑师的大力协助下,开始着  相似文献   

12.
正(一)近四十年来,国内建筑师通过高强度的实践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而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工程项目则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建筑实践和理论的走向。国内外建筑师在此进程中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流、交锋与碰撞,国内建筑师更多的是在不断学习、借鉴、转化和吸收,然而文化背景与时空的差异、实践手段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通过对比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和日本分别被“转移”和“异化”的现象,分析其在中国被“转译”的现象及背后的现代社会构建层面的本质和必然性,再从“译”和对“现代性”理解的层面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建筑师的实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有大约40万人在专门制造玻璃。他们制造的玻璃,装点着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们是采集阳光的人,是光明的使者。这些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日出日落连续劳作,在书写着中国的玻璃工业史。在众多的大型玻璃制造企业中,有一颗光耀夺目的明星镶嵌在中原腹  相似文献   

15.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3,21(1):22-24
在揭示传统文化尚中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庸》理论思维的思想文化意义;试图通过传统建筑木框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建筑单体的形成与变化,传统建筑类型的分化与发展,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中国建筑的现代重建与发展,揭示中国建筑以人为本的尚中观念和中国建筑道不远人、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绘画与建筑的密切关系切入,简述现代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提出受到现代主义绘画的深刻启发,现代主义建筑在时空观和审美态度上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继而从几何原形、历时性和共时性三个方面研究现代主义建筑所呈现的审美转向和设计方法的流变,并以分析著名作品作为实例和佐证。  相似文献   

17.
18.
刁媛  孙博为 《工程机械》2011,42(5):I0012-I0016
走过“十一五”,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唱凯歌,不仅摘得了世界产销量及营业收入桂冠,即便是在让全世界都措手不及的金融危机下,也未曾打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歌猛进的步伐。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营收入超过4000亿元,增幅超过30%,完美收官“十一五”。  相似文献   

19.
王燕飞 《华中建筑》2009,27(3):108-110
该文通过介绍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的设计工作,描绘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些历史细节,揭示了在她的工作中反映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进一步理解现代设计中的理论指导、资料收集、细节挖掘等设计方法,对于今天的设计如何处理现代与传统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RichardBuckminsterFuller,1895-1983)还要提到一位同样对生态建筑有着卓著贡献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巴克明斯特·富勒。他是一位不太“安分守己”的人物,总是在设计思想和方法上另辟蹊径,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不能算现代主义的旗手,也没有被认为是对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但他确实是一位“文艺复兴式”的全才,有头脑、有远见,在业外逐渐被人所理解。多元化的视野让他具有各个学科的综合能力,这是在单一学科里无法获得的。在吸收了多学科的精髓后,产生了一系列打破常规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