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教学的内在价值追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和幸福教育内涵的深度解读,结合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创新案例,抓住儿童发展的特点,以幸福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德育活动课程开发为主线,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从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文化资源利用德育熏陶和社会实践活动德育体验三个方面来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体系,使学习者感悟德育价值,体验德育行为,内化德育品质,为小学德育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0)
要提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真正实现从认知到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文章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让生活资源成为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动机,把德育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激励""监督"双机制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8)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多角度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思考和感悟,在情境创设中晓之以理,在活动体验中践之以行,在探究实践中提升素质,构建思想品德生态课堂,有效地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实效,真正落实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的安顿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创新的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教学究竞如何才能获得教育实效,其中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即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滋养与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数学与生活     
《Planning》2015,(6)
<正>儿童生活中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传统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分析、合作、交流、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这样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接轨的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多形式、宽范围的学习方式和时间、空间,而且还有利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笔者主要通过把生活引进来、把课堂推出去两种方式,将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与兴趣指向,力求在作业设计上实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立足文本解读与赏析,寻求、挖掘、创造可供学生实践的环境,借此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与生活为伴、与自然为友、与社会对话,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悟文本,感悟生活,积累知识,培养能力,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5)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生成人生体验和全面发展,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7)
思想品德课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课程。社会的进步、世界的融合、社会地位的提升、课程改革的进程,呼唤我们思考: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效率,毋庸置疑,应抓好课堂教学。怎么抓好课堂教学?作者认为要实现生活与课堂结合、课外与课内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出进步的社会思想,崇高的人生价值与追求、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以情达理。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课程思政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分析了各章节思政元素,重点从课程大纲、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土力学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通过课程思政和试验思政,力求双管齐下让学生进入和走出"小课堂",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实现土力学德育和智育深度交叉融合的合力育人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2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才能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从原先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出发,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要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有效,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课堂辩论、实践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相关的思考,需要对课程和学生进行研究,以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课堂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新的教学理念开始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巧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3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进入了初中生的课堂中,为了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范梅里恩伯尔提出的"综合学习设计"理论来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进而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宗旨。让信息技术教育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最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作者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综合学习设计观的课堂启发问题来浅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8)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陶行知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将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从明确教学目标,开放教学内容,紧贴社会生活,服务生活等方面来谈谈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2)
德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思想德育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开放性是思想德育教学的灵魂。在政思想德育课教学中,应该联系社会实际做到开放性教学,在教学方法,到教学的内容都要坚持开放性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社会生活,体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7)
语文教学讲究以情感人,构建情感共享的课堂,需做好几方面:教师富有情感,揭题设疑,激发兴趣导入。创设情境,用心灵感悟文本。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文本的内涵,让文本融入学生心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2)
<正>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基本职能。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美,并掌握创造美的方法。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美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和效果的好坏。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生活,丰富阅历,把握作品的形象美,感悟语言的韵律美,品味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28)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目前德育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也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能够实现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知识和德育相关的思想进行融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针对性教学,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5)
农村中学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可以从四方面进行生命化德育课程的构建:依托新教育讲演活动,构建适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挖掘学科德育资源,拓展学校德育课程;自编教育读本,完善学校德育课程;强化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