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筑师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根据一定理论的指导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从许多建筑作品中,不难发现建筑师的个性在建筑作品中的反映。他们创作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 突尼斯青年之家、北京炎黄艺术馆、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刘力总建筑师在1986年至1990年之间的三个主要作品,它们的设计成功可以说是刘力建筑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标志。以前大家只是在图纸和照片中粗略感到他创作手法的多样和设计思维的宽阔,现在从这三个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所采用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手法上可给人以不同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
王蔚 《中外建筑》2014,(2):20-22
建筑师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搞创作,能不能跨界到另外的领域进行创作呢?长久以来,建筑师之于社会的印象仅限于对建筑的专业想象,而今天,建筑师在本业外所涉足的多元多样的领域被视作“建筑之外”,这也体现了建筑师身份的多元性。无论是建筑师的生活修为、艺术设计,还是空间运营、媒体传播等,都与建筑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李沉 《建筑创作》2001,(2):54-57
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一种创作过程,这种创作与春它方式的创作相比有一个很独特的方面,那就是建筑设计除了要用各种外型、色彩、样式等各种不同的元素,表现或突出自身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其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及营造好与周围环境的艺术氛围。 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国英先生,在其创作的四川广汉三星推博物馆、四川绵阳南郊机场等建筑作品中,对建筑与环境及艺术的表现方面做出了许多独特的探索及实践,这其中也表达出郑国英先生对这一方面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融建筑于艺术之中 四川省绵阳市…  相似文献   

4.
理论百家 建筑百花 建筑形式的“千篇一律”,已经上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建筑师们很不情愿的事,人们都在议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言谈之间,许多同行认为,我们的创作上不去,主要因为建筑理论跟不上;或者说,我们缺乏指导创作的建筑理论。提倡研究理论是很有道理的:综观现代建筑运动,凡有影响的建筑师,大约都有自已的建筑理论,以支持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以自己的建筑作品,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可是,这建筑理论究竟  相似文献   

5.
读书     
《世界建筑》2015,(2):129
<正>城市,你好!Hello,City!作者:蒋培铭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4思考在设计之外一线建筑师写书的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线建筑师太忙,一线建筑师即便写书,也大多是介绍自己的建筑创作及有指向性的研究。在此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正是一位一线建筑师所著,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不是一本建筑创作作品的介绍,而是一位建筑师视角下对城市的论著,它展示了一位资深建筑师在设计之外的思考与情怀。这位一线建筑师正是《城市,你好!》的作者,中广电设计院蒋培铭工作室的设计总监蒋培铭。  相似文献   

6.
2007年度有不少值得建筑界回味和评论的建筑作品建成,这些作品大多数都在《时代建筑》作品栏目中有介绍。有的作品在项目立项伊始就引发了从中国建筑界到普通百姓的多角度的争论。国家大剧院从设计竞赛到建设一直引起许多争议,影响颇大;同样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从选址就受到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加上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收山之作也颇为引人注目。这两个项目都是在广泛的关注中完成建设的.我们在这里选择这两个作品点评主要是基于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7.
他是建筑师,也是企业3D形象的策划者与实施者;他做的是建筑,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触动心灵的杰作;他所运用的是建筑语汇、所体会到的却是人们对建筑,对品牌的需求与感悟。此次《中国建筑装饰装修》特别采访了2010世博会德国馆设计师Lennart Wiechel,深入他的设计过程,挖掘他的设计灵感来源,展示他的杰作,从世博馆之外走入Lennart Wiechel。  相似文献   

8.
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克 《建筑创作》2000,(1):65-70
序言1999年初,本人曾有幸在日本矶崎新设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藉此机会,利用空余时间走访了一些城市,也亲身感受了许多名家作品的风采。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得到了不少启发。日本建筑特别是现代建筑,一直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日本的许多建筑师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音。这不仅得益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得益于她与其他发达国家广泛交流所获得的先进思想,这一点我们在日本许多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不仅如此,透过作品本身,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种要深层次的、更理性的东西,它与日本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复杂性建筑语言? 纵观当今世界建筑舞台上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创作事件”,往往都与采取带有复杂性的设计思路和手段作为挑战建筑创新的策略相关,由此而给建筑创作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建筑语言的复杂化……走向复杂化的建筑语言,就是描绘建筑复杂性的建筑语言,我们不妨称之为“复杂性建筑语言.” 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如今的建筑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一种倾向:我们所运用的建筑语言常常会使人联想到西方一些先锋建筑师,如埃森曼、盖里、库哈斯、哈迪德等人的一些作品,虽然这也是信息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语言演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这其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却是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他们是一群奋战在建筑设计创作第一线的青年建筑师。他们有高涨的创作激情,有共同的梦想与追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独立的、进取的建筑师精神。已建、在建和未建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也许,这只是建筑过程中短短的一瞬,但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三种状态来认识当今中国建筑发展的轨迹与趋势。也许,参展建筑师们并非个个声名显赫,也许,他们的参展作品并非都很优秀,但是,这里有南中国青年建筑师在创作实践中的创新和探索,有他们对建筑梦想的认同与追求。也许,二十多位参展建筑师所发出的声音还不足以掀起滔天巨浪,但即使是微波荡漾也一样可以证明:平静的湖面下正涌动着澎湃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张利 《世界建筑》2015,(4):28-29
<正>一个在历史上被接受的说法是:建筑师是建筑作品的"母亲",业主是"父亲"。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它即反映了业主与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产生过程中的密切而复杂的其生关系,又直白地指明了建筑师在其中的.相对弱势地位(这里不含有任何性别歧视的因素)。自古以来,建筑师对所承担的"母亲"这一角色有着说不尽的委屈与埋怨,虽然这一角色客观上也为建筑师的失误提供了借口。所幸的是,建筑师在两种建筑的设计上可以同时扮演"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一是建筑师的自宅,二是建筑师自己的工作空间。我们很想知道当建筑师拥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2.
ArchiCAD是由建筑师设计的,并为建筑师服务的专业设计工具.它以虚拟建筑模型为核心,利用建筑师所熟知的建筑构件元素,帮助建筑师更好地创作、修改、检查、评估和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效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建筑师创造出更多的伟大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
叶明钦 《中外建筑》2014,(1):135-137
文章通过建筑师所设计的黄金海岸健康馆的介绍,分析了建筑师对此建筑的设计创作与思考,该设计营造了一种艺术性的参观体验,它根植于黄金海岸的优美海景中,而建筑是这一体验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建筑作品是建筑师思想的结晶,也同时体现出建筑师的个性、气质。建筑作品是建筑师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建筑师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建筑中。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决定建筑师的创作构思,,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必须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5.
辩证地看建筑师与甲方 UED:在进入地产企业之前您曾是一位职业建筑师.请谈谈您所理解的建筑师与甲方的关系?田申申:在建筑历史发展里.建筑师与甲方的二元矛盾一直存在着——建筑师想设计成什么和甲方想要什么总是有着矛盾。其根源问题是建筑的本质是一种创造.建筑师总是想把自己对美学的品位和对世界的理解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中,而这作品的物权和使用权却属于甲方.建筑师是为甲方提供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自然建筑化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之中,使自然拥有建筑品质,也赋予了建筑以自然属性,从而完成两者的对话。然而,不同的建筑师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尝试通过对两位日本著名建筑师作品的比较,对这一设计手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意图启发建筑师通过把自然融入建筑来实现建筑的自然和谐性。  相似文献   

17.
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仍能把控的是什么?建造过程的工业化、预制技术、不熟练的工人,以及由投资人驱动的建筑产业都带来了严格的限制。因为投资人似乎不再相信有好的建筑,其他行业既为建筑师创造了可能性,但同时又约束了他们。山区经济资源有限、距离遥远,尤其需要特别的方法来维持生活。新一代建筑师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各具特色的道路。其核心是一种态度:建筑,是解决由结构所界定的空间组织问题的工具。建筑师将作品植根于形成其建筑和实践的文化中——位  相似文献   

18.
正高青:黄总,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访谈。您作为从事建筑创作多年的职业建筑师,想请您谈谈建筑与创作这方面的话题吧,首先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经历,或者谈一谈您的一些作品?黄劲:作品也谈不上,从毕业到现在,26年了一直都在湖南省院做建筑设计工作。刚来的时候是在沿海的分院,到2000年就是院里面的建筑副总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04年成立了自己工作室,当时以建筑创作为主,通过几年的发展,业务量扩大。扩大后成立综合所,当时叫第六设计所。现在院里通过资源整合,经过一些调整,2013年开始成立建筑二院,规模扩大,专业也齐全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以前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创作、施工图、工地服务),从成立工作室后来逐步走向设计管理和对外经营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探询人的存在——张应鹏和他的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新建筑》2011,(4):98-99
张应鹏是一位职业建筑师,更是一位有着人文理想的建筑师,这点首先体现在他特殊的教育背景上:从土木到建筑再到哲学。由于他对建筑的独特理解,他的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永远是对人性的关怀和人的存在的追问。  相似文献   

20.
牟晓阳 《城市建筑》2014,(11):273-273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现代本土文化建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当代青年建筑师在对待本土文化设计时所呈现的态度。结合他们的创作背景及建筑作品,总结归纳了其创作“姿态”,从中寻求当代建筑师所应秉持的态度与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