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润滑油黏度的在线监测是实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润滑油的实时黏度需要根据润滑油的黏温特性换算成国家标准100℃时的黏度。为研究推土机变速箱润滑油15W40 CF-4的黏温特性,对SD22型推土机变速箱润滑油进行跟踪取样,测定新油、寿命中期油和废油在40~100℃时的运动黏度。采用Andrade方程、Walther方程和Vogel方程对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和比较3种黏温方程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用Vogel方程来描述这类润滑油的黏温特性更加准确,为在线监测的实时黏度换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温和低温运动黏度测定仪分别对特3、特4和4122这3种高低温仪表轴承润滑油进行了高、低温环境下的黏度测量,绘制了黏温曲线图,对比分析了几种润滑油的黏温特性.基于试验数据,确定了润滑油的黏温模型.结果表明:特3和特4油的黏温性能优于4122油,Vogel模型计算精度高于Walther模型.  相似文献   

3.
液压油的黏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压油是液压系统最常用的工作介质,温度对液压油黏度的影响很大,当温度升高时,液压油黏度显著下降。工作过程中,液压油黏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液压系统的传动性能和传动效率,因此希望液压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越小越好。液压油的黏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叫做液压油的黏温特性。我国过去以液压油在50℃时的运动黏度(mm2/s)的平均值划分液压油的黏度等级,计算液压油在温度为t℃(30<t<150)时的运动黏度的经验公式如下:    υt=υ5050tn(1)式中 vt——温度为t℃时液压油的运动黏度,mm2/s v5…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油膜轴承油的黏温特性,采用NDJ-5S数显旋转黏度计测定S220、M220和H460三种油膜轴承油在常压、20~90℃温度范围的黏度值,得到不同黏度等级油膜轴承油的黏温曲线,并采用幂关系式和指数关系式对黏-温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三种油膜轴承油的黏温公式。分析比较拟合结果表明,在20~90℃温度范围内以幂关系作为油膜轴承油的黏温公式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以高速径向动压轴承为研究对象,分析温黏效应对油膜静、动态特性的影响;通过联立求解二维雷诺方程、能量方程和温黏方程,得到油膜压力分布、温度分布和黏度分布,进而求出承载力、摩擦力等静特性系数和刚度系数、阻尼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油膜温度由入口处沿周向上升,在破裂边前达到最大,温度沿轴向变化不大;计入温黏效应,油膜偏位角增大,承载力、摩擦力和侧泄量均减小,且随着转速升高和偏心率增大,变化趋势愈加明显;计入温黏效应,油膜动特性系数明显减小,且转速越高、偏心率越大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SYP1003运动粘度测定器对高速航空润滑油4109和4050在20℃、40℃、50℃、80℃和100℃时的粘度进行测定。并用Walther粘温公式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对这些航空油的粘温特性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航空润滑油粘温特性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查询、计算、绘图、比较、维护和设置温度步长等多项功能,可通过设计的4条查询渠道查到各种国产主要航空润滑油在0~100℃的粘度,以及各种润滑油粘度计算公式中的各个参数;可计算给定温度下的粘度;可比较多种油之间的粘温特性以及单种油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粘度和计算粘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SYPl003运动粘度测定器对高速航空润滑油(4109和4050)在20℃、40℃、50℃、80℃、100℃时的粘度进行测定.测出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并用Walther粘温公式进行数据处理,画出粘温曲线,并对这些航空油的粘温特性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滑动轴承的相关研究很多都基于等黏度的情况下,这与轴承的实际工作情况有较大的出入。使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通过编写的黏温方程UDF程序进行动压滑动轴承润滑油黏度的计算,并考虑黏温效应对动压滑动轴承性能的影响,比较等黏度与变黏度情况下动压滑动轴承的油膜压力与承载力、油膜的轴向与周向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考虑黏温效应条件下,轴承的承载力、油膜压力、摩擦力均小于定黏度条件下,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黏度降低,从而减小了油膜静压力和承载力;在轴承轴向方向上,从油膜中心位置向两端部,油膜温度逐渐升高;在轴承圆周方向上,从收敛区到发散区,油膜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油膜温度峰值出现在轴承发散区的端部位置。  相似文献   

10.
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中,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小头、大头轴承和主轴承变为旋转运动;在活塞作功冲程时,轴承受到很高的冲击载荷,尤其在上半轴承负荷更大,因此在轴承处油膜温度高达140~160℃,受到约10~6s~(-1)高速率的剪切,往往引起轴承各种故障的发生,严重时将轴承烧结。 八十年代国外发动机/汽车制造商已发现在内燃机高温高剪切部位,内燃机油尤其是多级油粘度明显减小,导致轴承各种故障的发生,因此,欧美一些发动机制造商提出了高温高剪切粘度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一些汽车制造厂家及修理部门从回厂返修的车辆中也发现大量的轴承故障,究其原因,所用的内燃机油,尤其是多级油粘度均偏小,使得油膜强度变差,润滑不良。为此,我们开展了  相似文献   

11.
黏度是液压油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值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而温度又是影响油液发生空化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为研究油液的实时黏-温特性对轴向柱塞泵空化效应的影响,利用流体仿真分析软件PumpLinx建立了包括湍流模型、全空化模型等条件在内的轴向柱塞泵动态CFD模型;并在考虑配流副间隙、柱塞副间隙和滑靴副间隙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黏...  相似文献   

12.
李俊烨  郭豪 《机械制造》2013,(11):22-25
基于固-液两相流体耦合理论,利用相关磨料介质黏温特性数学模型,采用固一液两相Mixture模型和标准k-8湍流模型相结合的求解方法,以共轨管小孔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初始温度和加工工艺规程,对流道壁面温度及湍动能进行数值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共轨管孔壁温度、湍动能对磨粒流加工过程的影响,为磨粒流光整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滑动轴承内润滑油流动复杂的特点,提出基于雷诺方程的滑动轴承内润滑油流动特性的数值求解方法.对滑动轴承内润滑油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不同供油压力下的润滑油流量特性和压力分布,并利用润滑油系统试验台进行滑动轴承缩比实验验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缩比模型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同时也验证了缩比模型实验方案的正确性,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滑动轴承润滑技术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系统分析原理引入到对润滑剂本构方程的研究中来,进而提出了一种对本构方程研究的新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得到了含增粘剂润滑油的本构方程的频谱特征图,从而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将四种增粘剂润滑油在不同增粘剂含量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数据按照Maxwell流变模型进行回归,得到流变参数(剪切弹性模量)与增粘剂含量、温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回归公式。该公式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流变参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NEDC工况下,通过试验比较目标车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使用不同润滑油的市区、郊区和综合油耗,分析润滑油性能对整车油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NEDC工况下,发动机油温在25~100 ℃之间,其中市区工况下在25~80 ℃之间,郊区工况下在80~100 ℃之间;使用低黏度润滑油可以有效降低油耗,但是黏度过低会增加郊区工况的燃油消耗;添加黏指改进剂和摩擦改进剂均能有效地降低油耗。 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利用自己研制的高压毛细管式粘度计对含碳粉的二相流体润滑剂进行了压粘特性的测试研究。结果为,当压力在l00MPa以内、温度在100℃以下时,含碳粉量在2%以内的二相流体润滑剂仍呈牛顿流体特性。并且温度增加时,压粘系数变小。  相似文献   

17.
选取市面上几种高等级的发动机润滑油SN 5W-40(壳牌、嘉实多和MGSS),对其摩擦学性能及其润滑机制进行分析。利用四球试验机和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学性能,使用X射线荧光仪(XRF)对润滑油所含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离心工艺得到润滑油所含的固体物质并进行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发现,3种润滑油均含有纳米颗粒,且它们的纳米颗粒形态与结构各异,纳米颗粒较容易进入摩擦界面,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用凝胶色谱测定乙丙共聚物(OCP)和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SDC)黏度指数改进剂的分子量和分散度,用运动黏度测定法、高温高剪切表观黏度测定法测定OCP和SDC在4类基础油中的运动黏度和高温高剪切表观黏度,用柴油喷嘴测定法测定其100℃下的剪切稳定性,用冷启动模拟机法测定其-15℃与-20℃的低温动力黏度。结果表明:SDC分子量小于OCP,但分散度大于OCP,在相同基础油中其黏温性能、剪切稳定性优于OCP类;在4类基础油中,OCP和SDC的黏温特性表现为Ⅳ类Ⅲ类Ⅰ类,稠化特性表现为Ⅳ类Ⅰ类Ⅲ类Ⅱ类,剪切稳定性表现为Ⅳ类Ⅲ类Ⅱ类Ⅰ类;OCP和SDC稠化油的-15℃以及-20℃的低温动力黏度与基础油相当。  相似文献   

19.
赵文刚  韩韬 《山西机械》2014,(2):128-130
为了研究气轮发电机组滑动轴承发生的轴瓦破裂、碰磨故障的原因,从考虑轴承润滑问题的紊流效应和温黏关系出发,采用有限元法求解了广义Reynolds方程、能量方程和热传导方程,得到额定负载下的油膜压力、温度和厚度分布,从而解释了所研究轴承的故障现象,即轴瓦破裂位置出现在最小油膜厚度位置的下游。  相似文献   

20.
李媛 《润滑与密封》2023,48(12):130-137
研究自主研发的聚甲基丙烯酸酯型黏指剂(PMA)在某无级变速箱油(CVTF)中的应用,并与进口同类产品的黏温性能和摩擦特性进行比对测试。结果表明:在改善黏温性能方面,自主研制的PMA-3达到了与进口黏指剂相当的水平;当黏温性能相同时,自主研发的PMA-3的钢-钢摩擦性能与进口产品大致相当,但纸-钢摩擦特性(抗颤耐久性)优于进口剂,说明不同分子结构的PMA会影响CVTF配方体系的抗颤性能,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分子结构的PMA对CVTF中含P摩擦改进剂与含Ca清净剂间的摩擦化学反应速度影响程度不同,导致在钢盘摩擦表面形成的摩擦膜覆盖率不同,最终使各油样表现出不同的纸-钢摩擦特性。由于纸-钢与钢-钢摩擦试验在摩擦方式和苛刻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会导致P-Ca摩擦膜的成分比例有所不同,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