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砂岩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通常形成水驱优势渗流通道,使得油井含水快速上升,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油藏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基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和开发动态特征,分析了水驱砂岩油藏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机理及优势通道形成原因。以南堡1-29断块为例,以注采井组为单元,以综合判别参数为主,计算注采井组间的水驱流场,利用Rdos栅状数值模拟和开发动态特征,划分出三类水驱优势渗流通道模式,结合示踪剂分析结果确定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层位,并对主要渗流层进行了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和描述,为制定油藏挖潜对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拟水平井的概念。研究认为在水驱开发过程中基于大孔道可以形成拟水平井,而形成拟水平井的主要方法就是侧钻、优势通道上生产井关井或转注。采用流线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拟水平井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可行性,并与调剖堵水技术进行了效果对比。与传统的调剖堵水相比,拟水平井可以取得相对高的提高采收率水平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鱼骨井能够增大井筒与油藏接触面积,有效改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但受井型结构及井网等因素的影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见水时间难以确定,含水上升速度较快等。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采用直井注水、鱼骨井采油井网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绘制了油藏中鱼骨井的水驱流线分布以及含水变化图版,总结出直井-鱼骨井混合注采井网开采的含水上升规律,对实际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复杂断块油藏是华北油田的主力开发油藏,为改善当前水驱效果不佳的局面,从水驱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出发,开展了水驱技术改进方法研究,提出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技术优化政策,以期为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水驱油藏的开发效果受到储层物性条件、开发政策等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为准确地确定油藏可开发潜力大小和挖潜方向。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提出水驱油藏开发潜力的流场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流程,主要包括:通过静态流场评价来分析油藏生产条件,通过动态流场评价来分析油藏开采效果,通过优势剩余油丰度评价来分析油藏开发潜力。利用建立的方法,对实际油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来综合研究油藏开发条件和开采效率,并结合油藏优势剩余油丰度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明确油藏剩余油的主控因素和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6.
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的水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水开发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其生产特征和水驱规律都与高含水阶段有所不同,高含水阶段的水驱规律不能用于指导特高含水期的生产实践。为了做好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基于DT油藏的生产数据,从生产特征和驱油机理出发,研究了特高含水期的水驱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特高含水期油藏呈现出了"一高两低"的生产特征,即高含水、低产量、低采出程度。产量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也都较低。地下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可以挖潜。油藏存在水驱采油和水洗采油两个基本的开采机理,水驱采油的对象为连续型剩余油,开采效果较好;水洗采油的对象为离散型剩余油,开采效果较差。油藏开发初期以水驱采油为主,然后转变为开发后期以水洗采油为主的开发过程。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曲线和水油比曲线近似为一直线,特高含水期的水驱曲线和水油比曲线出现上翘,表明水驱采油向水洗采油过程的转变,开采效果变差。用高含水阶段水驱规律预测的油藏采收率比用特高含水期水驱规律预测的采收率高,DT油藏平均高了5.24%。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采出程度来实现的,具体包括3个方面:扩大波及、加深水洗、提高驱油效率。长期水洗也可以提高油藏采出程度。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开发仍应以扩大波及为主,并带动驱油效率一起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前常用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多根据油藏基本生产数据构建,评价过程较为繁琐,无法直接表征地下流场的驱替变化特征。因此,针对水驱油藏地下流场分布特征,通过提取流线空间位置坐标及流线上油水相流动速率、饱和度分布的属性数据,构建表征水驱油能力的流场潜力系数,进而提出了基于瞬时流场潜力系数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以孤岛油田西区北Ng3-4单元为例,进行油藏流场调整后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流场潜力系数与实际累积产油量之间呈正相关,与借助于油藏工程或数值模拟计算的评价方法相比,新建立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仅采用瞬时流场潜力系数来直接表征地下流场水驱油潜力,摆脱了评价指标计算的时间依赖性,实现了水驱油藏长期开发效果的快速、定量评价,在大规模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复杂断块油藏沉积环境变化快,储层的非均质强,砂体连通性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实际油藏砂体连通方式,归纳出表征砂体连通状况的3种概念模型,依据砂体垂向连通和侧向连通程度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多个水驱单元理论模型,以累计产油量、注入量、地层压力和含油饱和度流线形态特征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得出对于砂体连通形式A和B,连通系数越大,日产油量和累计产油量越高,压力传播越快;对于砂体连通形式C,垂向渗透率大小对水驱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垂向渗透性较小时,不同连通系数下水驱开发效果差别越明显。因此,在不同连通程度下,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对复杂断块油藏后期剩余油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驱图版是一种重要的油藏工程方法,常用于分析水驱油藏的含水上升规律,评价水驱开发调整效果和预测采收率。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童氏图版及其改进水驱图版初期含水率较高,预测采收率偏大,不能适应注水开发油藏特别是低渗透注水开发油藏开发全过程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需要。本文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推导并提出了一种水驱规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型水驱图版。研究和实例应用表明,新型水驱图版客观描述了注水开发油藏开采全过程的含水与采出程度变化规律,可靠性强,适用范围广,对水驱规律和采收率的预测更加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渗流过程中毛管力的动态效应是影响两相渗流机理及水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其规律有助于提高这一特殊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渗流中毛管力的动态效应以及动态毛管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动态毛管力、注水强度、井距等因素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道砂油藏有着河道窄且长、地层能量下降快、河道中部物性好、边部物性差等特点,随着油藏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注入水易延中部物性好、高渗条带舌进,使得同一井组井间水驱效果差异大,而水驱开发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块产量的高低。本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河道砂油藏一注一采机理模型,从地质及工程方面提出影响河道砂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具体解释目前河道砂油藏存在矛盾原因,为后续矿场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具有优势水侵通道的注水开发油藏在油井高含水期仍存在大量剩余油,可通过对水淹大孔道的调堵,实现对该类油藏的挖潜。然而,目前仍难以定量描述和表征注采井之间的大孔道对注水开发的影响情况,因此对调堵效果的预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将注采井之间的油藏流动区域视为相对均质的油藏与大孔道的并联,分别采用渗流和管流模型计算油井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通过生产数据的拟合,建立快速测算图版,确定大孔道的等效孔径,进而计算大孔道封堵后油藏的流动能力及油井再次达到特高含水期的驱油效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所需参数较少,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大孔道调堵效果的快速测算。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潜山裂缝性稠油油藏为具有储集层裂缝发育、流体黏度大、埋藏较深等特点的海上油藏。如果常规热采开发,注入蒸汽的热损失大;如果冷采开发,较大的原油黏度会导致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较低,合理开发难度很大。针对此类油藏特点,采用室内物理实验和油藏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大尺度物理模型,对目标油田冷水驱、热水驱以及热水加表面活性剂驱等开发方式的开发机理和适应性进行研究,并应用实际地质模型对合理开发方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热水加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方式,开发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热水驱、冷水驱、蒸汽驱和蒸汽吞吐。综合对比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最终推荐目标区采用热水驱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冀东油田柳北大倾角油藏为原型建立了剖面地质模型,在流体相态拟合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讨论了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地层压力、注入速度、气水比等参数对倾斜油藏水气交替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倾角的存在可显著提高水气交替驱开发效果,模型中倾角15°时提高采收率比无倾角时大6.18%;对于倾斜油藏。油层厚度越大对水气交替驱越有利.而无倾角时,规律相反;通过控制注入速度,倾斜油藏水气交替驱在较低的适宜压力下也可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此外注入速度、气水比等对倾斜油藏水气交替驱的影响与无倾角时规律不同且均存在最佳取值。  相似文献   

15.
对于非均质性较强、长期注水开发的高温砂岩油藏,存在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复杂、常规治理难度大等开发问题,一般采用深部调驱技术可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华北油田L断块储层温度高达115 ℃,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后期,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宏观研究剩余油分布,判定水流优势通道,自主研制新型耐高温复合交联剂,采用多井组联合同步调驱方式开展了现场试验。5个井组共注入4 4150 m3调驱剂,高峰期日增油25 t,综合含水下降9.5%,截至2019年12月累计增油12 780 t。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耐高温复合交联可动凝胶体系在L断块的深部调驱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流优势通道判定为调驱方案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同类油藏开展深部调驱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非均质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采用聚合物驱工艺的储层类型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有隔层的条件下,中渗透层贡献程度达到了48.35%;其次是低渗透层,贡献率为30.86%;而高渗透层仅为20.79%.聚合物驱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系数.与注水工艺相比,聚合物所具有的粘弹性能提高驱油效率,但其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水淹问题已成为我国气田开发过程中影响气藏上产、稳产的难题。为此,对导致气田水淹的客观、非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水淹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控对策;在此基础上,以某基岩气藏的开发为例,深入剖析了造成该气藏水淹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经验教训。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气藏开发须树立水淹风险管理意识,为规避水侵失控,应开展水淹风险描述,并制订避水、控水、治水的阶段性措施方案,进行全过程控水管理;②强化气藏水文地质勘察研究,在开发早期利用探井获取相关资料,寻找邻近气藏水体周边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集体及纵横向压力亏空的储集体作为侵入水转移的场所;③开发过程中,分井区优化配产并适时调整,力求边水、底水和层间水均衡推进;④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规范进行修订,识别边水、底水水源,评价渗流通道及水体大小,评估和预测气藏水淹风险,增加气藏先期控水的专题方案,使水侵受控,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水淹风险;⑤对复杂气藏的储量采用容积法和多种动态法进行计算,互为参考,并且在进行试采评价后正式提交探明储量,在开展可动用储量评估后再提交开发项目建议书,谨慎大规模投资建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隐裂缝发育储层存在的压裂或者增注过程中,注入压力不升或者升幅不明显的问题,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进行多相渗流规律研究。自制应力敏感裂缝型储层大尺寸三维岩心和纯砂岩储层大尺寸三维岩心,进行不同岩心的应力敏感测试与分析;开展近活塞式驱替和非活塞式驱替实验进行多相渗流规律分析;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反演方法,明确应力敏感裂缝型储层应力敏感产生机理和水淹、水窜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敏感裂缝型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强,驱替过程中受裂缝或裂隙张开的影响,储层渗流能力增大;宏观和微观上存在2个水驱前缘,即裂缝中的水驱前缘和基质中的水驱前缘;沿面窜流是应力敏感裂缝型储层最主要的窜流方式之一,易导致水淹程度极不均匀。实验研究揭示了应力敏感裂缝型储层多相流体的渗流规律和水窜机制,为应力敏感裂缝型储层高效开发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郭建春  马莅  卢聪 《石油学报》2022,43(12):1788-1797
针对致密储层"注不进、采不出"的难题,提出"压—注—采"一体化作业的压裂驱油技术。梳理中国国内油田低渗致密储层压裂驱油技术发展的4个阶段:基质渗吸-油水置换采油、裂缝—基质动态渗吸采油、缝网压裂-蓄能增渗采油以及压裂驱油-焖井渗吸采油。明确压裂驱油6个方面技术特征:①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提高缝控程度;②近破裂压力注水,形成大量微裂缝,扩大波及体积;③高压力持续注水,增加孔喉尺寸,改善渗流通道;④前置大液量注入,补充地层能量;⑤焖井渗吸置换,提高驱油效果;⑥添加压驱化学剂,增强洗油效率。综合考虑压驱地质特征、作用机理、工艺参数以及配套设施,深度剖析当前中国致密储层改造面临的地质-工程问题,提出压裂驱油未来4个方面技术攻关方向:①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优化油藏工程注采井网布局;②深化水平井立体改造技术,提高致密储层动用水平;③开展压驱技术作用机理研究,助力压驱工艺参数优化;④完善低成本高效率压驱配套技术,助推致密储层开发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20.
低矿化度水驱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国外低矿化度水驱已运用于矿场实践而国内相关研究还未开展的现状,对低矿化度水驱机理 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低矿化度水驱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对于砂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 采收率的机理主要为类碱驱、微粒运移以及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而对于碳酸盐岩油 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则主要是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原油性质、储层 性质、地层水及注入水性质、地层温度等因素均可以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目前低矿化度 水驱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机理不清、低矿化度水源限制、油田储层适应性问题等。最后指出, 低矿化度水驱若与现有油田开发技术、煤层气生产技术、低渗透油田及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相结合,将会 是经济、环保、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