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铁素体加马氏体及奥氏体加马氏两类双相钢中软相(铁素体、奥氏体)的相硬化及硬相(马氏体)的相软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软相的硬化与硬相的软化是双相钢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中,铁素体相硬化的原因是,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由于体积效应致使铁素体产生塑性变形,造成较高的位错密度,从而提高了硬度。马氏体相软化的原因较为复杂;双相钢中马氏体内孪晶数量较相同含碳量的单相马氏体为少;马氏体靠近铁素体处位错密度偏低;在马氏岛内存在一些不规则形状的铁素体微区,也是造成马氏体实测硬度偏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抗大变形管线钢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抗大变形管线钢显微组织为软相和硬相的双相组织,软相主要包括多边形铁素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硬相主要包括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以及马氏体;组织沿壁厚方向上分布均匀,其中多边形铁素体晶粒的发育完整,晶粒之间多为大角度晶界,贝氏体和马氏体呈长条状夹在多边形铁素体中间,板条之间的位相差一般大于15°。  相似文献   

3.
刘智  杨林  车磊  马宁 《机械工程材料》2007,31(1):12-15,19
运用X射线残余应力测量法分析了含有球状渗碳体的碳素钢在拉伸塑性变形后铁素体相及渗碳体相的残余应力情况.结果表明:在经过拉伸塑性变形后,铁素体相呈现残余压应力状态,而渗碳体相呈现残余拉应力状态;当施加的塑性应变在边界应变点之前,渗碳体的残余应力随应变值的增加而增大,而在边界应变点之后,残余应力呈下降趋势.观察发现渗碳体颗粒内部的断裂及渗碳体与铁素体结合边界部分的分离是引起渗碳体残余应力下降的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渗碳体相和铁素体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在Eshelby/Mori-Tanaka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相各自的塑性应变及两相间的塑性应变失配.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下,分析铁素体相在钢锭截面上的分布状况及铁素体相的数量和形态的变化规律,制定奥氏体型不锈钢热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采用宏观分析、光谱成分分析、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热轧6道次后表面开裂的ER307Mo不锈钢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化学成分控制导致铁素体含量偏高且化学元素在断面上分布有偏析使得铁素体分布不均匀。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在高温变形时不同步,材料整体高温塑性偏低,在轧制变形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开裂。  相似文献   

6.
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了不同钴含量的0Cr18Ni9不锈钢,结合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了钴元素的存在形式及对铸态不锈钢各相点阵常数及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Cr18Ni9不锈钢中钴主要以固溶形式存在于奥氏体和艿铁素体中,在奥氏体中的含量高于在δ铁素体中的;钴的存在使奥氏体和δ铁素体的点阵常数都增大;...  相似文献   

7.
对双相不锈钢的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分别开展了不同加载模式(接触载荷和压入位移)和不同加载波形下的单向、循环纳米压痕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相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压痕循环变形行为的演化规律。基于压痕试验结果和修正ABDEL-KARIM-OHNO非线性随动硬化准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提出一套双相不锈钢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的塑性和循环塑性行为的本构模型参数表征方法。通过对微结构代表性体积单元整体拉伸和循环变形行为进行模拟,并与宏观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参数表征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铁素体相的强度、硬度和抗棘轮变形的能力均高于奥氏体相,两相之间通过晶界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在接触载荷控制的循环加载条件下,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均产生明显的压痕棘轮现象,且载荷水平越高压痕棘轮变形程度越大;所发展的本构模型参数表征方法可为研究多相材料各组相、小体积材料的循环变形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SAF2507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进行表面喷丸处理,采用X射线应力分析和衍射线形分析方法研究了喷丸对试验钢表面粗糙度、显微组织、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喷丸后铁素体相内位错较少,奥氏体相内出现大量位错缺陷,试验钢表面粗糙度增大,表层晶粒细化,显微畸变和位错密度增大;喷丸在试验钢的近表层引入了较高的残余压应力,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中的最大压应力均出现在次表层,其值分别为915MPa和763MPa。  相似文献   

9.
低碳微合金钢的强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低碳微合金钢中形成细晶粒铁素体与弥散分布的碳(氮)化合物组织的强韧化机理。通过控制轧制,得到理想的奥氏体状态,使随后转变的铁素体晶粒细化(5—10μm)。微合金碳(氮)化合物是在γ→α相变时采取相界面沉淀方式析出,或者在γ→α相变后,直接从过饱和铁素体中析出。这种组织的强韧化,主要依靠铁素体晶粒细化,而第二相的沉淀强化往往会降低韧性。  相似文献   

10.
对固溶水淬后的SAF2906材料进行了450~550℃区间的时效处理。采用OM,SEM,TEM和XRD研究了时效温度对SAF2906超级双相不锈钢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50~500℃区间对SAF2906超级双相不锈钢时效600min时,由于铁素体的分解反应(δ→α+α′)在铁素体基体上可以观察到均匀细小颗粒状弥散相(富铬α′相)的析出。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弥散相的数量增多但尺寸增大不明显。550℃时效600min没有观察到弥散相的析出但是发现Cr2N的存在。材料硬度发生变化是因铁素体发生分解所造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S能谱分析了93t 321奥氏体不锈钢钢锭近冒口端的组织及析出相的成分,研究了均匀化处理参数对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321奥氏体不锈钢大铸锭铸态组织的析出相主要为铁素体、Y相和共晶相;铸锭心部铁素体的含量为1.5%,但尺寸较大;铸锭心部和R/2处均存在一定量片状或胞状的Y相,最大可达78μm;铁素体随均匀化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增加会发生局部回熔,而且均匀化处理可消除共晶相,但Y相不会发生回熔。  相似文献   

12.
采用Gleeble1500型热力试验机对Fe-1.6%Si无取向硅钢进行了热模拟试验,得到了该钢静态和动态CCT曲线以及在不同应变速率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峰值应力与温度变化曲线,得到了相变开始和结束的温度区间。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相变温度降低,动态CCT曲线中的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温度比静态CCT曲线中的高,1 041℃以上为奥氏体区,1 041~955℃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955℃以下为铁素体区;建立了该钢在奥氏体区、铁素体区以及奥氏体-铁素体两相区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该钢的流变应力通常随变形程度和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纳米压入法研究核电站-回路主管道材料的热老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纳米压入方法对核电站一回路主管道的双相不锈钢材料热老化行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对单独的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纳米压入实验,得到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两者在相同压入深度时的压入载荷增加;根据动态测试技术得到的纳米硬度增加,表现为强度提高;而纳米压入塑性变形能降低,表现为韧性降低;并且不同老化时间下铁素体相的强度和韧性都要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内外超细晶粒钢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含ZrC颗粒的此类钢在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中,ZrC颗粒对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关系和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影响;指出了外加第二相颗粒等增加聚集形变能缺陷的新方法是我国在现有装备轧制能力不足的条件下获得超细晶粒低碳钢中厚板的关键技术,以及今后低碳钢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晶粒细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铁素体-奥氏体型双相不锈钢得益于其独特的双相组织结构,将奥氏体不锈钢的优良塑韧性与铁素体不锈钢的高屈服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材料的高屈服强度及双相相界的机械屏障作用,使双相钢材料的抗应力腐蚀性能大大优于普通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双相不锈钢具有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以CP980钢、DP980钢、QP980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单轴拉伸试验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研究了组织特征对980 MPa级先进超高强钢单轴拉伸行为以及全局、局部成形性的影响。结果表明:QP980钢由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组织组成,在均匀变形阶段奥氏体相变产生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使该钢具有最优的全局成形性,但是新生马氏体相与其他相的硬度差较大,导致其局部成形性最差并形成准解理断裂;DP980钢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组成,其强化机制以马氏体硬相强化和铁素体位错强化为主,全局成形性居中,同时因铁素体和马氏体之间具有一定的协调变形能力,其局部成形性较好,断裂形式主要为韧性断裂;CP980钢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的多相组织,各相硬度差小,协调变形能力较强,局部成形性最好,断裂形式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研制出下屈服强度为700MPa级的低碳高强度钢,并对其组织及强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高强度钢的组织为铁素体,其强化相为细晶铁素体及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的细小析出相,且析出强化量为250MPa,这是过去热轧微合金钢板的2~4倍。铁素体基体中较高的位错密度和分布细小的析出物改善了钢材的塑性,使材料具有良好的伸长率。  相似文献   

18.
山特维克公司近年开发了两种新型的双相不锈钢。在这些双相钢中,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约各占一半。  相似文献   

19.
采用脉冲式直流钨极氩弧焊(GTAW)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焊接,然后分别在600,700,800℃进行时效热处理,研究了时效温度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和室温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后,在母材区的铁素体基体边界上以及焊缝金属中的铁素体基体上均析出了σ相,而且焊缝金属中σ相的尺寸比母材区的更大;随着时效温度升高,焊接接头的冲击功降低,接头的脆化程度增大,冲击断口表现为解理断裂;冲击功的降低与焊接接头中析出的σ相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国产核级E316L焊条对20mm厚奥氏体不锈钢板进行多层多道填充焊接,之后对焊缝进行610℃×16h热处理和400℃下不同时间(400,2 000,3 500h)的加速热老化处理,研究了在热老化过程中焊态和热处理态焊缝中铁素体及析出相的演变。结果表明:焊态和热处理态焊缝的组织均由奥氏体、铁素体和析出相组成;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延长,焊缝中铁素体的数量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铁素体形貌由断续网状变为较连续网状,再变为断续网状;焊态焊缝中铁素体的含量高于热处理态的;在热老化过程中,焊缝中的析出相主要为Cr_(23)C_6相和σ相,热处理态焊缝比焊态的更容易形成析出相;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延长,Cr_(23)C_6相和σ相优先在晶界处析出并聚集,随后铁素体晶内也有Cr_(23)C_6和σ相的析出和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