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IP化已然是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能够达到精简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并加以改善的目的。移动通信网络核心网语音IP化也是全网实现IP化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属于电路域网络向IP网络发展的必然经历。为此,简要分析了以BICC协议为基础的软交换和信网络语音实现IP化应如何进行组网,同时分析核心网VoIP组网的过程,业务的落实以及网络安全如何保证等有关内容,以期为移动通信网络核心网VoIP组网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移动通信》2007,31(2):120
在电路交换域,华为移动软交换扩大了KPN的核心网设备容量,满足了KPN的高性能要求。以统一的移动核心网架构来服务KPN用户和Telfort用户是KPN目前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是华为全IP移动软交换网络在欧洲的第一次商用化部署。  相似文献   

3.
董慧 《电子科技》2013,26(8):183-184,187
IP技术的发展给移动软交换网的改进提供了契机,运营商为提高竞争实力,均进行了移动软交换的IP化改革。文中通过规划IP地址、组建话路网络以及革新网络架构3种方法,探究了对新兴软交换核心网进行IP化的可行性及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4.
陶志强 《通信世界》2007,(36B):17-18
软交换技术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核心技术。在移动核心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核心网内资源的共享和集中控制。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当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成熟,提供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验证,因此目前在移动运营商的2G核心网络中都大量使用移动软交换设备,目前的应用模式多为软交换设备、分离架构、TDM承载语音的软交换组网方式。随着IP骨干网的建设初具规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骨干传输网的利用率和网络投资的效益,进一步发挥软交换技术的优势,在现有条件下的GSM核心网络中实现VoIP(语言IP化)和信令IP化、宽窄带信令互通是目前2G移动核心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主要讨论基于IP的移动软交换在2G网络中的应用方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IMS系统的特性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IP网络是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也是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移动核心网向全IP网络的演进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两步:第一步是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到移动软交换网络的转换;第二步是从基于电路域的移动软交换网络到基于分组域的IP多媒体子系统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移动软交换核心网IP化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IP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逐渐向全IP网络发展,基于软交换技术和I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核心网成为移动运营商的首选。本文从网络改造架构、话路网组网、IP地址规划方面入手,对于软交换核心网IP化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固网NGN向IMS平滑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网络全IP化、融合组网已逐渐成为移动核心网发展的主要方向。IP化是核心网演进的必然趋势,核心网从封闭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向开放的、基于Ip技术的统一承载网络转变;同定和移动多接入融合的语音通信对移动核心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2):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全方位容灾备份构建安全核心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2009年,石家庄移动核心网完成了包括所有软交换端局和软交换关口局的IP化改造工作,形成了以软交换端局(关口局)为核心的全IP话务汇接核心网组网模式。改造完成后,IP软交换核心网在话务承载能力、用户容量、业务开发推广效率等多方面都比TDM交换核心网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陈燕林 《信息通信》2014,(7):233-234
在软交换系统的建设初期采用电路交换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投资高、资源利用率低等种种局限性,对此业界提出对软交换系统进行IP化改造,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软交换系统VOIP改造方案,为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移动软交换是WCDMA系统在R4阶段引入的概念,其承载和控制分离的特点,使得核心网的承载方式可以从传统的TDM承载转变为IP承载,为向未来全IP网络演进做好准备。移动软交换网络所具有的特点还能够优化核心网络结构,节省设备资源,减少维护成本,并能提高语音质量和带宽利用率。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是移动核心网的一个重要的变革。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张红霞、张凌云所撰《移动软交换——移动核心网的技术变革》一文从业务增长、成本效益和发展演进的角度阐述了引入移动软交换技术给网络运营所带来的优势,同时分析了全球移动软交换网络的部属情况,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电信网技术》2008,(9):59-6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移动软交换IP化的第三次浪潮》一文详细介绍了移动核心网IP化的三次浪潮:移动核心网IP化的第一次浪潮始于中国移动,完成了汇接局层面的IP化。移动软交换端局层面的IP化,进一步实现了网络的扁平化、简单化,并通过语音压缩和IP头压缩/复用等技术大大提升了网络传输效率,从而掀起移动核心网IP化的第二次浪潮。已经完成的核心网的IP化简化了网络结构,提升了运营效率,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从网络结构上看.已经进行的IP化是局部的,缺乏与接入层和业务层的协同效应,同时在引入新业务和通过业务聚合产生新业务方面尚未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核心网IP化的第三次浪潮呼之欲出。华为一直深信.IP转型能为运营商带来巨大价值,其成熟的ALL-IP解决方案,专业的网络服务团队。为运营商提供端到端的高质量网络交付,帮助移动运营商实现网络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网络接口IP化的趋势,软交换已成为目前核心网技术发展的重点,在新建华为软交换关口局工程中,因为到彩铃中心业务的特殊性,不能用到普通局向指定中继拨测的方法对彩铃中心进行指定中继拔测。因此,通常到彩铃中心的申继拔测都是通过解闭电路的方法进行。本丈以相关信令跟踪为依据,对华为软交换关口局到彩铃中心指定中继拨测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种到新的拔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软交换系统的建设初期A/Iu CS接口采用电路交换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投资高、资源利用率低等种种局限性,对此业界提出对软交换A/Iu CS接口进行IP化改造,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相应IP化改造方案,为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通信网络的IP化和宽带化,进而实现NGN的目标,是电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详细分析了目前电信网络向NGN演进的两种主流方案:软交换和IMS.结合国内外状况,认为现阶段IMS和软交换应该共同存在,相辅相成;从长远来看,IMS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罗毅 《电子科技》2010,(Z1):13-16
智能网是一个用于产生和提供电信业务的体系结构,目标是为所有的网络服务。由于3G移动智能网采用的是全IP方式进行承载,从而保证了其全IP核心网能够与下一代网络核心网实现有效的融合和互通。3G移动智能网做为下一代网络(NGN)的重要部分,其体系结构的发展演进也受到软交换技术的影响。因此作为NGN主流解决方案的软交换在3G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顺理成章的,可以有效地促进未来基于软交换的单一通信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通信网络的IP化和宽带化,进而实现NGN的目标,是电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耐细分析了目前电信网络向NGN演进的两种主流方案:软交换和IMS。结合国内外状况,我认为现阶段IMS年软交换应该共同存在,相辅相成;从长远来看,IMS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核心网引入软交换,从基于TDM承载的传统电路型交换到基于IP承载的R4软交换架构,设备容量大幅增加,对其设备性能进行全面评估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3G核心网电路域设备性能测试话务模型、测试组网、测试工具、测试内容等,为相关测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