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词 《城市建筑》2022,(4):136-139
建筑形式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南北文化差异影响下建筑样式形态不一,其中四合院是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时代更迭和文化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四合院的方正制式恰是中国千百年积淀的礼法思想的体现。“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方圆之中“修身齐家”。四合院这种建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架构严谨、排列整齐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四合院的特点,结合现代生活分析现代居住建筑面临的问题,并用实例展现传统四合院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延续方式,旨在解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和人文特点,尝试找到四合院建筑生生不息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理念 因:老城厢是天津的“建卫”发源地.曾经拥有的民居是四合院具有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特征:墙一院一城。天津的租界建筑具有西方文化特征。四合院从民宅到庙宇,到宫殿.具有严格的等级特征。果:本方案注重形态与肌理.意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平面构图流畅的线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草书.“龙”图案,曲水流觞);立面构图以横线条的平稳与竖线条的高耸形成对比.具有哥特风格的意象。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四合院在老北京是一种四处可见的传统建筑形式,是中国北方四合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独有青睐,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平民的住宅都广泛使用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南西北四面,"合"指四面房屋连接围合,形成"口"字状。通常四合院的整体形态呈方形,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方,这种布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四合院的文化精神李先逵在中国院落式民居中北京四合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尽管一组四合院民居包含着若干房舍和院子,但用一个“院”字即可概括一切,它成了整个建筑群的总名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名词称谓。诸如“张家大院”、“李家大院”,都不是指称某一个具体的院落...  相似文献   

5.
当我把内向空间归纳为中国传统的时候,已经假设了空间的文化性。——张永和院落是中国传统住宅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在中国民居丰富多彩的类型中,三合院或四合院的院落式民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地域分布极广,使用人数量多,从南到北,从汉族地区到其他民族地区,无处不有,成为数量最多、变化又最丰富的民居类型。“院落”这个空间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虽西方民居建筑中也有院落的构成,但在建筑文化意义上不仅与中国四合院大异其趣,而且在“院落精神”的表达上远不及中国四合院那样突出、…  相似文献   

6.
四院记     
胡同与四合院的两难 和紫禁城一样,北京四合院一般被当成中国历史建筑的象征.然而,作为一个因拥有悠久历史而自豪的文明古国,“天子脚下”北京胡同片区四合院目前的建筑状态,却成了21世纪进步中国的尴尬.北京四合院从元大都和明清皇威贵族大宅邸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到民国时期商贾和中产阶级的城市住宅,接着是1949年解放重新社会分配的大杂院,到今天成为北京核心城区被高层办公楼环绕的“城中村”.  相似文献   

7.
指出儒家的人伦思想以“礼”为外在表现,深刻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规制从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清晰地反映了儒家人伦思想的理念和诉求,通过对四合院规制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其整体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关系、空间序列等方面都呈现出其思想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隋大兴城规划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都城规划史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数据,发现隋大兴城市空间格局呈九宫构图;解读明堂设计相关文献,挖掘宇文恺明堂图式的文化内涵与具体形态,展现隋大兴城“拟明堂而布政”的特征,揭示宇文恺规划隋大兴城之“巧思”;从择居、布局、营建三个阶段提出规划方案与规划过程猜想,回应了隋大兴规划模数与中轴线西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范艳辉  赵晓峰 《华中建筑》2011,29(12):169-172
中国古代宇宙观对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有着深远影响.该文分别从建筑群对宇宙观的形态比拟再现以及义理抽象诠释两方面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对建筑群体布局的影响进行阐释,并分别结合明清北京紫禁城、西藏桑耶寺、武当山道教宫观、是坛以及明堂这些典型建筑实例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与建筑群体布局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王秀静 《建筑》2009,(21):61-63
作者通过对阎锡山两种不同思想的分析,推断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建筑群体形式是建立在四合院基础之上,建筑形式兼容了西方建筑特征,最终体现出国民师范在民国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特有的四合院建筑类型,从而说明在近代学校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鲁民 《建筑师》2005,(4):58-64
所谓的弗莱彻(Banister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和其变迁格局的看法,并期望通过相关的努力使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更加有机地成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符英  杨豪中  刘煜 《建筑科学》2007,23(1):98-102
中国建筑的发展从进入近代以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复古思潮:30年代的“中国固有式建筑”、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80年代的“传统建筑形式”。文章综合分析、比较了这三次复古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表达手法、代表性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并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进而总结出中国近现代复古建筑思潮发展的总体特征、趋势以及如何客观看待复古建筑思潮这一历史现象。每一次的复古思潮都交织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认识问题,因此文章对我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是创造以景自天成的风景园林为特点,园林中的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它以灵活的风格、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建筑体量和精巧的装修,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表现自然美和艺术美之外,又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深邃的意境,达到了所谓理想美的境界。“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代表着中国园林建筑的特征。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充分发挥木构建筑灵巧多样的特点,结合山水景物,组成丰富多姿的园林胜景。正确地继承与发展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使之更好地为今天服务。在保护文物古迹及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传统的同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型的中国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14.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叶凯伦 《华中建筑》2005,23(Z1):85-87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形质格局、超脱的内容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棋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游戏手段体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光辉,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珍珠.两者以"围合"、"气"之哲学内涵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试以围棋论建筑,从两者共通点中提炼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7,25(1):68-72
该文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哲学解释学方法,通过有关建筑文献与实物,去理解传统工匠把《易经》的类型智慧和《墨经》的思维逻辑作为建筑形式的思考要点,渗透在《鲁班经》、《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一类建筑规范当中,化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建筑形式的类型化思考,和传统建筑的类型化创作手段,通过相应的设计营建过程,创造具有无限代数隐喻和社会生活制度意义的中国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7.
马骁 《华中建筑》2006,24(11):54-57
中国古代建筑石技术有着不同于欧洲的独特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技术在中国古代石建筑以及木构建筑的一些建筑构件中有着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黎量 《南方建筑》2005,(2):102-104
建筑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具有相通之处,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浓缩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文章通过对部分与建筑相关的古诗词的分析来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建筑意境,并理解艺术相通的特点,以此为出发点扩展知识面。  相似文献   

19.
张驭寰 《古建园林技术》1984,(2):11-13转26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设计式样,就是将垂直墙面,故意做成斜墙面。按形取意叫它“倾壁”。“倾壁”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广泛流传。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倾壁”的作用有防护、防卫、房屋内部扩大空间、增加艺术效果等。“倾壁”已在更多的外国建筑中运用,成为当代的“摩登”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0.
李艳  吕桂芬 《城市建筑》2014,(12):259-25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照壁所蕴含的特质经过年代的洗礼和形式的演变,仍有其在当代建筑再创作的意义。本文采用多种创作设计手法继承传统、融合传统、发扬传统,使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