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继红  黄翊磊 《华中建筑》1997,15(4):19-23,37
介绍了中国的“茶馆文化”,研究了川西老茶馆的功能,环境与分布特点,根据挑战提出发展对策,并由此得到了服务于大众的,满足日常活动的综合社会交往中心规划和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1):53-5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在国内推广的大众跆拳道传习文化进行分析,以了解大众跆拳道盛行的原因及特点,得出跆拳道文化的魅力及技术特征,以期增加大众对跆拳道文化的了解,为大众跆拳道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该文尝试解析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中国都市中,建筑批评所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剖析当代建筑批评现象。并依据对于当代建筑批评狭义与广义的讨论将消费文化中建筑批评方法由表及里分为趣味批评与社会文化批评,探讨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批评的不同方法,及其对当今建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
为了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我国正大力开展广场舞运动。这不但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更是可以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本论文通过对城市居民广场舞与休闲文化的研究,提出在开展广场舞运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大众体育锻炼寻求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5.
阮世敏 《居业》2023,(10):110-112
为了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而随着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大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新时期的大众需求,建筑设计中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且传统文化成为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常见元素之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文基于实际工程案例,探究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阐述应用要点,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元素魅力、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助推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实现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陶庵梦忆》的文本出发,从瀹茶风尚、茶馆的环境向度、茶馆的公共空间属性等三个层面剖析明朝末年江南的茶馆文化,揭示了茶馆是统摄茶艺、茶器、茶生活的综合环境营造,是浸润了人生百态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以茶文化为中介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弥散在江南文化的生态建构中。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记录了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明。文化的积淀使得我国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白酒包装设计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延续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众审美进行正确引导,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这对树立民族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
本研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精神价值困惑,将"教育电视台如何传播传统文化"这一议题置于社会发展之中,阐述了教育电视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电视台传播传统文化的手段、策略、角色与功能,并针对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诸如明确受众群体、增强节目娱乐性和趣味性、进行品牌延伸等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是可以纳入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具有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优势的农村要构建自身在大众眼中的良好象形,积极打通乡村旅游业与公共大众之间的联系,加深农村与大众的情感交流,以相关的公关活动展现农村的良好精神风貌,以求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本文讨论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并深入研究田园景观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乡村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特有的艺术形式等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全面分析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引出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大众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大众媒介在传播异域流行文化时可以巧妙的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本文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角度解读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0)
旗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文化也在不断创新,融合更多时代元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审美变化。无论在款式、社会需求还是文化传承上,旗袍都具有当代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6)
《茶馆》是微观史学的一次成功实践。王笛将视角对准成都日常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茶馆,通过对这一微观世界的描述,探讨20世纪上半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国家力量对地方生活的干涉以及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对国家文化同一模式的抵抗,从而体现出大众文化的坚韧性、持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6)
近年来,在文艺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阐释日新月异的文学现象,也难以满足大众不断提高的审美实践活动,文艺学知识得不到很好的转化,并产生了理论艰涩难懂、高不可攀的排斥心理。同时文学活动样式和艺术审美形式的变革要求文学理论对现实及时作出解释与回应。本文从文艺学学科发展规律出发,试图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和艺术活动,引入到文艺理论学科当中,探索文艺学学科新体系,将地方文化研究与文艺学学科结合起来并贯穿到文学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4.
体验式茶馆作为茶产业的重要实体终端,是企业和自身产品销售、宣传的重要窗口,具有独特优势。本文着眼于大众消费特征和品牌营销理念,尝试将VMD视觉营销系统引入体验式茶馆展示空间设计。探讨运用展陈设计技巧,实现空间对企业及产品营销助推作用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4)
本文试从微博高科技、新鲜原创、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网络特性出发,简要分析了草根文化在微博中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现状、特点,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正面、负面影响。草根文化在微博中的迅速传播既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大众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但同时也需要监管,以防出现因不实或不雅消息的疯狂传播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总之,微博是一个由广大受众组成的文化传播平台,信息的集散交流地。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8)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讨论在当下成为了热门的话题。人们往往把两者进行"雅"和"俗"的是非判断,然而这样的区隔存在着二元对立的缺陷,容易造成对其进行简单化片面化的解读。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化场域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如何规训的进行解读,并结合当前的文化现状对其进行客观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韦浥春  向科 《华中建筑》2012,(12):36-39,35
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模式,改变了大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模式,为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刺激点。该文总结了文化建筑综合体中文商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结合实例阐述其从商业作为补充性功能,到商业逐步强化、介入,直至文商交融、密不可分的演变历程,以及穿插、聚合、并置等各阶段的主要空间模式,同时,针对设计实践中遇到的业态选择、规模、规划选址、开发运营模式等问题展开探讨,并从策划、运营、功能、空间等方面对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16)
传统手工艺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它是民间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和审美情趣的物化体现。如,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就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受人们的喜爱。传统手工艺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设计观念的普及、生活形态的改变,这些因素影响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大众对"文化同源"的认知度和信赖感,强化文创品牌意识,开拓传统手工艺文化和文化创意发展同行互助模式,方能走在传统工艺文化的创意前沿,有助于拓宽传统手工艺文创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经典的中式传统家具,为传统茶馆带来特有的古朴韵味,也使茶馆空间形式延续至今。茶馆空间的家具设计,应在当前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的大背景下,力求体现时代特征,从而表达茶馆空间的时代感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因此,现代茶馆家具的设计在继承传统、再现茶文化特使的同时,需要对家具的设计方法、手段进行探索与研究,使茶馆家具同时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双重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几乎席卷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人居住的每一个角落,连同经济一体化一起出现的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形象和街道景观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的趋同化现象。表面上看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本身的失败,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理念的缺失。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艺术——尤其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参与公众社会生活的公共艺术,在为大众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城市共享空间和延续城市传统文化、塑造与展示城市性格魅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几例国外优秀公共艺术案例的分析,旨在为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本土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期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真正认识到正确的公共艺术策略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