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评估在杆塔横担上安装侧向避雷针的防雷电绕击效果,提出建立三维的电气几何模型,计算侧向避雷针对导线的绕击保护距离,并总结了其安装和使用的规律。针对110~500kV典型杆塔线路的计算表明:侧向避雷针能较好地保护杆塔附近的重点绕击危险区域,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线路的绕击跳闸率。研究还表明,侧向避雷针对导线的保护效果会受到针...  相似文献   

2.
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及其防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Whitehead电气几何模型原理对输电线路防雷提出如下建议:伸入城市的110kV或220kV线路可以不设架空避雷线,并将导线稍为抬高,以减少输电线路的成本和其电磁场对居民的影响;在保证足够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保护和种植线路下面的灌木有利于防雷;对跨过雷电活动频繁山谷的输电线路,可以另拉一条与线路平行的钢绞线作为侧面架空避雷线,以防止侧面雷击。还建议用屏蔽效率作为杆塔和输电线路防雷电绕击的指标;并按杆塔所在地面倾角的大小或不同雷电日地区选择合适的保护角塔型,使同一条线路具有基本一致的屏蔽效率。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内蒙古500 kV包旗Ⅰ线地处山区的线路在雷雨季节频繁发生的绕击跳闸事故进行统计,采用改进电气几何模型(EGM)对包旗Ⅰ线绕击跳闸事故进行仿真分析,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地面倾角及风速对绕击率的影响,认为地面倾角、保护角、风速及雷电活动频繁是导致包旗Ⅰ线频繁发生绕击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采取提高绝缘水平、安装可控放电避雷针和防雷侧针及减小保护角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维EGM模型,Eriksson的雷击距公式对35 kV配电线路绕击进行了建模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单回35kV配电线路能实现绕击防护的侧向避雷针的有效长度.对于35 kV同塔多回线路,侧向避雷针安装部位距导线越远,对该导线的绕击防护效果越差;线路保护角越大,侧向避雷针安装于该线路时的保护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5.
输电线路绕击分散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基于输电线路绕击的模拟试验研究,提出了输电线路的绕击概率模型。该模型可根据线路结构参数,分析输电线路旁空间绕击概率的分布情况。成功地说明了EGM难以解释的现场事故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压电器》2013,(4):86-91
对山区同塔双回线路的耐雷性能进行研究,改进基于电气几何模型的山区输电线路绕击率算法,通过引入新判据Rx计算暴露距离,对比Rx与雷电对地击距Rg大小,讨论不同雷电流对应下的暴露距离计算方法,并对典型山区同塔双回线路绕击率进行计算,得出保护角最大的相导线并不是最可能发生绕击的,绕击率的大小与导线高度、保护角、地面倾角有关。通过分析各相线路的暴露距离与雷电流关系,解释某相线路发生绕击的现象。研究结果对同塔双回线路的防雷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1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防绕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绕击是1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因,为探讨此问题,分析并比较了目前输电线路绕击计算方法—规程法与电气几何模型法,指出电气几何模型将雷电的放电特性与线路的结构尺寸结合起来,很好解释了线路屏蔽失效现象,用于特高压的绕击计算中,并依据电气几何模型的原理提出减小1000kV线路绕击跳闸率的措施: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安装可控放电避雷针、架设旁路屏蔽地线。  相似文献   

8.
1引言 输电线路和建筑物的直击雷屏蔽保护主要以电气几何模型(EGM)为基础。EGM最早由Golde将雷电强度与闪击距离联系起来而提出,随后Wagner和Lundholm—Rusch提出了回击电流与回击速度的关系以及离地不同高度的雷先导头部电位,并成为发展EGM的基本手段。由于客观上对雷电现象的认识不足,EGM的发展最终依赖于现场观测,现场观测数据成为修正EGM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区输电线路多种防雷措施的比较,提出了更经济更有效的减小防雷保护角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计算、评估超高压输电线路防雷电绕击性能,基于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对超高压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进行了相关计算.应用自编程序对锦屏一级电站一西昌换流站5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保护角、地面倾角、杆塔高度的增加,雷电绕击跳闸率明显增加,超高压同塔双回线路推荐采用负保护角运行.  相似文献   

11.
电力系统方面的过电压保护一直受非常重视。但系统内每年均会发生较多的各种过电压事故和障碍,其中雷击珧闸在线路故障跳闸中所占比例最大,而在运行工作中。因计算雷电绕击率较小。一般较易忽视雷电绕击问题。分析达州电业局电网220kV代余线发生的雷击跳闸,探讨电力系统的雷电绕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进电气几何模型的绕击跳闸率的计算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讨论了经典的电气几何模型(EGM),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点改进建议。计算中采用IEEE推荐的击距公式,引入系数ksg描述雷击地线和雷击地面击穿强度的不同,用暴露距离计算雷电绕击率和绕击跳闸率。分析了ksg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改进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地面倾角、避雷线保护角和环境温度对线路绕击跳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sg减小、地面倾角增大、避雷线保护角增大、温度降低时,绕击跳闸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对输电线路绕击率的计算及典型故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用原EGM法难以解释的现场事故原因。应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结构、避雷线和导线的布置、雷电流的幅值、地面倾角对绕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大电流也能对线路造成绕击。  相似文献   

14.
输电线路架空地线逐基接地时存在感应电流和电能损耗,目前对架空地线感应电流数值大小和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对架空地线损耗问题重视不足。以某双回线路为例进行了架空地线感应电流现场实测和ATP-EMTP数值计算,计算了不同线路长度、档距、导地线型号、导地线空间布置等输电线路结构参数对架空地线感应电流和电能损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线路起始段(长度小于9 km)时架空地线感应电流随着线路长度增大而增大;不同档距和导线型号通过导线弧垂变化影响架空地线感应电流和电能损耗;地线感应电流和电能损耗随着导地线空间距离增大而减小,随导地线高度变化明显,导线相间距和地线间距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统计忻州地区22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近十年的雷击跳闸故障,对输电线路易发生绕击跳闸的原因以及防雷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运行经验,提出了架空输电线路雷电绕击防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电气几何模型的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笔者研究了高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分析方法,对考虑击距系数K和地面倾角θ后的电气几何模型,以杆塔中心线与大地交点作参考点,推导了最大击距的计算方法,同时探讨了最大击距不存在情形下击距系数K、避雷线保护角α、地面倾角θ的关系问题,论证了可以通过平衡K、α、θ的取值而有效提高线路绕击耐雷性能。  相似文献   

17.
雷电绕击是影响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特高压直流线路对雷电防护的需求与常规线路相比更加迫切。为此介绍了基于先导发展法的特高压直流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针对±800 kV特高压直流线路绕击特性开展仿真研究,分析了绕击跳闸率随绝缘水平、保护角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典型地形条件下雷电绕击路径和绕击电流的分布特性,分析了山坡、山脊和跨谷地形条件下线路的绕击跳闸率,研究了线路极性对跳闸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减小保护角可明显降低绕击跳闸率,在山坡地形条件下,外侧导线由于受屏蔽减弱更易受到雷击,雷电先导可从近似水平的方向击中导线;跨谷深度增加时,由于地面屏蔽作用减小,雷击跳闸率明显提高;理论分析和运行经验都表明,直流线路正极导线遭受雷击的概率远高于负极,线路位于山脊时雷电绕击基本发生在正极导线侧。  相似文献   

18.
输电线路绕击防护的新措施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针对当前输电线路故障开断重要原因的雷电绕击事故阐述了输电线路雷电屏蔽体系的构成、绕击发生的原因及绕击防护新措施的思路,提出了地线上加装水平侧向短针的绕击防治新措施。雷击模拟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短针长度大于间隙的临界电晕半径时,该措施能显著防治绕击事故。根据长间隙放电理论、现场运行经验和模拟试验结果提出实际线路加装长度20cm或稍长的侧针,保护范围约6m。  相似文献   

19.
复杂地形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计算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绕击耐雷性能是评价输电线路雷击特性的重要指标.在电气几何模型的基础上,以悬链线方程为依据,研究了沿线路方向上任一截面的导、地线与杆塔处导、地线的高度差及该截面对应的保护角的计算方法,结合任一截面的海拔高度给出了新的绕击耐雷性能的计算方法.以两个算列显示了笔者给出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单档距地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