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从不同微生物发酵的普洱茶中提取茶多糖,并对其分离纯化?分子量分析,明确茶多糖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双氧水脱色,再用凝胶色谱(GPC)法测定其分子量。结果表明,由木霉和酵母发酵的普洱茶多糖提取物中糖分与蛋白质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由木霉发酵的普洱茶中多糖的分子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大然后减小;由酵母发酵的普洱茶中多糖的分子量未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结果表明,茶原料、发酵的微生物种类以及发酵时间等对发酵普洱茶中多糖分子量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进行普洱熟茶发酵,采用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和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3种有益微生物按2∶1∶2、2∶2∶2、2∶3∶2比例协同发酵普洱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普洱茶中的芳香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芳香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2∶2∶2、2∶3∶2协同发酵普洱茶中芳香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不同发酵方式发现,3种协同发酵的普洱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呈现出独特的花果香与焦糖香,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协同发酵的普洱茶醇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达47.32%,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3种协同发酵,呈现出陈香香气,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31.24%,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因此,应用有益微生物协同发酵普洱茶,提高普洱茶品质,赋予普洱茶独特花果香。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普洱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普洱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乙醇浓度4个因素对普洱茶中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且用此提取工艺测定市售不同级别普洱茶中茶多糖含量。结果普洱茶中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40 min,浸提次数3次,乙醇浓度80%。该提取工艺重复性好,吸光度与葡萄糖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5),线性范围0.02~0.10 mg/L(r2=0.9999)。实验也发现,普洱茶的嫩度越低,茶多糖的含量越高。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作为茶叶多糖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云南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及翻堆样中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为溶剂,用无水乙醇做沉淀剂提取茶多糖,研究了云南普洱茶茶多糖提取最佳方法并测定不同翻堆样普洱茶(人工接种优势菌种,“渥堆”封闭发酵,10d翻堆一次,40d结束)中茶多糖含量。试验证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无水乙醇浸提4h,取茶渣,沸水提取40min,重复3次,2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渥堆”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的一道特殊工序,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征最关键的一步,翻堆样中茶叶渥堆时间越长,茶多糖含量越高,一翻堆含量仅0.45%,到四翻堆上升到1.68%,以上均为干物质计。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在8个不同贮藏时期的普洱茶中鉴定出黑曲霉、产黄青霉、根霉、木霉、灰绿曲霉、酵母、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菌种比例对发酵桑叶茶中脱氧野尻霉素(DNJ)、黄酮、多糖、多酚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变化,为桑叶茶功能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方法:HPLC法测DNJ,比色法测定黄酮、多糖、多酚。结果:与自然发酵比较,所有比例的黑曲霉+日本根霉+绿色木霉发酵桑叶茶中DNJ含量增加,黑曲霉∶日本根霉∶绿色木霉=2∶1∶2发酵的桑叶茶中DNJ含量增加最高,达8.94%;大多比例发酵的桑叶茶中黄酮、多糖、多酚含量均下降;在黑曲霉∶日本根霉∶绿色木霉=1∶1∶1时桑叶茶中黄酮最高下降15.39%;在比例为2∶1∶2时,多糖最高下降13.30%;在比例为1∶2∶2时多酚下降最高为23.90%;黑曲霉∶日本根霉∶绿色木霉=1∶2∶1时DNJ增加6.43%,黄酮增加1.16%,多糖下降最低为6.78%,多酚增加1.68%。结论:以黑曲霉∶日本根霉∶绿色木霉=1∶2∶1发酵的桑叶茶综合品质好;黑曲霉∶日本根霉∶绿色木霉=2∶1∶2发酵能有效增加桑叶茶中DNJ。   相似文献   

7.
丁世环  张嘉杨  鲁群岷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8):187-192,200
为了解决普洱茶茶渣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并研究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的茶多糖的抗氧化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制定了茶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试验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最佳试验因素组合为:浸提温度为100 ℃、浸提时间为120 min、料液比为1:30 g/mL,超声波功率为420 W。在此条件下,茶多糖得率为2.29%。该工艺所得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茶多糖浓度为3.2 mg/m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60.37%;当茶多糖浓度为2.4 mg/m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53.91%。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阶段的普洱茶发酵样为实验材料进行真菌的分离纯化,将分离纯化出的优势真菌在理想条件下和自然状态下分别进行茶叶接种发酵,筛选出产茶多糖的优势菌。结果表明,在普洱渥堆发酵中共分离纯化出22株菌株,其中5株菌株在渥堆发酵的不同阶段频繁检出,可用于接种发酵实验。在接种发酵中,茶多糖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PEZJ-1菌株提高茶多糖含量最为显著,在理想条件下和自然状态下的接种发酵中茶多糖含量分别达到23.57%和27.85%。通过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显微特征、18S r DNA序列,对PEZJ-1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Aspergillus niger(Gen Bank登录号为JX863374),属于曲霉属。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接种外源微生物能显著提高茶多糖含量,Aspergillus niger能大幅度提高茶多糖含量,为茶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微生物菌种。   相似文献   

9.
顶头孢霉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普洱茶渥堆发酵样品中分离得到一个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菌株,使用该菌株对灭菌的晒青毛茶进行纯菌发酵,并检测发酵前后茶叶中氨基酸、黄酮类物质、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以及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主要风味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顶头孢霉对茶叶主要风味化学成分和颜色的影响非常明显;发酵后茶叶中各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与渥堆混菌发酵的茶叶相似。顶头孢霉是普洱茶发酵早、中期对茶叶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的菌株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数控发酵中微生物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 以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原料, 采用固态混合菌接种微小根毛霉、烟曲霉、米曲霉、溜曲霉、总状毛霉、泡盛曲霉、异常毕赤酵母、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等不同微生物, 追踪检测发酵过程理化指标动态变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香气物质。通过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感官审评结果及发酵成品香气物质对比, 分析接菌数控发酵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 在发酵过程中, 各实验组之间理化成分存在差异性(P<0.05), 总体大框发酵效果好于小框发酵; 茶叶中香气成分接菌发酵后烷烃、杂氧化合物、酚类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酸类化合物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增长趋势, 酮类、醇类化合物减少, 其余物质变化趋势不大, 波动略小。结论 添加不同微生物数控发酵能够有效缩短发酵时长, 减少杂菌污染, 提升普洱熟茶品质。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多糖及其分子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超声波强化茶多糖提取的效果及其对茶多糖分子量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茶多糖提取过程中温度、液料比、时间、pH值及超声功率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传统提取方法的最优条件为:温度60℃,液料比20:1,时间120min,pH值6.0,在最优条件下茶多糖的得率为4.26%;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150W,液料比30:1,时间40min,温度60℃,pH值7.0,在此条件下茶多糖的得率为5.15%。提取得到的茶多糖样品通过GPC测定,传统提取法得到的茶多糖样品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6439,而超声波提取得到的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7447。超声波辅助提取可明显提高茶多糖的得率,但同时对茶多糖产生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04~5×104水溶性复合多糖,主要成分有葡萄糖、阿拉伯糖、核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该文综述茶多糖化学组成与性质、结构分析、提取方法和生理功能,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选择不同地区相同级别的黑茶为原料,提取茶褐素与茶多糖,采用对硝基苯酚法,分析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并探讨各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普洱茶茶褐素与茶多糖IC50最小,分别为25.96,47.57mg/mL,抑制效果最好;其次为六堡茶;抑制效果最差的为茯砖茶褐素与茶多糖;康砖茶褐素与茶多糖抑制效果介于六堡茶与茯砖茶之间。各黑茶茶褐素的抑制类型均为可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混合型,其中六堡茶接近于竞争性抑制类型;普洱茶、六堡茶与康砖茶多糖的抑制类型为可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混合型,茯砖茶多糖抑制类型为可逆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多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SephadexG-100凝胶柱纯化制备得到茶叶多糖,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鉴定了茶叶多糖的纯度并测定其分子量;同时,使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作为流动相并用已知分子量的右旋葡聚糖作为标准曲线研究了茶叶多糖在凝胶色谱柱(UltrahydrogelTM500)上的色谱行为,研究发现,由于茶叶多糖的分子量随着流动相的离子浓度的改变而改变,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是不适合用作测定茶叶多糖的分子量的方法的。然后,本研究以自制茶叶多糖纯品作为标准品,以UltrahydrogelTM500(7.8×300mm)为固定相,0.6ml/min蒸馏水为流动相,折光示差检测,对多种茶叶中茶叶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回收率在80.4%~93.2%(RSD=5.42%)之间,回归方程为:C=0.2503×10-6A-0.0087,r=0.9997,其浓度在0.604~6.04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该方法是简单、准确、可靠的,适合于作为茶叶多糖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凝血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茶多糖不同组分对抗凝血活性的影响,通过水提醇沉的方法对茶多糖进行提取,经聚酰胺柱脱色、脱蛋白,采用离子交换柱DEAE Sepharose CL-6B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其分子量,并对多糖组分抗凝血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酰胺法脱色、脱蛋白效果较好,脱色率、蛋白去除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75.1%、91.2%和79.2%;经纯化后得到4个组分,分别为TPS-1、TPS-2、TPS-3和TPS-4;HPGPC法测定TPS-1、TPS-2和TPS-3分子量分别为20760、24230和250643,为均一多糖,TPS-4含两个组分,其分子量分别为689 113和4 150,为非均一多糖。体外抗凝血实验显示TPS-4能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说明是通过内源性途径来影响凝血的。  相似文献   

16.
Haixia  Chen  Zhishuang  Qu  Lingling  Fu  Peng  Dong  Xin  Zhang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9,74(6):C469-C474
ABSTRACT:  Three polysaccharide-rich fractions named GTPS, OTPS, and BTPS were isolated from green tea, oolong tea, and black tea, respectively.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glycosidase inhibitory effect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3 fractions were compared. Monosaccharides of GTPS were composed of D-rhamnose, L-arabinose, D-xylose, D-mannose, D-galactose, and D-glucose. But there were no xylose and mannose detected in OTPS and BTPS.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were decreased from 9.2 to 251.5 KDa to 3.8 to 32.7 KDa with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tea from green tea to black tea. BTPS showed the highest α-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n hydroxyl radicals and DPPH radicals. The differences in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glycosidase inhibitory properties among the 3 polysaccharide-rich fractions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one of the primary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due to its increasing prevalence, chronic course, and disabling complications. Control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and inhibi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re suggested to be important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any efforts had been made to search for effective and safe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and antioxidants from natural materials to develop a physiological functional food or lead compounds for curing diabetes. Coarse tea was used to cure diabetics in people in China and Japan. The hypoglycemic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the contents of polysaccharide in coarse tea.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hypoglycemic activities of tea polysaccharid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glycosidas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ea polysaccharid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a tea polysaccharide with the best potential for exploitation in curing diabetes.  相似文献   

17.
具有抗氧化活性茶多糖TPS- Ⅱ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见  陈彦  方伟  孙玉军 《食品科学》2009,30(3):25-28
从六安炒青绿茶水提物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茶多糖组分TPS-II,经电泳和FPLC 方法检测TPS-II 为均一组分;其总糖85.3%、糖醛酸28.0%、蛋白2.8%,分子量为1.01 × 105D;气相色谱法分析得知其单糖组成为L- 鼠李糖、L- 岩藻糖、L- 阿拉伯糖、D- 木糖、D- 甘露糖、D- 葡萄糖、D- 半乳糖,摩尔比为2.98:1.58:4.27:1.00:1.82:2.25:6.98;红外光谱分析显示TPS-II 呈现多糖吸收特征峰,β- 消去反应推断TPS-II 中多糖与蛋白的连接为非O- 型糖肽键。  相似文献   

18.
茶叶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茶叶多糖是一种复合杂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茶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方法,以及其含量和组成、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空间构象、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上述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牛蒡茶加工工艺,提升牛蒡茶的品质,并研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微波真空干燥制备牛蒡茶,根据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确定了预热温度、真空度、干燥温度、切片厚度等工艺条件;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牛蒡茶中的多糖,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含量;多糖经脱蛋白、透析和脱色后,经红外光谱分析多糖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单糖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