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保证棉/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采用3%次氯酸钠法作为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并通过对3%次氯酸钠法的测试结果和手工拆分法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3%次氯酸钠法测试棉/氨纶(针织网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与手工拆分法测试结果的含量绝对偏差在0~0.6%范围内;测试棉/氨纶(机织两方向)混纺织物时,试验后的氨纶纤维难以收集,造成试验偏差较大。该试验表明:3%次氯酸钠法适用于测试棉/氨纶(针织网状)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不适用于测试棉/氨纶(机织两方向)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2.
冯文  张鹏 《中国纤检》2006,(10):24-25
对于易拆分的棉氨织物,分别采用FZ/T 01095-2002中规定的手工拆分法和化学分析法进行纤维含量测试,然后对两种测试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用化学分析法测试得到的氨纶含量比用手工拆分法得到的结果要大,差异值在1.1%~1.9%的概率有99%。  相似文献   

3.
目前现有的检测标准对棉氨纶织物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但手工拆分法耗时长,效率低,二甲基甲酰胺法对深色织物氨纶定量分析结果偏大。文中采用20.00%盐酸法对棉氨织物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了20.00%盐酸法与二甲基甲酰胺法的准确性,并通过计算20.00%盐酸法对纯氨纶纤维定量分析的修正系数优化20.00%盐酸法,测试优化后20.00%盐酸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20.00%盐酸法对棉氨织物中氨纶定量分析中氨纶的绝对偏差最大为0.39%,完全符合标准中规定定量的置信区间(1.00%以内);20.00%盐酸法有效地避免了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的局限性,对棉氨织物实现准确、快速检测,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方 《针织工业》2013,(11):65-69
为了研究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交织产品三种定量测试方法间的差异,选取棉+氨纶、黏胶+氨纶、莱赛尔+氨纶和莫代尔+氨纶等7种类型的交织产品,分别采用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和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手工拆分法结果最为稳定,平行样品测试结果偏差不大于0.2%,试验结果接近真实值;DMF法和DMAC法的测试结果比算术平均值偏大1%~4%,可通过调整修正系数d降低偏差,建议调整棉+氨纶和黏胶+氨纶型交织产品d为1.02,调整莱赛尔+氨纶和莫代尔+氨纶型交织产品d为1.01。  相似文献   

5.
目前针对棉、锦纶和氨纶面料适用的标准有:FZ/T 01095—2002《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和GB/T 2910—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中第12部分和第20部分,可选方案有:FZ/T01095—2002拆分法,把样品拆分为棉(A组)、锦纶(B组)和氨纶(C组)3组;FZ/T 01095—2002拆分棉(A组)和锦纶与氨纶(B组)两组,B组用20%盐酸化学反应法;按FZ/T 01095—2002方法A,把样品拆分为棉(A组)和锦纶与氨纶(B组)两组,另取原样样品按FZ/T 01095—2002方法,用20%盐酸溶解锦纶,剩余棉和氨纶;GB/T 2910.20—2009先用二甲基乙酰胺溶解氨纶,再用80%甲酸溶解锦纶剩余棉。文章对以上方法进行了优化的基础上对棉、锦纶和氨纶交织面料进行了纤维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4种检测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本论采用纤维素纤维与氨纶交织产品三种定量测试方法: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和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对棉/氨纶、粘纤/氨纶和莫代尔/氨纶等几种纤维素纤维与氨纶交织产品进行对比测试研究,并对实际检测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正确把握蛋白质纤维与氨纶混纺产品的服用性能与生产工艺,需要对该类产品的混纺比进行准确的测定。以天然蛋白质纤维中的羊毛和桑蚕丝纤维为例,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盐法及拆分法分别对5种不同的羊毛/氨纶混纺产品和桑蚕丝/氨纶混纺产品纤维含量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完全符合FZT 01095—2002《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和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四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的要求。且在测试中从纤维溶解过程来看,采用次氯酸钠盐法测试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的含量比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更为合理。为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测试与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现行标准中测定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含量的方法有手工拆分法及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等有机溶剂溶解法,其中的手工拆分法效率较低,且溶解有机溶剂时对人员和环境的伤害大。为了寻求一种准确高效、低耗及安全环保的方法,探讨了采用1.0 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70℃水浴恒温条件下定量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含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该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在1.Omol/L次氯酸钠溶液中并在70℃水浴恒温条件下溶解40 min时,氨纶的修正系数为1.02。该试验表明,采用上述方法计算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时的试验数据准确度高、精确性好,可用于定量化学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两组分混纺织物的试验。  相似文献   

9.
目前桑蚕丝氨纶织物定量分析方法有二甲基甲酰胺法、物理拆分法、二甲基乙酰胺法、次氯酸钠法,这4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文中通过改变次氯酸钠浓度和测试时间对桑蚕丝氨纶织物纤维含量进行检测,并将4种方法进行比较,计算了不同方法之间的极差值。结果表明,4种试验方法均能够符合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要求,且0.7 mol/L次氯酸钠定量测试桑蚕丝氨纶织物纤维含量的危害小、耗时少、操作简单、成本低,而且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现行标准中规定的定量分析方法(拆分法、二甲基乙酰胺法、二甲基甲酰胺法、环己酮法)对不同的纤维素纤维(棉、粘纤、莫代尔)/氨纶交织产品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对各测试方法所得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样品,不同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当样品不能采用手工拆分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应优先采用环己酮法;将二甲基乙酰胺法的d值修正为1.01,二甲基甲酰胺法(国标法)的d值修正为1.02,二甲基甲酰胺法(行标法)的d值修正为1.01,所得结果会更为接近真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