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正章 《建筑学报》2002,(10):18-21
建筑创作不但是一种独特的创作实践活动,而且有着自己的创作理论系统.为此,应把它作为建筑理论大系统下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进行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建筑创作实际,分析揭示了这一"子系统"产生的实践背景、理论背景、教育背景和理论宗旨,并对其理论框架的形成过程、组成内容、学科特色以及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学"理论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出现的城市特色危机做出解读和剖析.通过分析特色危机与资本空间生产的关系,阐述城市特色危机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原因和必然性.并提出在规划实践中时城市特色进行改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认为,"中和"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主要表现是"矛盾统一"、"群"、"大气"和"谦和文雅",并讨论了这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陈建红  李茹冰 《华中建筑》2007,25(4):105-108
甘南临潭西道堂大房子是中国伊斯兰教早期"乌玛"制度在中国确立并付诸实践的历史见证.该文根据作者的实地调研,总结了甘南临潭西道堂大房子的建筑形态特征与装修特色,分析了大房子建筑特征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世界建筑导报》2008,(2):52-55
"水清木华"高层住宅社区设计荣获了首届中国优秀环境设计大赛金奖.该项目的最大特色是一个为住户提供很好的遮荫场所的架空结构层.环绕着中心区的六幢高层,设置了不同形式和特征的戏水区、水雾花园、带防紫外线遮阳顶蓬的圆形剧场,一系列精心布置的雕塑小品也给整个景观增添了特色.  相似文献   

6.
四川有建制镇2032个,其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但"苗多不壮",承载能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城镇率仅为47.7%,低全国8.4个百分点.为了后发追赶、弯道超车,从2013年起,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每年遴选100个特色小镇试点示范,带动千镇竞相发展.目前,全省277个小城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数量居全国第一,20个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居全国前茅.为了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300个"百镇建设行动"试点数量拓展至600个,并重点培育创建100个特色镇;再从试点镇中选取10个左右经济发达镇进行扩权赋能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大"特色镇100+"试点效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成长期,城市建设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城市特色"的创造,不仅是全球性的前沿课题,更是我国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对"城市特色"的理论关注,在逻辑层面和操作层面上,从三个方面--即"特色城市"与"城市特色"、"标志性城市"与"城市性标志"、"个性城市"与"城市个性",论述了关于"城市特色"个性塑造的某些理念;讨论了"城市特色"的系统、资源和创造城市特色的途径、目标和方法;并指出了当代研究"城市特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勇  杨宏烈 《城市开发》2004,(10):20-23
"城中村"是有中国政策特色的城市化产物.本文就其社会弊端、要害症结作了简要分析,就其现状改造、城市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10月31日上午,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幕,本届博览会最具特色的"魅力之城"展区也随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展区内人山人海,各个"魅力之城"都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风情吸引观众的眼球,竭尽所能宣传其城市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住宅建设问题引起极大关注.其中"民宅统建'和"民宅自建"这两种建设模式更是争论的焦点.对两者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各有利弊."民宅统建"符合当前统一建设的需要,但忽视了村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当地建筑特色和神韵的缺失;"民宅自建"更符合村民意愿,能培育和延续村庄特色,为远期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但容易造成整体景观的凌乱.因此,如果能建立合理有度的村庄建设管理机制,以保护和引导民宅建设适度规范发展,就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陆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现状下,满足人类水上生活需求、对城市与环境发展有较强适应性的漂浮建筑将成为未来人居方式的新形式.文章以"Floating House"国际竞赛获奖作品"萍·聚"为例,探索既能缓解人口压力,又能净水除污、保护生态,同时又具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可移动式小型漂浮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城市单位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与内部空间的快速重构已经得到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中国的转型是渐进式的;并且,在市场化与旧有制度的历史惯性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过程更加复杂、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城市模式"?围绕这一问题,法国的一些规划师就中国城市建设的状况和方式、机动性在城市发展中的结构性作用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这些意见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城市建设中的不足,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之路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张军  陈晨 《华中建筑》2011,29(3):136-139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符号,在延续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的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该文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装饰符号的形式美进行解析,阐述了其体现的20世纪初期哈尔滨居民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张晓 《建筑》2021,(15):20-22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将是"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信息技术与施工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以建造方式创新为标志,引领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新的组合方式实现经济能力正向变革,建筑业企业如何肩负起创新"主体"和"载体"的历史重任需要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6.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7.
刘昌忠 《四川建筑》2004,24(Z1):50-52
文章结合建筑的功能、艺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建筑的发展,就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古代建筑有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努力创造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中国优秀的"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  相似文献   

18.
张晶  刘海博 《城乡建设》2021,(20):66-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19.
叶玉香 《华中建筑》2007,25(11):I0027-I0030
2007年11月1日至3日,在美丽的苏州金鸡湖畔--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规划及成果博览会暨民族建筑、园林装饰材料与用品博览会"和"中国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隆重开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0.
"建筑意"这一思想最早由建筑师林徽因提出,既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质,又融合西方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其价值历久弥新.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的困境,重拾"建筑意"理念,从建筑"形""意""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对创造东方美学的都市图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