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沌建筑     
李世芬  孔宇航 《华中建筑》2002,20(5):64-66,70
混沌理念揭示了物质世界更为真实的形态和结构,使人类思维从机械的宇宙论转向有机主义,混沌学的引入为建筑复杂空间的探索注入了活力,非线性思维与分形理论拓展了人们的观念和手法,自然的类比是建筑创作的丰富源泉。  相似文献   

2.
张广媚  杨留位 《华中建筑》2007,25(5):21-24,37
该文通过对国外三个建筑作品案例的解读,来寻找其源于自然的真实的寓意、特性,及异于其他建筑的形式语言,引发现代建筑对自然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陈杰 《中外建筑》2003,1(6):67-69,20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雕塑与自然的对话,说到底还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的参与,本文主要论述了人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崇拜自然、关注自然、回归自然、心系自然的原始发生,并在这发生对话过程中建筑与雕塑的创造.从而回归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语言之一,所以建筑之于我,是神圣乃至神秘的。“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对建筑的认知模式——重综合、重整体。建筑应当追求宏观整体、自然和谐,建筑创作应当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镶嵌在自然中,同时放置在整体大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中进行观照、考量,使建筑与环境融合渗透、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建筑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建筑景观。城市景观以至大地景观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具体而言,建筑创作既讲分析、更重综合,追求自然和谐;既讲个体、更重整体,追求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倪锋 《南方建筑》2003,42(2):52-55
建筑评论是一个需要大多数人参与的活动,而广泛的参与需要有平等和真实的对话环境作保证。本通过对建筑和社会、公众、行业、过程等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评论如何在交流中丰富建筑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筑之美贵在真实。以真实的塑造真实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这是我们建筑创作的神圣职责。历史的发展使得建筑与结构逐渐分化为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从古至今,真正优秀的建筑都是实现了建筑与结构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中建筑与结构关系的简要分析,强调了结构形态设计方法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为建筑创作指明了一个富于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有自然倾向建筑按设计者的自然观划分成六类,它们是:自然乌托邦、地方主义、乡土建筑、有机建筑、现象学的建筑和技术自然主义,文中分段对这六类建筑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引用了一些建筑师的语录及作品作为读者阅读时的客观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8.
张倩 《室内设计》2004,(2):12-31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扎根于本土,生长于自然,孕育于生活,具有朴实、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建筑就地取材能发挥建筑材料的特性,因而取得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它们其中的优秀范例无疑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从事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与建筑内部环境空间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同样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芦原义信曾这样解释外部空间的含义: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框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历史表明,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有许多优美的建筑,还因为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而外部环境空间设计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设计技术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中的"光影",是建筑自身显现的真实状态。从古至今,历代建筑师都在不断的追求、尝试将光影引入建筑,使其完美的融为一体,营造一种自然之美。本文从光影的基本概念,光影的营造以及通过建筑实例分析来探究"光影"与建筑的关系,并从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外在形象、建筑意境等角度来阐述光影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周波 《四川建筑》1997,17(3):12-14
“理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概念、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人们对理性美的追求一般是建立在事物某种程度上的真实之上,它从客观的真实出发,通过有步骤的推理和科学的判断,使事物臻于完美。这是理性主义者的信仰,他们从理论上否定主体论美学,力图排除感性经验的干扰与迷惑。因此,理性美的追求始终在一个独立的、不受环境干扰的系统中寻求其永恒的真理。纵观建筑发展史,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建筑理性美的创作原则,尽管人们各抒己见,但这些原则对我们当前和未来建筑发展的探索仍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分析建筑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周智伟 《四川建筑》2002,22(1):28-30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进行的摸索和尝试,阐述了丘陵地区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自然地形的起伏形态,保存自然风貌特色,使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丘陵城镇的建筑及环境特色。  相似文献   

13.
自然审美观下的当代建筑设计语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审美观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当代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下的自然审美观之差异比较。其次是在对当代建筑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而向自然审美观的重新回归。最后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总结出7条当代建筑设计语言法则。这7条法重在解决建筑与自然相融、建筑服从自然的问题,为当前建筑设计创作开拓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胡嵋  李浩 《四川建筑》2001,21(4):24-25
注重人们渴望自然,回复自我,放松身心的真实需要,剖析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一种风景区旅游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罗汉军 《华中建筑》1995,13(2):23-27
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包括自然空间意识、实用空间意识、艺术空间意识)在东亚大陆地理环境、宗法血缘社会、实用理性文化不断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长于整体把握、拙于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建筑构成明快、通透、疏漏,建筑语言平易、通俗、形象,建筑图式规范、对称、灵动,建筑文脉辨证、自然、兼容;原始建筑空间反映氏族文化的意向,宫室建筑空间主要受儒家文化规范,园林建筑空间反映道家文化特点,寺庙建筑空间着重表现佛教文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及构造特征,分析其通过软化建筑界面,来达到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手法,并且吸收其精华,以指导现代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西扎所处的生长背景出发研究,从对地区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和对地方文脉的理解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西扎的设计作品,总结出西扎着眼于对建筑本体问题的思考,开发出一种自然而真实的地区性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重庆地形地貌的简述,探寻经济、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西洋建筑在山地环境中择地选址的影响。从山地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主要形态看早期西洋建筑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又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思想。并从环境景现,建筑文化及人文意识等角度,多方展现重庆早期西洋建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一定要评出一个建筑界的“明星”,我想恐怕非绿色建筑莫属。绿色建筑通常是指效率高、环境好又可持续,自身适应生态而又不破坏生态的建筑。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的低级阶段,所以但凡讲绿色建筑,自然少不了要谈节能。如今,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已经不再是个空泛的概念,各地纷纷盖起了示范楼、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7,(10)
地域性来自于自然,来自于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体现在建筑的本土精神。建筑师在创作时客观真实地与自然呼应,传承文化,体现地域风貌,并采用与之相适宜的建筑技术。同时,当地的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有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地关系;民俗民风等。本论文借助调研的机会,对当地的建筑和人文进行一定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