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预言,未来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可以像漂在水中的船一样摇摆而不倒塌。今天,一种防震减灾的基础隔震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可以使房屋建筑在大地震中保持完好无损、安全可靠。 基础隔震技术是用水平力很“柔”的隔震元件将上部建筑与基础隔离,由于隔震层的刚度筩很小,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承受地震动引起的位移运动,而上部结  相似文献   

2.
吴勇  马传喜  安晓文 《建筑技术》2009,40(10):946-949
安县行政办公楼震害的主要原因是按“89规范”系列取值的地震作用小于“5·12”地震中结构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对该建筑按抗震结构和使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和技术经济对比,得出使用基础隔震技术后,结构的地震作用、层间位移角和加速度反应均大幅度减小。技术经济比较说明,基础隔震技术可减轻建筑的震害,保证建筑物在震时和震后使用功能不间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隔震技术即是将地震与建筑结构进行隔离的一种动态抵抗方法。它通常是在建筑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装置,这样不仅可用以增加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免共振,而且能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吸附,从而极大的降低地震过程中结构物的变形和加速度,从而减少和避免建筑物结构受到破坏。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隔震技术的工艺原理出发,并结合实例,就隔震技术在既有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的隔震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可供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参考.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地震隔离方法、隔震层的组成以及地震隔离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5.
申请号: 96115269.9 公开号: CN1140222A 发明名称: 建筑结构滑移减震消能技术 摘要: 本发明为应用于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防地震灾害技术,其技术原理和现有的增大结构抗力的方法不同。本发明在结构的基础顶面或其它部位设置一道或多道低摩阻材料水平滑移缝,在地震发生时,滑移缝上下的结构可首先产生相对位移,从而阻止或减少地震加速度从基础传到上部结构上去,达到消解地震能,保护主要承重结构,防止人员、牲畜伤亡、减少财产损失的防灾目的。  相似文献   

6.
弹性建筑日本在东京建造了12座弹性建筑物。经东京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能量的考验,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效果显著。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颠簸。滚珠大楼美国硅谷最近兴建了一座电子工厂大厦,它采用一种抗震新法,即在建筑物每根柱子或墙体下安装成组的不锈钢滚珠,由滚珠支撑整个建筑,纵横交错的钢梁把建筑物同地基紧紧地固定起来。发生地震时富有弹性的钢梁会自动伸缩,于是大楼在滚珠上会轻微的前后滑动,大大减弱了地震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以某实际的框架隔震建筑结构为工程背景,该工程在基础与主体结构之间使用了摩擦摆隔震支座,加入了隔震层后出现过大的位移,从而影响了隔震建筑物的使用。为解决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出现过大位移的问题,考虑隔震层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加入阻尼器,同时研究了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震率。在SAP2000有限元软件中建立该建筑物的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并考虑阻尼器和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加入,并对在隔震层中加入与未加阻尼器的地震响应做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建筑物的隔震层中加入阻尼器后能有效减少隔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刚体位移,同时使隔震建筑物的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8.
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层隔震层,把上部结构与基础隔离开,隔离地面运动能量向建筑物传递,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我国对隔震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1966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以砂砾层为摩擦材料的滑移隔震思想,并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对叠层橡胶支座滞回性能、测试和检测技术、振动台试验验证、分析与设计方法、标准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到20世纪末,国内关于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相关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基本形成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术。随着价格低廉的国产橡胶垫的批量生产,与橡胶支座相关的规范(程)、产品标准的编制工作随之开展,客观上推动了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到21世纪初,我国相继颁布了隔震技术相关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集,标志着国内的隔震技术也进入了成熟应用的阶段。2008年汶川地震后,建筑隔震技术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内的应用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汶川地震后建成的隔震建筑面积已大大超过之前隔震建筑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卢锐 《工程勘察》2013,(2):27-30
深基坑工程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是一个难题。某地下工程开挖深基坑,旁边紧邻一栋7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业主严格要求该建筑物不能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因此该项目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基坑采用土钉墙支护和水泥土桩帷幕止水,而建筑物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托换原基础,即采用将建筑物的荷载通过托换梁传递到人工挖孔灌注桩,再传递到深部稳定的基岩上的设计方法,不但提高了建筑基础承载力,而且避免了基坑位移对建筑物的损坏。施工中密切监测建筑基础的沉降和水平位移,保证了该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0.
《建筑》2014,(10):66-66
<正>日前,中建二局自主研发的"多连体隔震支座高精度整体安装技术"成功破解了大型建筑隔震抗震施工技术难题。该技术借助柔性隔震层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有效降低地震波对大型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力,通过"隔离地震"保障建筑物安全。该技术可使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力仅相当于普通建筑的1/4-1/8(强震观测结果可达1/2-1/16),对于8度及以上抗震设防区的大型建筑,应用该技术可降低地震烈度2度,明显提高建筑安全性,保证生命财产安全。试点项目—成都博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 地震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地面上的相对位置称震中)向周围快速传播,通过岩土和地基,使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产生不规则的往复振动和激烈的变形.结构在地震时发生的相应运动称为地震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  相似文献   

12.
某花园大厦的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27层花园大厦的主体建筑进行了振型分析和地震时程反应分析。得到了该建筑物的自振特性及其在多遇、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内力、位移分布和结构物的薄弱环节,并对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业内隔震建筑技术体系研究主要侧重于建筑结构专业,而各种管道系统在隔震建筑中的研究和应用报道相对较少。为了适应隔震建筑在地震灾害中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要求,对隔震层中设置的建筑给排水隔震柔性管道材质类型、设计安装以及位移变形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以唐山新华文化广场项目为例介绍了几种典型位置的隔震柔性管道设计方法、细部构造做法和应注意的设计事项。还介绍了柔性管道系统的后期维护管理方法,以确保隔震柔性管道能够随时发挥作用、震后建筑物可以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4.
《四川建材》2016,(6):38-41
以某框架建筑结构为工程背景,以该框架结构为基础分别设计成隔震建筑物和加阻尼器后的减震建筑物,对一般建筑物、隔震建筑物以及加阻尼器后的减震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别进行分析,对加速度时程、楼层平均位移峰值、层间变形峰值、建筑物基底剪力峰值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同一个分析模型,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加速度峰值中一般建筑物最大,其次是减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对于建筑物的层间变形,由小到大分别是隔震建筑物、减震建筑物、一般建筑物;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位移中,最大的是隔震建筑物,其次是一般建筑物,最小的是减震建筑物。  相似文献   

1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因为建筑抗位移的刚度不均匀,建筑平面不够规则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扭转,会出现建筑物位移比、周期比无法满足规范要求。还有一些在因为地震引起的建筑物扭转问题,所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建筑抗扭设计非常重要。建筑工程抗扭设计受许多因素影响,建筑结构设计抗扭设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建筑工程结构抗扭设计理念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地震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多,分析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情况来看,地震能通过建筑构件自身的形变来抵消,对建筑结构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摩擦阻尼器的耗能能力较高,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因而在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减震工作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该文主要是对摩擦型阻尼器安装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既有建筑物的基础隔震加固技术是根据基础隔震原理,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其思路充分利用已有建筑物上部结构抗震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既有建筑物的特点,在建筑物的下部插入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阻尼器、限位装置以及回复装置),从而隔离、耗散、吸收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实现提高既有结构抗震能力的目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丁运芳 《四川建材》2009,35(2):174-175
既有建筑物的基础隔震加固技术是根据基础隔震原理,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其思路充分利用已有建筑物上部结构抗震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既有建筑物的特点,在建筑物的下部插入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阻尼器、限位装置以及回复装置),从而隔离、耗散、吸收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实现提高既有结构抗震能力的目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采用基础隔震的高层建筑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研究了不同结构体系、双向地震作用、P-△效应以及加速度反应等对基础隔震高层建筑的影响.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同一结构体系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层间剪力比非隔震结构的层间剪力减小一个数量等级;不同结构体系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位移随层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同一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相差较大;在建筑物中某些构件需要考虑双向地震波作用效应;隔震建筑物可以不考虑P-△效应;高层隔震建筑物的加速度反应不同于非隔震建筑物的加速度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频繁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使得对建筑抗震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随着大量高层、高耸建筑物的涌现,传统的单纯依靠增加建筑物本身刚度的抗震方法已明显不适用,结构控制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结构控制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是根据地震时结构的反应,经过计算给结构施加相应的主动力使结构震动得到控制。由于主动控制中的“时滞”问题和具体实施时的复杂性,目前尚未能得到推广使用。被动控制主要分为三种:震动隔离、吸振减震和耗能减震。震动隔离是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之间设置隔离装置,通过减少输入的地震能来达到减震作用。震动隔离的研究及应用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