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只能获得单一的储层弹性参数,在一些复杂的区域难以对储层进行有效的识别。本区岩石物理统计表明:波阻抗并不能区分储层与非储层,两者叠置严重。而基于BiotGassmann理论的流体因子:■公式可用于低渗甜点储层识别,以纵横波阻抗为子变量,分析J-1/J-2/J-3/J-2-1井岩石物理特征,以逼近方式确定了X33含油构造恩平组及文昌组储层识别敏感弹性因子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塔中东部地区良里塔格组良二段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发育,储层类型多样且非均质性较强。在岩心和成像测井上可以比较清楚地识别出各种储层类型,但对于缺乏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的井段难以有效识别,影响了储层预测与评价。为了解决此问题,结合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划分了4种储层类型和2种非储层类型,储层类型包括裂缝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非储层类型包括泥质充填型和致密型;依据这些类型标定常规测井信息,通过因子分析对优选出的6个测井参数提取了3个主因子,并分别解释为孔洞因子、裂缝因子和含泥因子;最后计算出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交会图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各种储层和非储层类型。利用此方法对XX井进行储层识别,识别结果与岩心、成像测井资料吻合度高,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识别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环西—彭阳地区延安组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困难的问题,从测井、录井常规解释难点入手,引入SPSS软件中的Fisher判别方法,利用大数据理念,对测录井资料进行了深度挖掘。从判识率与分离度2方面考虑,筛选出15项对储层流体性质敏感的参数,进行Fisher非标准化判别函数分类识别,流体识别准确率可达92.8%。选用2个贡献率较大的函数F1和F2进行交会,建立了解释图版,图版返判率为89%。利用解释图版对环西—彭阳地区9口井10个储层进行了流体识别评价,符合率达80%,且未遗漏有价值的储层。应用结果表明,Fisher判别方法适用于类似油藏的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流体识别准确率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天然气区PY35-2目标区储层复杂,利用常规技术手段很难准确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性。为了有效识别储层、提高勘探成功率,在精细分析该地区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叠前同步反演技术识别储层及其流体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属性能够很好地识别PY35-2目标区主要储层,并且反演结果能够很好地区分含气储层和含水储层,降低了勘探风险。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得到的密度异常平面分布图预测该地区有利的上钻目标,验证井实钻结果证实了预测结果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5.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渤海稠油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识别渤海湾稠油储层。以实验室饱和稠油岩心核磁共振机理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稠油储层P型核磁资料差漕和移谱特征。提出了稠油储层测前设计方案,总结了核磁资料识别稠油储层的方法.通过核磁资料在渤海海域几口井的应用,区分了稠油和中等粘度的油、水层核磁测井响应差异,确定了该区稠油储层合理的T2截止值,计算出储层区问孔隙度和油、水两相孔隙体积,形成了一套识别稠油储层的新方法,推动了P型核磁测井技术在渤海海域的应用,同时能够为后期油藏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岩性复杂,属于致密储层,所以储层识别是该层系天然气开发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难点之一。传统的储层识别方法准确率较低,因此提出了利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糊优选神经网络对储层中的气、水、干层进行识别。选用长庆中部气田19口井分层测试92个已知样本,通过对物性、测井和储渗特征等参数的分析,选取电阻率、自然伽马、产能系数、储渗因子和介质类型因子5个主成分控制特征参数作为样本输入,以样本储层的产能赋值作为输出,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的储层识别模型。通过试算,优选了2个模型,回判正确率分别达到96.2%和92.3%,储层识别正确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7.
川中地区磨溪构造T1J2白云岩储层存在岩性复杂、产层渗透率低、储层物性变化大等特点,储层识别困难,给工区产层地质导向钻井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利用随钻测井资料,提取其中与储层类别关系密切的参数,建立了工区导向目的层的随钻储层类别识别模式.采用灰色关联法编制了处理程序,对工区Mo005-H6井用随钻测井资料识别储层.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工区复杂白云岩储层进行识别,为产层导向钻井井眼轨迹沿储层有利部位穿行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主要储层流体类型有气层(低阻气层)、气水同层、干层和水层。而在开发生产中如何准确识别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类型却存在一定难度,制约着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勘探开发。为此,分析了难以准确识别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类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2种常规流体识别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流体进行了识别,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尝试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法识别储层流体,结果发现:根据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能很好地区分研究区储层流体类型,其判别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符合率达到了92.3%,表明Fisher判别分析法在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中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风西湖相复杂混积碳酸盐岩油藏近来获得了勘探突破,实现了工业油气产能.目前的测井资料包含常规资料、高分辨率电成像、核磁共振及岩性扫描等资料,这些测井资料提供了储层评价中的关键参数,但作为储层评价重点的流体识别及饱和度评价,电阻率识别等常规方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无法建立统一的储层流体识别图版.CMR-NG作为新一代的核磁共振仪器,提供连续的T1、T2谱及二维核磁共振谱,提高了孔隙度评价精度;同时利用T/T2值定量评价各种流体组分体积,得到含油气饱和度等参数,达到识别储层流体的目的.在风西区块通过试油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为该区块复杂混积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评价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裂缝性藻灰岩储层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干柴沟组上段(E23)藻灰岩是尕斯库勒油田的一个重要储层,其储层岩性复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有效储层划分和流体性质识别成为开发的关键.以岩心实验、试油试采等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阵列感应测井等技术,以岩性识别为切入点,通过裂缝识别、储层类型识别、储层渗透性识别及气水层识别,建立了研究区藻灰岩储层综合对比的识别新技术.应用地层元素测井可识别岩石成份,利用成像测井可识别岩石结构及构造,利用常规测井识别岩石成因,综合多种数据可有效提高岩性识别的准确度.综合应用核磁共振、阵列感应等测井新技术能更好地识别储层的渗透性及流体性质.研究成果应用成功率达到80%,为类似复杂岩性储层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包强 《天然气工业》1992,12(4):33-36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and heterogeneity etc. of fracture-rug type reservoir in Changxing formation of Upper Permian (P22) in east Sichuan, the main factors effected on discerning the reservoir are analysed in this paper, the index discerning reservoir by the available measures to geophsical logging and the method quantita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discerning the reservoir are proposed, which is expected to obviously raise the test success ratio.  相似文献   

12.
Ordos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长7、长8段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和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利用测井资料准确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能力。通过分析工区内65口井长6、长7、长8不同储层的岩性测井指示曲线、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特征,优选出适用于陇东地区致密油的测井系列,利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与电阻率曲线,构建反映储层含油性的识别致密油参数,将其用于识别延长组致密油储层的流体性质,直观快速解释符合率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川东C2 h1储层非均质性强 ,低渗透储量占有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气藏采收率 ,合理高效开发气田 ,必须对C2 h1低渗透储层进行改造。该储层在 1 998年前曾进行 44井次压裂酸化改造 ,有效率 50 %。文中在研究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影响C2 h1储层改造的因素 ,找到在储层发育情况、储层埋藏深、地层破裂压力高、压井液漏失、酸化工艺、施工参数、排液不及时和设备故障等造成酸压效果差的因素 ,提出了 6点建议 ,以对C2 h1储层进行综合改造。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仁沟地区延长组长 2 储层为典型的低渗储层。 针对其形成因素复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采取微观观察与宏观钻井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长 2 储层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形成于分流河道沉积背景下的长 2 储层砂岩具有沉积物粒度偏细、成熟度较低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圈闭;大量发育的泥质和钙质夹层造成油水纵向分异程度较差,并进一步分隔油层,使单油层层内非均质性增强。 总体上西仁沟地区长 2 储层的宏观展布受局部构造、储层岩性和物性的综合控制,对优质储层的展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致密砂岩裂缝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在迪那2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发育对致密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在岩心刻度基础上,综合利用井壁成像测井和双侧向测井资料,采用图像处理和数值模拟计算技术可以得到砂岩裂缝宽度和裂缝孔隙度等参数,进而估算裂缝渗透率.库车地区迪那2气田为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且储层中裂缝发育,这些裂缝构造大大改善了储层品质,提高了油气产能,利用测井资料能够定量地对裂缝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裂缝的发育降低了有效储层下限,使下限孔隙度从原先的6%降低到3%,从而大大增加了有效储层厚度,研究区增幅达到20%~30%,同时裂缝定量参数的引入,也使得利用测井方法预测该类储层产能成为现实,加深了对这类储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度平均值11.7%,渗透率平均值0.56×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对长8储层铸体薄片的观察:明确了该区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造成的影响,探讨了该区低渗透储层形成的原因:低渗透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压实作用,但晚期胶结作用,尤其是方解石的大量充填是导致储层低孔渗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规模生烃之前储层孔隙度应为15%~25%,属于中高孔储层;而随后大规模的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孔隙度迅速下降至现今的8%~18%,形成了低孔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7.
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属于特低渗、低压、低流度的三低油藏,超前注水开发。由于各区块油藏特征有所差别,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建立测井解释标准,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而且利用常规方法,部分水淹层和油层很难区分开。该文在深入开展四性关系研究基础上,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建立了分区分岩性测井解释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及泥质含量等参数解释模型,并分析了测井解释的影响因素,总结出了水淹层的测井评价方法。通过新建立的分区分岩性解释模型,对研究区内255口井进行了重新解释,解释符合率超过85%,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孔渗分析、扫描电镜及压汞实验等资料,在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多个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储层质量进行了更为有效的分类评价。研究表明,靖边东南部长2油层组储层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铁方解石,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式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最主要的为残余粒间孔,储层砂岩孔喉连通性较好,且分选性较好;属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利用存储系数、地层系数和流动带指数对储层质量进行关键单因素评价,再结合实验分析的微观因素建立储层分类标准,对储层质量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该区长2储层分为4类。结果表明,长2油层组Ⅲ类储层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Ⅳ类储层,Ⅱ类和Ⅰ类储层比例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油藏前期成因研究缺乏储层物性、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隔夹层等方面开展了油藏低饱和度成因分析,剖析了构造幅度对油水分异、储层物性对油水同产区厚度、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孔隙结构差造成储层油水分异不明显、油水置换不完全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②储层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导致油水同产厚度较大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次要原因;③由于八道湾组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连续的隔夹层,因此,隔夹层对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将为八道湾组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加快探勘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20.
渤中凹陷南部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中凹陷南部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规律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根据5口探井薄片、储集层物性分析等资料,进行成岩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南部沙河街组三段以低渗储层为主,长石含量高、埋藏深度大及孔隙结构复杂等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沙三段储层经过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改造,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2、B亚期,其中压实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为认清该渤中凹陷南部储层致密原因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