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旧城保护更新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耀明 《中外建筑》2003,(3):126-128
旧城的保护与更新是涉及城市系统各个方面的复杂问题,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理论和方法后,引出旧城改造的环境观理论,即城市的本质是人与环境的巨系统,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效辉 《山西建筑》2006,32(10):77-78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原位观测系统的观测项目与布置,详细阐述了观测系统埋设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并探讨了其观测频率和数据管理。以推广该埋设方法和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系统监控对象、系统组成、功能、软件平台等多个方面对数据中心环境监控系统做个初步探讨,较完整地阐述了数据中心环境监控系统的概念,以供同行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勇  李莉萍  刘香 《山西建筑》2006,32(8):10-11
通过分析系统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和作用,针对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的问题,探讨传统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方法,从而使历史文化村镇的变迁进入一种有序状态,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周学鹰 《华中建筑》2001,1(3):91-92,106
该文提出了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汉代建筑画像石”的基本方法,具联系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文献等,并列举了各种类型的事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崔勇 《华中建筑》2003,21(1):96-99
迄今为止,国内建筑史学界对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尚停留在历史回忆和感性叙述的阶段。历史叙述与对历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是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层面的认识与把握,前者是表象的描述,后者是深层的析理。试图在掌握较翔实的文字历史资料和实物资料以及人物口述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从学术思想流变的角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以及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力求做到文献、实证、口述互证互补,相得益彰,对中国营造学社予以全面系统的专门研究,充分肯定中国营造学社及其同仁们在推进中国建筑史学发展的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指出其在学术思想研究与辩理考证中的得失,还历史现象以本来的面目,给予中国营造学社以应有的历史定位和历史评价,从而为今后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本项研究系国内第一篇系统研究中国营造学社及其同仁们学术思想的博士论文,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①从学术思想的高度反思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自身,努力寻找出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历史延伸的20世纪东方建筑研究的逻辑起点;②在研究方法上,既充分运用常规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研究方法,又辅之以口述史研究的新方法,以期丰富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国外城市规划》2011,(1):118-118
社会科学并不是第一次从自然科学当中借用理论,城市规划这门综合学科也经常借用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理论来发展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二战以后受系统论影响而衍生的系统规划论,而早在20世纪初英国规划学者格迪斯即提出以生物学上进化论的思路来研究城市形态。这种借喻或类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保护中,确定真实性的原则和标准的目的是为规划应用和保护方法建立判断标准,对遗址和历史地区的文化资源管理进行策划。作者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介绍不同流派对真实性的解释和体现手法,反映出关于遗产保护问题的各种矛盾。文章还以河内、槟城、新加坡和马尼拉等4个城市为例,分析东南亚地区对历史保护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并进一步讨论了在这一地区遗产保护中有关真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4)
目的是于历史古城地域文化,对公共设施导识系统提出以文化遗产为导向的设计思路,为人文景点的导识系统开发提供借鉴。方法是通过实地调研从古城导识系统现状入手,针对问题提出建立明确的文化设计路线,从而构建整体性的系统策略。结论是作为公共设施服务系统肩负着功能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双重作用,以遗产文化为导向设计的导识系统能够有效区分城市文化,并提升城市的品牌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0.
梁乔  周正楠 《新建筑》2005,(5):73-75
以我国大量存在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为研究对象。在进行重庆磁器口古街区保护和更新时,从人性化的角度上提出了双系统模式以解决矛盾,即通过修缮和清理,保存和恢复历史的街巷、院落空间及民居建筑形式,以保护完整的当地的历史文化系统;根据所在的特殊地理环境,通过修建现代城市生活环线和沿环线对住宅进行模式化加建,为古街区居民营造现代城市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整体和局部、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双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城市规划》2007,31(11):79-85
通过杭州雷锋塔重建引发的争论,展开了对现行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问题的讨论。通过对原真性的概念、国人对此的理解及其遗产保护制度对他的内化等论述,揭示了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内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上、认识上的诸多谬误,并得出:对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的不解,以及舶来之物内化,造成了人为的多解的"原真性"与多解的"历史",这是致使谬误的根源。而构筑于文物保护领域的"原真性"强加于旧城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则是造成旧城遗产保护与现实生活相背的根源。基于此,文章指出矫正谬误的关键在于: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大胆"拿来"西方之物的同时,更应强调积极的"内化"。  相似文献   

12.
文物引导下的遗产保护制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就是文物”的论调,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遵循文物的保护方式与要求”的逻辑结论进行了制度概念层面的反思。认为造成这一论调与结论的原因在于:遗产保护制度变迁下所形成的固化思维模式,导致了文物概念范畴上的谬误,致使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同于文物保护,由此,促使现实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乏力。同时,在这种思维引导下,片面单一的保护模式也成为了制度变迁下的产物,并且也是造成“重传统建筑等遗产,而轻城市文化环境”的制度渊源。  相似文献   

13.
张辉 《中外建筑》2011,(12):82-84
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馈予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华夏古老文明的见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古城的现代化,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开封古城为对象,通过对城市建筑和街巷的调研分析,从建筑历史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历史名城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岛小港湾区域是青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在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面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建设,如何发掘并延续这一街区的历史文脉,在保存旧有街区样式的同时如何更新旧有的使用功能,并使之现代化,是当前历史街区研究的课题.该区域设计面临的问题是基地建筑已经全部拆除,作为"历史风貌区"已不存在保护与改造旧有建筑的设计课题,设计任务因此转向如何营建一处新的历史风貌街区.从该区域的史料入手分析其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为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在恢复旧有街区布局前提下,借鉴日本明治村对历史建筑的保存方法,提出全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名城保护任务日益迫切。本文首先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现状;最后,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保护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平凡  郝晴 《山西建筑》2009,35(4):29-30
指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是保护历史街区,以昆明“文明街”片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历史及城市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在昆明城市化这一背景下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的概念、性质及作用分析,指出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界面是历史街区保护及城市居民认知其环境的重要因素,并从成都市大慈寺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了该街区的景观界面构成,探讨了历史街区景观界面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法及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8.
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文物古迹的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概念,其保护方法与"文物保护单位"有所不同,给文物古迹的利用提供了回旋余地。随着保护数量的扩大和新类型的出现,保护方法应该改革和创新,可以先从"历史建筑"做起。"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应该是按历史信息的含量来确定保护的部位和利用的强度,保存信息,延年益寿,科学利用。其方法可以设想两种思路,一种是根据有价值历史信息存在的部位决定更新利用的部位,另一种是分析归纳类型的共性,提出保存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王爱明 《山西建筑》2006,32(22):59-60
介绍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以及层次,从地下文物、历史文化村落、旧城整体格局、历史街区等方面论述了近期内太原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谢光 《南方建筑》2014,(3):86-91
本文以西藏与四川接壤处的康区重镇——巴塘为案例,研究民族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文章梳理了巴塘县城老街从清朝至解放初(1640-1968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和现场考察两种方式,通过对老街在清朝土司统治时期、清末改土归流时期、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空间形态的研究,寻找出巴塘老街在这段时期内空间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二是巴塘城镇发展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对巴塘老街演变的研究,探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