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分析贵州省青龙煤矿复合顶板松软煤层巷道原支护失败原因,并结合巷道的控制原理,提出巷道的控制技术:采用喷浆封闭围岩防止复合顶板风化破碎;用高预紧力、高强锚杆控制复合顶板的早期离层和提高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在允许两帮合理变形的同时,用高强锚杆提高两帮煤体强度;最后对帮角加固,防止帮角剪破坏。  相似文献   

2.
杜儿坪煤矿井下压力显现时巷道易发生整体变形,锚杆支护强度无法满足要求,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安全、经营、生产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分析认为巷道原支护方案的锚杆预紧力较小,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围岩离层、滑动、裂隙张开等非连续变形;锚杆的强度、结构与其附属件不匹配;现有的托板无减摩垫片和调心球垫等为导致锚杆支护失效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经过对锚杆附属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测,以该矿73903轨道巷为例,提出了高预紧力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案。研究表明:该支护方案以锚杆、锚索共同支护为主,锚索的深层锚固,扩大了锚固区范围,并对围岩施加了较强的预紧力,进一步提高了巷道顶板的承载能力,巷道围岩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控制(巷道顶板位移量小于100 mm,两帮变形量小于60 mm),巷道掘进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支护成本降低较显著,对于类似矿山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深部软岩条件下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分析认为调整锚杆预紧力的大小是改善支护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在具体支护中对螺纹钢锚杆、淮北预紧力锚杆、高预紧力锚杆进行对比试验,采用高预紧力锚杆支护有效地控制住了深部巷道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张和 《煤矿安全》2014,(9):129-132
深井泥岩顶板回采巷道围岩变形量大、支护困难。通过对在古汉山矿15采区原支护方案回采巷道变形破坏分析,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分析方法对其围岩的收敛特点进行了对比,提出了预留断面强力锚杆-锚索协调支护技术,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工业性试验与数据监测。结果表明:顶板泥岩的膨胀及高应力环境是巷道围岩失稳的主要原因,巷道呈凸出式收敛,四角成应力集中区,采用设计方案后,围岩顶板离层量小于50 mm,巷道围岩收敛量小于250 mm,巷道围岩稳定,支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对王坡煤矿3208工作面运输巷道断面大、围岩破碎、支护困难等问题,通过围岩破坏机理分析、围岩强度观测及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对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3208工作面运输巷围岩存在大量裂隙、离层,煤体完整性差、易破碎,根据锚杆支护理论和数值模拟结果,采用"高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可以发挥支护构件的主动支护作用,现场应用效果表明:顶板和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14mm和23mm,为巷道高度和宽度的0. 4%和0. 41%,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厚顶煤大断面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巷道围岩破坏情况及合理支护方式,采用数值模拟和井下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巷道宽度下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情况及不同支护方式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宽度变化对厚煤层顶板稳定性影响较大,巷道宽度由4 m增加到6 m时,顶板沉降量增加了55 mm,最大变形出现在厚煤层顶板中部,采取高预应力锚杆索支护方式并适当提高顶板支护密度,可以对浅部围岩施加更大压应力,进而更好地控制顶板沉降,井下工程实践表明:合理的锚杆索预紧力及支护参数可保持巷道围岩结构稳定性,矿压监测数据显示,两帮变形最大均未超过40 mm,顶板最大离层值未超过100 mm,锚杆、锚索受力始终保持稳定,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掘进期间深部高应力区巷道变形特征,以山西某矿2261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取了锚网梁索+底角锚杆的联合支护措施,在支护段分别布置2个测站进行监测,得出在掘进期间,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平均为52.2 mm,两帮相对移近量平均为42.8 mm,巷道断面收缩率控制在5%以内,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好。锚固区内离层值大于锚固区外离层值,说明顶板离层主要发生在锚固范围内,锚固范围外离层较小,锚索支护有效控制了巷道顶板离层。  相似文献   

8.
《煤矿安全》2021,52(4):106-111
为解决新元矿冀家垴风井车场巷道的大变形问题,研究了风井车场巷道围岩的性质,系统分析了风井车场巷道的变形破坏模式,提出了优化巷道断面结合钢管混凝土支架+锚杆的复合支护方案,运用FLAC3D对比分析了2种支护方案下的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并将钢管混凝土支架复合支护方案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支护方案下顶板下沉量达1 100 mm,两帮收敛量达700 mm,断面收缩率为25%~29%;巷道围岩岩性差、频繁的动力扰动、支护强度低导致了风井车场巷道的大变形;采用钢管混凝土支架复合支护方案后,风井车场巷道围岩控制较好,顶板下沉量为45~55 mm,两帮变形量为25~35 mm,保证了风井车场巷道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9.
大断面复合顶板回采巷道锚网支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某煤矿大断面复合顶板回采巷道具体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断面复合顶板巷道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理论分析得出,增大支护阻力Pb,可以控制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发展,而肩部和底角是巷道受力大、最容易破坏的位置。计算得出,巷道围岩最大破坏范围最大为1.39 m,结合现场实际确定顶板锚杆采用Ф20 mm的螺纹钢锚杆,长度为2.5 m,间排距为1 000 mm×900 mm。现场实测得出,工作面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累积最大为108 mm,两帮移近量累积最大为98 mm,巷道顶板最大离层量为55 mm,支护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区大断面复合顶板煤层开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煤》2017,(4):36-38
目前我国煤矿巷道采用锚杆支护较为普遍,锚杆支护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锚杆尾部螺母施加预紧扭矩进行锚杆支护,这样往往造成预紧扭矩和预紧力之间的转化效率较低,锚杆受力复杂且容易破断。文章针对锚杆支护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用张拉型锚杆进行了现场支护试验,结果表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32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282 mm,顶板离层仪顶板深部及浅部均处蓝色区域,大部分锚杆预紧力大于120 kN,巷道变形量较小,巷道支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部分瓦斯抽排巷(以下简称抽排巷)为非永久性巷道,使用年限在1年左右,待采煤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基本上都被封闭、报废,然而,抽排巷均较长(随采面长度变化),一般设计长度为1 000~3 000m不等。针对抽排巷的特点,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的几点优化,以达到快速掘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孙小康 《煤炭工程》2014,46(4):10-13
以山西西河煤矿为背景,运用岩土工程力学分析计算软件FLAC3D,对小窑破坏区围岩的应力场及上覆岩层的冒落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底板巷道开掘的最优位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巷道的支护方案及特殊条件下的支护措施,为煤层破坏区残采巷道的布置及支护提供了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深井软岩巷道围岩破碎,难以支护.针对某矿运输下山,提出了利用锚注修复巷道,注浆能够有效提高破碎围岩的强度,为锚杆支护提供可靠的着力基础,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注浆参数进了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4.
张春友 《煤炭技术》2008,27(3):58-59
结合新兴煤矿三水平首采区巷道布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在构造复杂区域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及先进的支护技术,进一步优化巷道布置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沿空留巷是解决采煤工作面接续紧张,提高回采率及取得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对锚杆巷道的沿空留巷进行了研究,应用了支架与围岩共同承载原理来选择支护参数,应用现场实践,取得了试验的成功,为以后锚杆巷道沿空留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小牛煤矿水害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老空区积水的防治措施和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沿空留巷是解决采煤工作面接续紧张 ,提高回采率的重要途径 ,对锚杆巷道的沿空留巷进行了研究 ,应用了支架与围岩共同承载原理来选择支护方式与支护参数 ,应用现场实践 ,取得了试验的成功 ,为以后锚杆巷道沿空留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深部矿井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海石湾煤矿6113工作面运输巷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深部沿空留巷围岩位移、塑性区等演化规律,得到:充填体宽度2.5m,配合巷内基本支护、巷内超前支架、工作面后方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充填区域顶板采用锚杆、锚索加强支护,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深部沿空留巷取得成功,为类似条件沿空留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江龙 《陕西煤炭》2021,40(1):123-127
足够的巷道断面是保证通风系统、辅助运输系统及矿井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而部分矿井巷道在掘进期间由于煤层较薄,围岩较硬,无法一次达到巷道设计高度,也有部分矿井巷道在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矿压影响而出现底鼓现象,缩小了巷道断面,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为解决回采巷道存在的底鼓、路面平整度差等问题,以某矿209综采工作面回采巷...  相似文献   

20.
刘宗 《同煤科技》2007,(1):34-35
从理论上分析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云冈矿煤层巷道矿山压力的基本特点,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巷道支护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