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配电网电压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晓朦  刘健  毕鹏翔 《电网技术》2006,30(24):31-35
基于配电网潮流解的存在性,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负荷分布与电压稳定性关系的电压稳定判据,即第一类电压稳定判据,指出了第一类电压稳定判据是配电网电压稳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定义了配电网电压稳定裕度和电压抗扰动安全距离等指标,分析了基于负荷–电压特性的第二类配电网电压稳定判据存在的问题,得出了配电网电压稳定应该满足2类电压稳定判据的结论。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说明上述电压稳定指标确实可以反映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与抗扰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外无功电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静态电压稳定和动态电压稳定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静态电压稳定控制和动态电压稳定控制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展望了电压稳定及其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任春萌 《上海电力》2007,20(4):405-408
电压暂降是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之一,补偿电压暂降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实现电压暂降特征量的快速、准确检测是电压暂降补偿的前提。从电压暂降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电压暂降的起因、电压暂降的特征以及防止电压暂降的方法。分析了发生电压暂降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对电压暂降进行监测和统计,并提出了治理电压暂降的技术措施及方案。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变电站的电压互感器配置和电压切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常规变电站中电压互感器的配置及电压切换。提出了在开发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后,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如何配置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以及如何进行电压切换等问题。还提出了几种电压互感器的配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数字化变电站中电压切换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负荷对其影响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负荷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电压稳定性定义,分析了短期电压失稳和长期电压失稳的机理,论述了电压稳定性主要分析方法的原理,总结了各种电压稳定性指标的特点.重点阐述了负荷的恢复特性和失稳特性对系统电压失稳的影响,并指出负荷对电压稳定性影响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负荷在其端电压下降时的响应特性,建立适合于电压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负荷区域的电压稳定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制了一种多量限高电压精密电压互感器,可以用于高电压电压互感器误差校验及高电压的扩大量限高精度测量,文章具体阐述了精密电压互感器的结构原理,误差分析,提出了降低误差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一种高电压精密电压互感器,可以用于高电压电压互感器误差校验及高电压的扩大量限高精度测量,文章具体阐述了精密电压互感器的结构原理、误差分析,提出了降低误差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电压合格率统计的要求出发,对<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国标附录B中对20kV电压的归类和电压合格率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20kV电压等级的归类,笔者从国内的实践和国外的应用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论述了20kV电压监测点归入B类电压监测点的不合理性,提出了20kV电压监测点应纳入C类管理的建议;对于电压合格率的汇总统计方法,从电压合格率统计管理和发展的历史出发,论述了科学制定电压合格率的统计方法的必要性,从正确评价电网的电压合格水平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电压合格率统计的要求出发,对《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国标附录B中对20kV电压的归类和电压合格率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20kV电压等级的归类,笔者从国内的实践和国外的应用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论述了20kV电压监测点归入B类电压监测点的不合理性,提出了20kV电压监测点应纳入C类管理的建议;对于电压合格率的汇总统计方法,从电压合格率统计管理和发展的历史出发,论述了科学制定电压合格率的统计方法的必要性,从正确评价电网的电压合格水平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地区电网电压无功优化,只考虑保持各母线电压合格,母线下级电网则根据上级电压进行电压调控。但在实际运行中,中低压配电网的电压调控能力往往不足以保证其电压合格率,需要上级电网根据下级电网的实际需求调节其电压。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压合格率评价函数的地区电压无功优化策略,通过依次建立低压配网台区、中压片区电压合格率模型,从而形成了低压台区、中压片区和地区电网的三级电压无功优化策略。逐级建立电压合格率评价函数,使得地区电压无功的优化策略中,很好地考虑了对下级电网的电压合格率的影响,解决了上下三级电网的电压无功的协调优化难题。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大大提高了地区电网的综合电压合格率,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Boost-Buck变换器,该变换器具有输入输出电流连续、输出电压可调范围大等优点。由于该变换器的输入电流连续,所以适合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且其实现较为简单。该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可调范围大,可以大于(或小于)输入电压,这就很好地克服了传统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必须大于输入电压的缺点。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该变换器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新型的可升降的变换器,该变换器具有输入输出电流连续,输出电压可调范围大等优点。由于该变换器的输入电流连续,该变换器适合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且实现较为简单。该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可调范围大,可以大于或小于输入电压,克服了传统的BOOST型变换器输出电压必须大于输入的缺点。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该变换器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陆治国  刘捷丰 《低压电器》2011,(7):30-33,52
分析了基本非隔离输入串联输出串联组合直流变换器输入均压与输出均压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一种实现输入均压与输出均压的双环交错控制策略。在保证变换器实现输入均压和输出均压的同时,可以实现输入均压控制与输出电压控制调节相解耦,有利于分别独立设计各个控制器。交错控制技术的引入,使得输出电压纹波得到了减小。最后,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的直流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换器能降低开关管的开关应力,适用于高输入电压、大功率的直流变换场合。为了保证该变换器的可靠工作,必须确保其输入分压电容均压和输出电流均流。文中首先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换器的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之间的关系,指出输出均流控制不能保证输入均压,而输入均压控制可以确保输出均流;然后提出一种新的输入均压的控制方法,在保证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的同时,该方法可以实现输入电压的均压控制与输出电压的调节相解耦,有利于分别独立设计各个输入电容电压和输出电压的闭环控制,同时交错控制下的电流纹波抵消效应使输出滤波电容得到了减小;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压大功率变换场合下,传统三电平AC/AC变换器需要同时控制输出电压和飞跨电容电压,使得控制电路相对复杂,且输出电压和负载范围受到限制。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辅助变压器的全占空比调节三电平AC/AC变换器,其飞跨电容电压由辅助变压器直接供给,无需通过其他控制电路进行调节。该变换器只有输出电压1个控制对象,其控制简单、易于实现,可全占空比满幅调节输出电压,且辅助变压器的容量很小,只需略大于飞跨电容的无功负载。详细分析了电路工作原理,并研制了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简单的控制电路就可实现三电平AC/AC变换器的全占空比满幅调节。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 mixed‐mode (input and output signals can be current or voltage) Kerwin–Huelsman–Newcomb (KHN) biquad with low/high input impedance and high/low output impedance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the corresponding signal (current/voltage) is presented. The circuit is constructed using three differential voltage current conveyors (DVCCs), two grounded capacitors and three grounded resistors. The circuit simultaneously provides bandpass (BP), highpass (HP) and lowpass (LP) responses when the output is current and notch, BP and LP responses when the output is voltage. The notch and allpass responses can be obtained by connecting appropriate output currents directly without using additional active elements. Because of the low input and high output impedance of the circuit for current signals and the high input and low output impedance for voltage signals, it can be used in cascade for realizing higher‐order filters. SPIC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given to verif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一种适用于高压输出的软开关多谐振直流变流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倍压整流技术和LLC多谐振变流器结合起来,构造出倍压整流LLC多谐振变流器.该变流器的变压器结构简单,副边只需要一个绕组;输出电容电压应力是输出电压的一半,无需额外的均压电路;只需要两个整流二极管,二极管的电压应力等于输出电压,电流应力等于输出电流,所以该变流器非常适合用于高压输出中小功率的DC/DC电源.另外,该变流器的所有功率半导体器件都工作于软开关状态,所以适用于高频高功率密度的场合.详细分析了该变流器的工作原理,软开关过程,输出电容的自动均压机理,并给出了关键的参数设计方法,采用该变流器技术的500V输出直流电源的实验结果验证了以上分析的正确性,满载效率达92.3%.  相似文献   

18.
三电平逆变器PWM控制窄脉冲补偿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针对高压大功率器件存在的窄脉冲问题,提出了新型的采用零序电压注入(Zero-Sequence Voltage Injection 即ZSVI)补偿方法来消除窄脉冲的影响。在三相参考电压中注入零序电压,消除了输出线电压中窄脉冲带来的谐波分量和负序分量。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PWM方法在控制中点电位波动的同时,补偿了窄脉冲的影响。采用ZSVI方法后增加了输出电压,输出电压THD大大减小,输出电压IHD不再受增加最大最小窄脉冲宽度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数据输出电路在电源电压升高而温度很低的情况下,MOS管工作速度快,会使输出信号变化率过大而产生许多干扰信号。若情况相反,又会使电路性能指标不能达到标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自动控制输出电路MOS管的栅极电压变化率。在电路中设置电源电压检测电路,使其输出电压信号反映电源电压的变化,并且用于控制数据输出电路MOS管的栅极电压变化率.在电路中设置温度检测电路,使其输出电压信号反映温度的变化,并且用于控制输出电路MOS管的栅极电压变化率.上述双重控制可以自动补偿数据输出信号变化率的偏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visualization of the PWM strategy of a matrix converter during input and output voltage periods. General relations for the duty cycles based on the input current references and the output voltage references are derived. Because the input current references and the output voltage references are treated as continuous values in the time domain, the PWM strategy can be extended to the input and output voltage periods from the control period treated as constant values. At a low carrier frequency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frequency, the PWM patterns that reduce the number of commutations for switching loss reduction can be visualized. The PWM strategy can be direct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waveforms of the input current and the output voltage. In the transient state with change of the output voltage reference, the output voltage and input current can be visualiz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PWM strategy has been verifi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wave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