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f=3-30kHz和Bm=0.1-1.0T范围内,研究了高Br纳米晶Fe73Cu1Nb2V1.5Si13.5B9合金的中频P/f的行为。在中频范围内,研究了“磁体”数n与过剩场Hexc的关系。结果表明,用损耗统计理论中的相关方程和参数能很好地描述中频损耗的非线性行为。在f=30-100kHz和Bm=0.05-1T范围内,研究了高频P/f对f的行为。在相当宽的高频范围内,P/f对f的行为呈现准线线性,可用线性方程P/f=Peh Keclf很好地表示。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大约可分为两个范围,在这两范围内,Peh和Kecl分别具有不同值。一系列计算表明,依据方程P/f=Ph Pcl/f Pexc/f的损耗分离和统计理论中的相关方程不适用于正确描述高频损耗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f=10-3×103Hz和Bm=0.1-1.0T范围内,研究了高Br纳米晶Fe73Cu1Nb2V1.5Si13.5B9合金的每周总损耗和频率的关系.P/f对f的行为明显地呈现非线性.大约在200Hz以下的范围内,非线性特征特别明显.用损耗统计理论中的"磁体"的行为能相当好地描述这种非线性行为.在较低的频段内,活动的磁体数n和动态过剩场Hexc是线性相关的,而在较宽和较高频段内,n与Hexc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3.
黄剑  严彪  杨磊 《功能材料》2004,35(Z1):3421-3423
分析了纳米晶Fe72.5Cu1Nb1.5Mo1.5V1Si13.5B9合金在Bm=0.05~1.0T,f=20~1000kHz范围内的铁损行为.简要阐述了铁损与f和Bm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固定的Bmf值情况下给出铁损大小估算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The synthetical soft magnetic properties including d.c. and a.c.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pulse magnetic property are reported for a newly-developed nanocrystalline Fe73.5Cu1 Nb1.5V1.5Si13.5B9 alloy The new alloy possesses high d.c. relative initial permeability of 12.5×104 and low coerciv ity of 0.54 A/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Bm=0.3 T, f=100 kHz and Bm=0.2 T, f=200 kHz the core losses of the new alloy are 543 kW·m-3 and 834 kW.m-3, respectively which can be compa rable with those of nanocrystalline Fe73.5Cu1Nb3Si13.5B9 alloy. The analyses of core los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wider range of f=20~104 kHz and Bm=0.0025~0.8 T and the approxi mate expression P(kW·m-3)=1.803 B:f1.77 has been obtained. The analyses of core losses in the range of f=20~104 kHz and Bmf=(10~40)×103(T.Hz) have shown that the core lo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mplitude permeability roughly vary as P = 2.347×10-6(Bmf)1.97f-0.2231 and μa = 9.56× 105f-0.7464, respectively for the given product B.f. Some practical applica tions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相似文献   

5.
姜坤良  刘先松  王超  徐娟娟  金大利  高尚 《功能材料》2012,43(16):2153-2155
通过三层包覆法制备了铁粉芯,用XRD和BH分析仪对其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kHz频率下初始磁导率随温度变化,样品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在f=1kHz、Bm=1T的损耗为115.6W/cm3,样品具有低损耗特征。  相似文献   

6.
Fe78Si9B13非晶合金磁芯封装及其软磁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78Si9B13非晶合金磁芯进行环氧封装及封装后对非晶合金磁芯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磁芯进行环氧封装,有效改善磁芯的机械强度同时,能改善带材表面的平整度,在带材表面形成一层绝缘层,显著降低了非晶合金磁芯高频下的损耗值,封装后的非晶合金磁芯在Bm=1T,f=1kHz下,损耗值比封装前下降了14%。综合考虑机械强度大小、磁化难易、损耗高低等因素,封装胶浓度为2%时封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纳米晶软磁复合磁粉芯在中高频段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邱田  丁燕红  龙毅  叶荣昌  常永勤 《功能材料》2006,37(7):1127-1129
介绍了利用球磨后的FeCuNbSiB合金粉末冷压制作纳米晶复合磁粉芯的工艺.探讨了粉末粒度为80~200目,绝缘剂量为1%~8%时纳米晶复合磁粉芯的频率特性,直流叠加特性及品质因数Q.制备出的平均粒度为80目的磁粉芯有效磁导率μe在1MHz范围内恒为85,在100kHz时其峰值Q为65,在f=50kHz,Bm=50mT测试条件下其损耗为102mW/cm3.其功率损耗比传统铁粉芯,Fe-Ni粉芯小.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了La2O3、Sm2O3、Dy2O3、CeO2等稀土氧化物掺杂的BSTO/MgO铁电移相器材料的调谐性T、低频(10kHz)与高频(2GHz左右)相对介电常数εr和介质损耗tgδ等性能,并对影响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0.5mol%La2O3掺加的BSTO/MgO系统基本上达到了相控阵移相器在高频下工作的要求10kHz下,tgδ=4×10-4,T=14.6%;2.41GHz下,tgδ=6.7×10-3.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Ho0.5Pr0.5FeO3多晶样品,对其磁性和磁介电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T=4.5 K附近存在Ho离子的反铁磁相变,在T=59~80K可观测到Fe离子的自旋重取向转变,磁滞回线表明样品呈现弱铁磁性。在T=270 K,介电常数可达~103,研究表明该介电常数与270 K附近的电阻变化相关联,该处电阻变小,介质损耗减小,导致介电值变大。尤其重要的是,该样品在室温下表现出磁场诱导的巨磁介电效应,在频率f=1 kHz、外加磁场为1.6×106 A/m下,其值可达5500%,该巨磁介电效应可能来源于磁电阻效应。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La3+取代的(Bi1.5Zn0.5)(Ti1.5Nb0.5)O7基陶瓷(Bi1.5-xLaxZn0.5)(Ti1.5Nb0.5)O7(0.0≤x≤1 2,BLZNT)的结构与介电性能。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陶瓷样品,用XRD、SEM分析了样品的组织。在整个取代范围内,La3+取代的样品基本保持单一烧绿石相,稳定范围由容忍因子(RA/RB值)来确定;同时,随着La3+取代量的增加,晶胞常数先增后减。介电性能随结构变化而变化,其中介电性能为:ε=130~170,tanδ=~0.9×10-3(1MHz),并且掺杂La优化了BLZNT x样品高频端(>100kHz)的频谱特性。  相似文献   

11.
绝缘剂用量对FeSiAl磁粉芯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不同绝缘剂用量对磁粉芯综合性能的影响,实验选用粒径为100gm以下机械破碎制备的合金粉末,绝缘剂用量为1%~5%(质量分数)。绝缘剂用量控制在2%以内,粉芯样品有较高的磁导率,可达到130左右;当用量加到3%时,样品频率特性较好,在f=50kHz、Bm=100mT的测试条件下损耗为550mW/cm^3,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Bi补偿的(0.84-x)Na0.5Bi0.5TiO3-0.16K0.5Bi0.5TiO3-x SrTiO3(简称NBTKBT-xST)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不同ST掺量对体系陶瓷的结构与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掺杂范围内(0≤x≤0.06),材料均能形成单一的钙钛矿固溶体结构。随着x的增加,陶瓷晶体结构逐渐由三方相向四方相过渡,且该体系的三方-四方准同型相界(MPB)位于0.03≤x≤0.04。在此组成区域内,体系陶瓷的铁电与压电性能较好,其中x=0.04时,材料的电性能较好:压电常数d33=156 pC/N,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 p=0.29,相对介电常数εr=1116,介质损耗tanδ=4.1%,剩余极化强度P r=30.5μC/cm2,矫顽场E c=23.9 kV/cm。介电温谱和变温电滞回线表明体系陶瓷在T d以上可能存在极性相与非极性相共存。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电子电源高频化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科委“七五”攻关的任务要求,研制出了一种使用频率高达150~200kHz 的新型钴基非晶态软磁合金(FeCo)_(71)(MnNbSiB)_(29)。其饱和磁感B_s≥0.68T:居里温度 Y_c=323℃,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_s=-5×10~(-8)。对于典型样品铁心φ25/20×10,在频率200kHz 和磁感0.3T 条件下,高频铁损低达P_3/200kHz=253W/kg,磁导率高达25mH/m(20000G/Oe)以上。用本合金制做的变压器已分别用于150kHz 和200kHz 开关电源的主变压器,并经高低温试验、高温时效试验、振动、冲击等试验,结果表明性能稳定、使用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辊熔融旋淬工艺制备了Fe_(75.5)Si_(12.9)B_7Cu_1Nb_(1.8)V_(1.4)Co_(0.4)非晶合金薄带,分析了合金的晶化保温时间(t)、最终退火温度(T_a)和横磁场强度(H)对纳米晶合金高频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选定T_a=550℃,当t为150 min时,有效磁导率(μ_e)最高、铁损P_(5/20k)(测试频率f=20 kHz,设定磁感B=0.5 T)和矫顽力(H_c)最低(f100 kHz),当f=1 kHz时,μ_e=80 900,H_c=3.17 A/m,P_(5/20k)=37.64 W/kg,T_a为530~610℃,对纳米晶合金进行真空普通退火,当T_a分别为550和610℃时,P_(5/20k)有两个谷值,分别为37.64和35.28 W/kg。对于某一特定T_a,随着电流强度I增加,P_(5/20k)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对于某一特定I,P_(5/20k)在550和610℃均具有谷值。实验发现,当t=150℃,T_a=610℃,I=40 A时,磁芯获得最佳高频软磁性能(P_(5/20k)=20.26 W/kg,B_r=0.3 T)。  相似文献   

15.
具有阻尼项受迫Hill方程的渐近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具有阻尼项受迫Hill方程: +c+(δ+εP(t))x=f(t) (1)的渐近解。其中P(t)为周期偶函数,f(t)为周期函数。方程(1)的研究在振动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实践振动问题最后也归结为解此方程。为了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在不失一般性原则下,我们只要考虑如下问题: 作变换: x(t)=e~(-1/2et)y(t) (2)式能化为: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行搭建的热重实验平台对798~973K温度范围内温度对A3-3基体石墨的氧化行为进行研究,氧化剂为100 mL/min的空气。不同温度下石墨试样均被氧化至失重10%~15%。结果表明,基体石墨的氧化速率(OR)随着温度的升高显著提升,温度为973K时基体石墨的OR约为798K时的70倍。虽然973K时氧气供给速率与平均碳消耗速率的比值仅为4.3,但石墨OR的Arrhenius曲线依然保持了很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该温度下基体石墨的氧化机理没有发生改变。在798-973K温度范围内,A3-3基体石墨在空气中的氧化均处于化学区,其活化能为176 kJ/mol,Arrhenius氧化方程可描述为:OR=2.9673×10~8·exp(-21 124.8/T),单位为wt%/min。与堆内的核级结构石墨相比,基体石墨的活化能相对较低,说明基体石墨在空气中更易被氧化,这主要跟基体石墨中含有未完全石墨化的树脂炭有关。  相似文献   

17.
激光器之所以能作为长度计量标准是因为激光的光源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和光强大的特点,特别是激光辐射的光谱宽度可以小至30kHz(即0.0001m~(-1)。这样,在用干涉法测量长度时,即使光程差大至几千米的距离,仍然可以观察到对比非常清晰的干涉图象。这些特点与氪-86原子辐射的谱线相比要优越得多。就氦—氖激光而言,其辐射谱线的频率f取决于激光器腔的光学长度L(见图5),即f=KC/2L,同时由于腔内又有电激励的光学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Diophantine方程(5x-2)2-5(kx+2y)2=4(k=2i+1,i∈Z)的所有整数解(xn,yn),且有limn→+∞yn/xn=-k+51/2/2,limn→-∞yn/xn=-k-51/2/2.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Ca[(Li1/3Nb2/3)0.8Sn0.2]O3-δ-xTiO2(0≤2≤0.2)陶瓷的微观结构及微波介电特性.当0≤x≤10%(摩尔分数,下同)时,体系为单一钙钛矿相.随Ti4+含量的增加,B位1:2有序度下降,品质因素减小,谐振频率温度系数先由-22.6×10-6/℃增加到-11.1×10-6/℃,然后向负值方向移动.当Ti4+含量为10%时,陶瓷微波介电性能最佳:εr=29.3,Qf=2684GHz,τf=-11.1×10-6/℃.  相似文献   

20.
标准铜—铜镍(康铜)热电偶(以下简称T 型热电偶)使用范围一直是-200~0℃,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跨正、负温区(以0℃为界)的工作温度计和精密测量迫切要求将它的使用范围向100℃延伸。但标准 T 型热电偶在-200~+100℃范围内可信度如何?为什么以 T 型热电偶作标准?经冷热冲击和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