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钢为了将更线钢等高碳钢从模铸转移到连铸中生产,并为以后在连铸中硬线钢铁的铸态质量作准备,即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开发方坯连铸二冷段电磁搅拌技术,但由于各方面工作仍未成熟,本次试验还是以低碳钢作为搅拌对象,因此本文以LQ235钢和20MnSi钢的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电磁搅拌对铸态质量的影响,并对电磁搅拌成套设备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3.
一般来说,在二冷区设置电磁搅拌的目的在于: (1)促使“低温浇铸”,降低钢液的过热度,在穿晶区内扩大等轴晶区,也可通过树枝晶末稍折断后作为新晶核来加速等轴晶区的形成: (2)改善铸坯内部组织的均匀性。它涉及到中心缩孔,中心偏析及等轴晶区。中心偏析在小断面铸坯中比较普遍,尤其是含碳量较高的钢种,因为它可导致更大的穿晶作用; (3)降低质量要求严格的铸坯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4.
5.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板坯二冷段电磁搅拌电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电流强度、电流频率及浇注断面尺寸对电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频率和电流强度下搅拌器内磁感应强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根据磁感应强度分布均匀且相对最大的原则,此搅拌辊最佳电磁搅拌频率为5~6.5 Hz。不同电流强度条件下沿宽度方向距左侧1/3处的磁感应强度波峰比右侧的高近50%,磁感应强度的大小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沿厚度方向中心部位磁感应强度最小,仅仅是靠近铸坯表面的一半。为保证搅拌力较大的位置位于铸坯内部,最佳浇注断面宽度尺寸是800~2000 mm。模拟结果为板坯二冷电磁搅拌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8.
9.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炼钢厂,早在80年代中期,就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全连铸,对促进我国冶金行业连铸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1994年开始,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根据上年度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转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济钢一炼钢厂小方坯提高拉速后铸坯出现内部裂纹严重和漏钢的问题,阐述子二冷配水的工艺优化和实施。实践证明:通过工艺优化,降低了漏钢事故,改善了铸坯内部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预测180 mm×220 mm轴承钢方坯的凝固末端位置,对国内某厂方坯连铸机开展射钉试验,并基于Thercast模拟仿真研究了连铸工艺参数(过热度、冷却强度、拉速)对凝固末端位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热度20 ℃、拉速0.85 m/min下,180 mm×220 mm轴承钢方坯的凝固终点距离弯月面11.39 m,而末端电磁搅拌位置在11.40 m,无法充分发挥末端电磁搅拌的作用。根据射钉试验、Thercast仿真结果、设备条件、生产节奏等因素对连铸工艺进行了优化,适当降低结晶器水和足辊水量,保持其他参数不变。连铸坯低倍质量表明,工艺优化前铸坯中心存在疏松缩孔,工艺优化后中心疏松为1级、中心偏析为0级,满足质量要求。此外,通过9点法检验了工艺优化后的铸坯碳极差,其值不高于0.12%,满足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大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过程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了搅拌强度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晶器电磁搅拌下,搅拌器区域的钢液变为水平旋转,使从水口向下吐出的钢水与向上回流的钢水流股相冲突,流股侵入深度变浅,从而使轴向温度迅速降低,径向温度升高,提高了热区位置,有利于传热;搅拌强度越大,钢水的二次流现象越明显,热区位置越高。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电磁搅拌辊在工作时能有效的改善连铸坯的内部组织,提高表面质量,减少中心偏析和中间疏松,大大增加等轴晶率。武钢股份公司与黄石火炬科技公司合作,于2004年研制出第一代电搅辊。虽然能基本达到使用要求,但其辊身材料在高温时的性能指标需进一步提高。在充分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笔者对辊身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工艺性能不断探索改进,最终使辊身在保持较高的持久塑性前提下,850 ℃和1 100 ℃的100 h持久强度分别提高25%和20%左右,其一次性使用寿命达一年以上,通过修复还可以使其最终使用寿命可达4年以上。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