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炮钢表面沉积Cr涂层,研究了涂层的硬度与摩擦磨损性能、高温抗氧化性及耐腐蚀性。结果表明:Cr涂层的硬度较基材提高了近50%,摩擦系数(0.22~0.27)明显小于炮钢的摩擦系数(0.78~0.86),磨损机制主要是微切削磨料磨损;Cr涂层在850℃氧化100h后仍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其原因是Cr涂层表面生成致密的Cr2O3氧化物膜;在同一电极电位下,Cr涂层在3.5mass%NaCl溶液中阳极溶解电流密度降低近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
针对火炮身管服役过程中内膛磨损严重的问题,采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炮钢基体表面制备耐磨损的钨合金涂层,提高火炮身管内膛的摩擦磨损性能.使用纳米压痕仪和往复式摩擦实验机分别测试涂层与基体的纳米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采用SEM/EDS、XRD表征涂层和基体的微观形貌、成分与相结构.结果表明,钨合金涂层由γ-Fe(W)和α-F...  相似文献   

3.
溅射涂层对炮钢氧化及热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炮钢CrNi3MoVA上沉积NiCrAIY涂层,研究了涂层前后抗氧化及热腐蚀的性能,结果表明,溅射NiCrAIY涂层的炮钢的抗氧化及热腐蚀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CrNi3MoVA钢表面电火花沉积Cr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俄SE-5.01振动式电火花表面强化机在CrN i3MoVA钢表面电火花沉积Cr,研究了强化层厚度和工艺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合理的选择电火花脉冲能量、氩气保护分压、强化时间,能够控制强化层厚度,提高强化层质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冷轧厂中影响带钢质量的因素,提出了保护钢卷、避免断电氧化的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6.
燃烧合成法制备的多孔Ti50Ni48Fe2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三维连通的孔隙结构,其平均孔隙尺寸约为350μm。采用化学法即酸液和碱液处理后在模拟体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可在多孔形状记忆合金表面沉积出羟基磷灰石涂层.  相似文献   

7.
冷轧钢板的轧辊,其上的表面纹路一般是通过喷射弹丸而制成,纹络形成单一,质量难以控制为了获得质量可控,纹络形式多样化的轧辊表面,本文介绍一种三维数控电火花钢轧辊表面纹络试验设备和作的初步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8.
冷轧钢板的轧辊,其上的表面纹络一般是通过喷射弹丸而制成,纹络形成单一,质量难以控制。为了获得质量可控、纹络形式多样化的轧辊表面,本文介绍一种三维数控电火花钢轧辊表面纹络试验设备和作的初步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钢表面抗烧蚀能力,提出在钢表面利用磁控溅射技术沉积Ta-W涂层。采用激光照射的方式研究涂层和钢表面的耐烧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对烧蚀后的涂层和钢进行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激光照射下,涂层和钢材表面烧蚀区域均发生气化、熔融凝固现象,涂层表面生成了以Ta和Fe为主的氧化物,并在热应力下形成裂纹;钢表面在激光脉冲作用下形成了冲刷形貌。涂层的烧蚀面积和烧蚀程度均小于钢,涂层对钢基体起到耐烧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炮钢表面电弧离子镀TiAlN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PCrNi3Mo钢的耐磨性,利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其表面沉积了Ti_(0.7)Al_(0.3)N和Ti0.5Al0.5N薄膜,分析了沉积态和磨损态薄膜膜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两种薄膜膜层均属于晶粒细小的柱状晶结构.Ti_(0.7)Al_(0.3)N和Ti0.5Al0.5N薄膜的硬度分别比PCrNi3Mo钢提高了4.75和4.22倍,而弹性模量分别比PCrNi3Mo钢提高了88%和84%.Ti_(0.7)Al_(0.3)N薄膜的稳定摩擦系数较小,两种薄膜具有显著的减摩耐磨作用.PCrNi3Mo钢的磨损机理主要为严重粘着磨损,而两种薄膜的磨损机理属于轻微粘着磨损.Ti0.5Al0.5N薄膜因脆性断裂局部产生了更大面积的剥落区,低硬度的PCrNi3Mo钢基体对膜层的支撑力变小是导致薄膜局部发生开裂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T91钢在650℃高温水蒸汽条件下的氧化实验,用静态增重法测定了T91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其氧化动力学遵循类抛物线规律;对氧化膜进行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膜的氧化物类型为Fe2O3和Fe3O4,在不同的氧化时间段分别呈片状、簇状、条状和颗粒状;氧化物晶粒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形成的;氧化1h时,氧化膜的表面有Cr,其后均未发现Cr,且随后的8h氧化过程中,氧化反应一直在氧化膜的外表层进行,即发生外氧化.  相似文献   

12.
13.
等离子喷涂复合热障涂层的静态氧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GH536高温合金基材上制备了传统的双层热障涂层(TBCs)和两种含有Al2O3与ZzO2陶瓷复合层的三层热障涂层,传统TBCs结构为Ni22Cr10AlY合金连接层和8%Y2O3部分稳定的ZrO2陶瓷顶层;三层TBCs分别用了置于陶瓷层内侧及外侧的Al2O3复合层,三种类型试样的100h,1050℃静态氧化试验结果表明:三层涂层较双层涂层的氧化阻力提高,双层涂层的氧化阻力最差,不同复合层形式试样氧化动力学曲线不同,内置复合层的氧化增重最小,氧化阻力最佳。1050℃是氧化增重的临界点,外置复合层试样的氧化增重出现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  &#  &#  &#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4):93-96, 108
采用阳极氧化和低温快烧技术制备高性能的铝合金表面梯度搪瓷涂层。将铝合金板材放入硫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用磷酸溶液阳极氧化膜进行扩孔,用搪瓷釉料进行涂搪和烧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和机械性能测试将该试样与直接涂搪烧制的试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涂搪烧制的试样的瓷层表面出现了裂纹和气泡等内部缺陷,而通过阳极氧化过渡处理后,瓷层的致密度和光洁度较好,瓷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行设计的冻粘应力测试装置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不同含量的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下,Q235钢表面的切向与法向冻粘强度。结果表明:PTFE颗粒涂层表面的切向与法向冻粘强度约为Q235钢的20%~50%;在喷涂PTFE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60%、80%、90%的涂层中,w(PTFE)=60%的涂层表面对冰的粘附强度最小;憎水材料PTFE对减小冻粘强度具有重要作用;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和接触面形貌是影响粘附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方法在Q235钢表面进行了WC硬质合金粉末的喷涂.在MRH-5A型滑动磨损试验机上,对涂层进行室温下的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测验,借助于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试样磨面形貌.通过对摩擦磨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Q235钢表面用WC硬质合金喷涂后,耐磨性大大提高,涂层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17.
Fe-Al金属间化合物因优异的物化特性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制备工艺参数对Fe-Al涂层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规律有利于调控涂层表面润湿性能。文章采用电火花沉积涂层技术在低碳钢表面制备了微纳结构Fe-Al涂层,在沉积制备Fe-Al涂层实验中,调控沉积电流为8,10,12,14,16 A,研究了工艺参数分别对涂层表面微纳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以及对涂层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微纳结构Fe-Al涂层试样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进行了形貌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涂层微纳结构具有典型的电火花加工形貌特征,涂层的相组成主要为Fe3Al、Fe7C3和AlFe3C0.5相;而表面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涂层表面呈现疏水性,表面接触角随着沉积电流的增大先快速增大,随后接触角增幅减小,表明通过提高沉积电流增强涂层表面疏水性能的作用在小电流时显著,而在大电流条件下该强化作用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18.
Al - Si-RE涂层抗高温氧化腐蚀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直升飞机压气机叶片的高温使用寿命,采用热浸镀工艺对其材料表面进行Al—Si—RE强化处理.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浸镀件的抗高温氧化性是未镀件的1.5倍,其氧化深度为0.011mm/a,具备完全抗氧化性;浸镀件的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即氧化时间延长,氧化膜由不完整的Al2O3膜过渡到连续的亚稳态θ-Al2O3膜,最终形成对基体有良好保护作用的α—Al2O3膜.根据氧化动力学曲线在13h的交点及θ相的存在条件,提出耐热用热浸镀铝件在使用前需进行超过800℃的扩散退火处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热分析天平连续称重法对T91钢680℃水蒸气氧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X—Ray物相分析仪对腐蚀产物的形貌、成分、物相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91钢在氧化45h后,其动力学曲线服从直线规律,氧化速率为0.189g·m^-2·h^-1;氧化膜呈现明显三层结构,内层为致密富Cr的CrFe2O4无晶界层,中层存在大量柱状空洞贫Cr的以Fe3O4为主、CrFe2O4少量的尖晶石层,外层为Fe2O3无Cr的等轴状晶组织。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硅烷(SiH4)直接分解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CVD),在钢基体表面生成硅扩散涂层.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硅扩散涂层的主要成分是铁的硅化物FeSi.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发现涂层颗粒之间相互紧密粘结.金相照片显示,涂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形成良好的扩散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