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供水量较大的水厂,人工清洗平流沉淀池需花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本文从平流沉淀池放空管的布置方式出发,探讨人工清洗平流沉淀池时有利于排尽池中淤泥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沉淀工艺在水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沉淀池改造成功案例,得出改造方案。完善进水区以降低进水流速,提高布水均匀性;通过延长排泥车行程等方式改造排泥系统以解决"跑矾"现象;针对不同的水质问题,可考虑平流-斜管组合池、浮沉池、水平管沉淀技术等来提高水处理效果。通过进水口、排泥系统以及沉淀池型3方面改造可有效提高沉淀池进水稳定性,解决排泥不畅的问题,增强对低温低浊水以及含藻水的适应性。在未来,沉淀池改造仍应以进水口、排泥系统以及沉淀池型3方面改造为主,并适当借鉴国外的高效沉淀技术,以提高对原水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番禺东北片区开发建设进度加快,为保障片区供水需求,某水厂拟扩建15万m3/d生产线(三期)。原水属典型的微污染水源水,扩建后的生产线采用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利用粉末活性炭应急投加以及炭砂双层滤池的生物作用,有效应对枯水期氨氮及其他原水突发性污染。其工艺流程为:原水-网格反应池-平流-斜管沉淀池-炭砂滤池-清水池;同时设置生产尾水处理单元,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4.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进水配水槽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是在中心进水沉淀池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新池型,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沉淀池相比,其设计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因此在水处理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运行效果受其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制约,因此配水槽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的关键部位。目前常用设计方法是等孔距法。现介绍一种新型设计——变孔径法的设计计算。通过改变配水槽的配水孔径来达到配水均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闵行自来水厂有两个制水车间,各有独自制水工艺流程。制水一车间於一九九二年将原土沉淀池(建於一九五八年)改建成折板反应平流式钢筋混凝土沉淀池,日产水量7.7万吨。采用桁车式虹吸排泥机连续往返运行排泥。1.排泥机原设计与工作状况平流式沉淀池沉淀区长74.0米。排泥机以1(米/分)速度作连续运行,往返一次需2.5小时。一天24小时,池底每个排泥断面可排泥10次左右。排泥机由6根DN40排泥管沿地宽均匀分布,垂直下伸至距沉淀池底部15~20厘米处,并装有吸泥喇叭口。每根排泥管都固定在排泥机梁架上,向外延伸至池外侧排泥明渠上…  相似文献   

6.
戴双建  杨敏儿 《广东化工》2012,39(2):126-127
采用调节池+中和反应池+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活性炭滤池+清水池的工艺方法处理化工厂洗桶难生化降解废水,经一年的运行结果表明,对多变的、难生化降解废水用此方法处理效果稳定,COD去除率达85%以上,水的色度、COD等指标能够稳定达到广东省现地方标准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某火电厂原水预处理系统在实现闭式循环运行过程中平流沉淀池出现出水浊度上升的问题,经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污泥沉淀池排水泵至平流沉淀池进口位置设置不合理、进水水质不良、加药量不合理、排污量不足等问题造成的。采用回收水位置改造,排污量、加药量调整等方法,使得沉淀池出水浊度维持在0.2~0.4 NTU,每年节约水800 kt,实现了预处理系统的闭式循环运行。  相似文献   

8.
叶春玲 《河南化工》2002,(10):37-38
着重介绍了洛阳中昊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含氰废水处理系统的改扩建情况,对处理系统增加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等装置,达到合成氨生产用水闭路循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工程信息     
《净水技术》2012,(2):105
上海市005-上海市罗泾水厂一期工程(购买决策阶段)项目概况:工程总规模10万吨/天,水源采用长江原水。建设2条制水生产线,其中A线(8万立方米/日)采用平流沉淀池、均料滤池的常规净水工艺,预留深度处理用地;B线(2万立方米/日)采用脉冲澄清池、均料滤池、粉末活性碳膜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0.
工程信息     
《水处理技术》2013,(8):137-138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南副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该项目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县城南部、工贸集聚区南部,一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5 000立方米/天,建设内容:粗细栅格间、进水泵房、曝气沉砂池等,中途提升泵站、小孔眼网络反应池、平流式沉淀池等;新增污水干管管网5.925千米,配水支管管网6.03千米。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建设工期为一年。项目总投资1 63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