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李莹  靳晶 《丝网印刷》2023,(5):103-106
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水墨写意对于动画的“形式风格”和“精神内涵”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写意精神对国产动画美术语言的影响,探究水墨写意如何提高动画的艺术水平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至今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继续加以珍视与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相生理论,可为当今艺术设计拓展十分广阔的创造空间,提高艺术表现力、丰富艺术审美内涵。虚实理论在美学上的意义,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在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上"以少胜多";其二,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以有限而蕴无限;其三,在意境上留有虚灵之域,供使用者体验与感悟。虚实相生从宇宙观到传统文化精神,再到艺术设计,有着一脉相通的关联性。本文在对传统文化与虚实理论,以及传统建筑中的虚实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该理论运用于现代中式住宅设计实践之中,在宜居的前提之下探寻新中式家居空间的写意设计手法,以期展现传统文化内敛含蓄、暗香浮动之美。  相似文献   

3.
“写意”近年来已成为美学讨论的热点,写意艺术与流派不断涌现,“写意美学”的建构也提上了日程。学界期待在当代语境中重提“写意”,能为美学理论提供新的可能,也帮助中国艺术在全球化中重新定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中,“写意”在传统语境中的含义却常常被遮蔽和曲解,被混淆为表现,或被简化为一种画法。要重新发现“写意”的理论价值,应首先还原“写意”作为中国特有概念的原初的、丰富的意蕴,再探讨它与西方理论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和未来的美学理论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意派论”和“写意美学”均反对二元对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均试图以三元甚至更多元架构寻求突破现行理论困境之道,将“意”安置在“之中”或“之间”地带。“意派论”的“意”,是“意在言外”,强调“意”在艺术作品中实体的“缺席”(但不等于更高维度的“意”的“不存在”)。而“写意美学”的“意”,是“写中之意”,尤其强调艺术家的“写”这样一个动态的“在场”。  相似文献   

5.
写意的夏天     
《美食与美酒》2014,(8):150-158
色与形、味与香、养与韵、器与温、雅与俗、意与境,这是新锐大厨段誉对新写意中国菜的理解。此16道菜让我们品味一个新写意的夏季。  相似文献   

6.
写意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其发端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衍生过程。写意性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绘画理论中的首创。但事实上,这一绘画特性的滥觞应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顾恺之传神论的启发,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而气韵生动的提出,不仅成为其后漫长历史过程中绘画创作与鉴赏的首要条件,更启发了写意性的萌生。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美术理论家之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也有意无意地对长于气韵生动与应物象形的画家及他们的绘画风格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这也不啻为工笔画与写意画早期分化的征兆。  相似文献   

7.
中国写意山水画是我国古老而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写意山水画通过简练灵动的笔墨来描绘大自然,它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情感色彩,画家会通过山水画去抒发内心情感。服装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透过民族服装看到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其思想。对写意山水画的色彩、构图和图案进行分析,从优秀的写意山水画作品中提取元素进而再设计,以针织衣片的形式表现出写意山水画图案元素,最后将织片运用到服装创新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出发,阐述了中国古代服装与传统绘画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古代服装与传统绘画中具象写实、抽象写意人物画各自不同的表现特征,印证了古代人物绘画虽有表现方法、技巧上的不同,但服饰等级制度毫无差异的基本规律,可以为中国古代服饰的分析、研究提供佐证,为借鉴、创新时尚服装设计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工艺美术,扬州写意绣根植于传统"画绣",糅合地方文化特色,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梳理其制作流程中的各项工艺环节,并分析研究贯穿于制作流程中的相关问题,对传承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汪静  刘冬云  吴志明 《纺织导报》2016,(10):126-128
文章阐述了写意的概念,分析了现代写意风格女装的精神内涵,从造型、色彩与服装材料等方面分析现代写意风格女装的特征与设计表现,揭示了写意风格女装特点,为该类风格女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意境     
中国人自古便讲求"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协调。中国的艺术精神.则就在于写意、写心。意境之美,在乎情景交融的"象外之象",化意入境,于境中浸透着意。中国意境的营造.就如同中国诗.书、画之中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驭万景".其全部奥秘.就在于能以有限表现出无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服装审美有了大幅度提升,提出了写意化的服装设计理念,花鸟写意画正好赋予服装设计一种文化魅力,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高层次的要求。文章从写意画的发展与艺术特点、意境建构、独特情趣、装饰等方面出发,浅析了花鸟写意画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又从花鸟写意入手,初步探讨了中国传统服装设计中花鸟写意图案的创新意义,总结了花鸟写意图案的发展趋势,包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创新追求,花鸟写意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等,以期为花鸟写意式服装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受文人画的影响,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为:"以画入园,文人写意"。在空间形态的表达上,它借助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等构成要素,用"意在笔先"经营位置的理念,去达到空间形态中布局的虚实、主次、曲直、疏密、动静、变化、收放对比关系,从而使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空间形态具有"比德、畅神"的文人意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吕品昌作品中“陶艺缺陷肌理”理论与写意特征、民间趣味相融合,陶艺介入公共环境艺术,以材料特质作为观念的表征,以及以现成品概念直达观念本身这些角度的创作实践,讨论其陶艺创作的现代性突围。一窥一位艺术家如何结合时代命题、历史文脉、传统文化、西方思潮融会贯通成就个体在创作中的探索与突破,并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整体脉络和观念转向相印证。  相似文献   

15.
佘光宇 《造纸信息》2023,(12):97-98
写意花鸟画在宋代增添了很多的理论基础,经历了元代的发展,至明清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当时花鸟画形式的主流。而在这期间,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写意花鸟画的样貌,也影响着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形式。画者个性化的主观因素与纸张材料方面的客观因素都影响着写意花鸟画的变化。对此,文章简略分析了自宋代以来纸张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于写意花鸟画表现形式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酒,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门美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酒与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中国哲学重自然、重感性、重整体、重思辨,或出世、或入世,或积极、或消极,此在"酒文化"中皆有反映与表现。酒与中国哲学的这种联系,使酒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元素,其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共同构成了中国文明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人文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17.
正1中国写意人物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写意人物画是中国水墨画得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画发展的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分支。我们从远古时代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如图1-1)上已经可以初步看到写意人物在中国发展的雏形,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简单粗犷的线条、大块图形或图案去记录自己的生活、狩猎、祭祀等活动,这也体现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从长沙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御龙图》这两幅作品  相似文献   

18.
康硕  王雪松 《中国宝石》2020,(1):100-101
玉雕是一门历史悠久、贴近生活的传统工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笔者的玉雕作品《扬善》,以“羊”和“扇子”造型,谐意扬善,采用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扬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以象生方式表现博为丰富。象生是对既定事物外在结构的摹仿和内在精神的承载,也是现代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竹"在中国文化中并非是一般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更多是"人化"的自然形态,并积淀着深厚造物的中华民族"以物寄情"的思想观念和象征寓意,构成了可折射出民族内在精神信仰和外化象生形态。本文以竹元素为例,从象生的造物思想出发,尝试从形的仿生、意的象生、物的生生三方面作为切入点,对其艺术特性进行剖析。探索现代陶瓷仿生设计与其承载的文化属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未曾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天人关系有着如此深刻持久的关注,以至于"天人观"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本问题。汉构建与装饰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了高台建筑向楼阁建筑的过渡,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的基本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中处于重要地位。汉代董仲舒将早期的"天人感应"推向了"天人合一",将起初粗陋的天人观思想进行整合建立了"天人合一"宇宙图式,天人观思想在当时的汉代建筑与装饰中也逐步更清晰地体现出来。本文通过研究天人观思想在汉代建筑与装饰艺术中的体现,从哲学层面上解释汉代建筑与装饰艺术,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