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渤海靺鞨绣是根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祖先的传统民间手工刺绣。2015年2月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本篇论文分析了靺鞨绣刺绣的多种题材,例举了特点鲜明的作品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苏绣的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苏南地区刺绣的总称。与蜀绣、湘绣、粤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其主要技艺特色可用"平、齐、细、密、和、顺、光、匀"来概括,当之无愧成为四大名绣之首。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携部分元首夫人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尝试苏绣制作工艺,将苏绣再次推向手工艺领域的"前沿"。  相似文献   

3.
<正>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民间手工艺的代表性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纺织品的艺术魅力与高超技术。西兰卡普既有良好的艺术欣赏价值,又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底蕴,对于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开发,成为了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西兰卡普凭借悠久的历史以及特色化的符号元素,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此,笔者围绕西兰卡普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良好的传承保护策略,推动西兰卡普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仿真绣,作为苏绣的一个重要分支,因由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独创,故亦称沈绣。仿真绣在苏绣工整细腻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洋油画、摄影等美术中之光影技法,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仿真绣的出现,是经历了近千年以中国书画为绣稿的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其刺绣技艺和艺术思想为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6.
《上海轻工业》2021,(1):26-28
云南的民族刺绣,以其鲜明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以及亮丽的色彩独特的图案,在我国的织绣文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为弘扬云南的民族刺绣文化,2018年,云南省政协民宗委组织了以"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自信"系列专题研讨会,同年10月26日开展了题为"云南少数民族刺绣...  相似文献   

7.
8.
孙华  舒燕 《毛纺科技》2023,(4):133-134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逐渐兴起,我国对纺织工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国正由全球纺织制造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纺织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必须引领、产品质量必须优先的关键时期。由赵宏、曹明福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5年9月出版的《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涵盖了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内容,是我国首本关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教材,是系统研究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9.
《丝绸》2015,(10)
资源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为了充分利用与纺织类非遗关联的各类资源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简述了纺织类非遗资源整合的意义,接着从文化部公布的共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挑选出了纺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根据纺织类非遗的工艺过程和物质载体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最终建立了由初级原料类、服用面辅料类、印染类、刺绣类和民族服饰类非遗作为五大资源系统的资源链;以纺织类非遗为纽带,以中国七大区域内的非遗组织为要素构建了区域文化圈,以纺织类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了传承人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0.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表象特征,也是折射其历史的一面镜子,许多民族的服饰或款式结构,或首饰配件,或装饰纹样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及渊源,形象而含蓄地负载着本民族辉煌或悲壮的历史。羌绣与服饰的融合是羌族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完美结合,是羌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彩、形象生动和富有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现象。  相似文献   

11.
传统手工技艺与人们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作,大型建筑工程、军事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加强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尤为迫切。要充分发挥民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的作用,保护好非遗的物质载体,做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2.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中国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肇 《西部皮革》2023,(7):70-72
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河苗族锡绣为例,把苗族锡绣引入校园,探讨在本土历史、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审美观念、思维构建、福流体验方面对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锡绣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应在深入研究、发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人们体会到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介绍了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几种保护模式。为顺应环境,鼓励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只有实现现代化转型,使其贴近、适应现代生活,才能将其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安妮  陈雁  毋岚萍  张凯茜 《丝绸》2015,(10):56-62
资源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为了充分利用与纺织类非遗关联的各类资源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简述了纺织类非遗资源整合的意义,接着从文化部公布的共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挑选出了纺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根据纺织类非遗的工艺过程和物质载体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最终建立了由初级原料类、服用面辅料类、印染类、刺绣类和民族服饰类非遗作为五大资源系统的资源链;以纺织类非遗为纽带,以中国七大区域内的非遗组织为要素构建了区域文化圈,以纺织类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了传承人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7.
以创新的思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需要一种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和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以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非遗技艺,探讨如何寻求符合现代人文精神与生活价值的非遗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遗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新方式,随着当今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手段日益丰富。“鲁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山东省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民间通称“老粗布、手织布、家织布等”。受工艺制作条件的限制,其花纹以方形几何纹为主,亦称“花格子布”,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非遗教育传承的方向,探讨蜀绣进高校的意义,探寻蜀绣进高校的有效路径:依托专业教学探索非遗转化、立足社团活动推广非遗传承、借力创新创业促进非遗发展,对非遗传承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并行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古贝春酒的酿造工艺,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两岸的经济繁荣而发展、成熟。据考证,早在商代,武城即产国酒秬鬯,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武城的制酒业凭借舟楫之利带来的繁荣快速发展。在隋唐时期,武城一带的制酒业达到鼎盛时期,渐次取得了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地位。宋至清朝,武城当地政治、经济中心渐渐东移,运河两岸失去了经济领先的地位,但一直保持了美酒之乡的盛誉。只是在清至民国的三百余年中渐成颓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