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7年,英国公布了新的中学课程方案。2008年9月在英国英格兰地区即将实施"新中学教育课程"(The New Secondary Curriculum),实施对象为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学生,从7年级开始,逐年实施。这项改革是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单片机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应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班教学组织过程难以因材施教、考试考核偏重理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等问题,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与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优势,将改革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基于CDIO教育理念实施发散性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搭建线上线下混合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教、学、做、写、说、评”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成效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考试考核上,实施“赛证”式虚实结合的操作过程考核,通过熟练的实践技能要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增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3.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提出"三学期制"的办法,阐述三学期制下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整合,提炼实践任务,营造实际工程环境,以及多元化考核等方法措施,该方法在南华大学2014夏季学期得以实施,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受到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程在线开展实验教学,对实践类课程是史无前例的挑战。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开展“项目导入式”在线虚拟仿真教学,践行OBE教育理念,将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实现了“以教为主”到学生“以学为主”的转变。实践证明,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三学期制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体系的改革,阐明了三层实验模式;结合小学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中学生的表现,说明了增设第三层实验的必要性;介绍了第三层实验的选题经验、管理方式及收获和不足;最后,针对第三层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6.
2007年,英国公布了新的中学课程方案.2008年9月在英国英格兰地区即将实施"新中学教育课程"(The New Secondary Curriculum),实施对象为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学生,从7年级开始,逐年实施.这项改革是英国资格与课程局(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根据对旧的中学课程的反思,以及考察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而对中学课程标准做的修改.作为核心课程之一,英国新的中学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以及学业水平要求等有所改变.本文从英国中学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学ICT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加以详述.  相似文献   

7.
《网络科技时代》2006年度第7期曹立喜、林桂平所写的《研究性学习、定位:走进课堂·对接高考》一文认为“研究性学习只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渗透于现行中学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它不是,也不可能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常态课程”。本人认为其研究过程不够严谨,研究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在高、初中新课程改革体系中均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全面、常态、有效实施。一、综合实践活动是符合学生学习及身心成长规律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活动根据知识来源可以分…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将“数和游戏”引入课堂,通过“数和游戏”的求解,引导学生分析数和的填数规则,引入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使用数和游戏的例题进行验证。学生从数和游戏中学习数学建模,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软件使用技巧,提升了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高职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实践性很强。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是该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理论教学环节上,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一定的微机硬件接口系统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建立“微机接口虚拟实验平台”,突破传统实验对“时空”的限制,实现实验教学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程曙艳 《福建电脑》2006,(3):196-197
针对目前高校开设三学期制的契机,对《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对三学期制下的短学期中PLC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面向社会扩招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数字资源为基础,以“移动学习平台+大数据分析”为手段线上学习,应推动新媒体新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在线教学资源,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融合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教室实体课程与网络虚拟课程相互搭配,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并重,以最高效率获取最高学习产值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贺平 《计算机教育》2009,(19):146-153
<正>(续2009年第17期"环球IT"栏目)3教学策略及实施3.1课程教学进程结构NYP的专业学习设计为3年,第1、2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介绍了Cisco Packet Tracer虚拟仿真软件的功能和优点,并根据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现状,以“交换机虚拟局域网”实验为例说明Cisco Packet Tracer如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可知,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效果,降低实验成本,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及的笔记本电脑维修虚拟仿真学习平台是为中职校“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教学、实训和课堂评价而开发的交互式教学系统,其特点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虚拟仿真操作+操作行为实时反馈”。该学习平台集在线学习、笔记本电脑虚拟拆装功能、故障排查功能、实时反馈功能、故障实例题库、拆装微课、故障排查微课等于一体,突破了传统教学实践机会少、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出错思维以及缺乏互动反馈等局限。经作者学校课堂实践应用,教学效率及学习效果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阐述通过搭建虚拟仿真环境将实验带入课堂,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及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分析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项目,依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虚拟仿真环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计算机网络类课程虚拟仿真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世界各国都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2001年6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国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全国中小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宣告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法的重大变革。研究性学习的提出,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在高中三年的必修课程中共占15个学分,超过语文、数学、外语单科三年的必修课总学分数,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普通高中阶段在学生中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但课时少,如何高效融入思政元素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线性代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本文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利用BOPPPS教学模式,实施“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线性代数”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创建泛在学习的教学环境,针对程序设计课程无法解决教师人工检查程序正确性的缺陷,分析程序设计在线课程和OJ系统研究现状,提出OJ系统和在线课程混合驱动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新模式实施目标是将灌输式教学变为体验式教学,将乏味的工科课堂变为趣味课堂,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一方面搭建和建设OJ系统,另一方面建设在线课程。教学效果表明: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  相似文献   

20.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综合学生学习、教师授课、教材内容、实践支撑四方面影响因素,融入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工程教学模式,提出“教学目标构思+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讲授+结课反馈更新”与“线上学习+课前反馈+课堂交流+课程更新”的双层闭环教学迭代模式,具体阐述其实施过程,以主动匹配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