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GA-BP网络混凝投药系统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BP网络建模易陷入局部极小、收敛速度慢等缺点,建立GA-BP网络预测模型,为混凝投药系统生产指导提供决策依据。利用遗传学习算法具有全局寻优的特点,同时优化BP网络的初始权值和网络结构,建立GA-BPNN混凝投药的预测控制模型。通过算法比较和模型仿真结果分析,GA-BP混合模型较BP模型收敛速度快,其平均预测相对误差仅为9.94%,预测精度远高于BP模型。表明GA-BP模型可以有效、可靠地用于混凝剂投加量预测控制系统的生产指导中。  相似文献   

2.
文中选取了太湖地区某水厂原水水质及过程工艺水质与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的360条原始数据样本,采用异常值剔除、空缺值的填补及偏态分布纠正,对该样本进行了预处理及数据清洗从而得到原始数据集。建模前使用了相关系数法分析评价了各水质指标对絮凝剂PAC投加量的影响程度,根据分析评价结果以及混凝基础理论,选取了对絮凝剂PAC投加量影响较大的部分水质指标作为建立投加量模型的建模数据集,其中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验证集检验模型泛化能力。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使用遗传算法对网络的结构及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使用最优模型对絮凝剂PAC投加量进行预测。模型在验证集72个样本上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3.78 mg/L;训练集288个样本平均绝对误差为2.75 mg/L,结果表明模型能有效拟合絮凝剂投加量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海联合利华肥皂厂生产废水的混凝沉淀实验研究,确定了该废水混凝沉淀最适宜的混凝剂种类、最佳的混凝反应运行条件及最优的药剂投加量。经最优投药量实验比较可知,采用无机混凝剂与有机絮凝剂复合运用的方法,不仅能节省混凝剂的投加量及工程运行等费用,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的混凝沉淀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厂工艺模拟中的应用,分别从各工艺模块包括混凝、过滤、消毒,以及整体工艺等方面,对其中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以及优化算法等,进行综述和对比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大量实际运行数据,能够分析和预测水质变化,优化药剂投加量。将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应用于水厂工艺模拟过程中,有助于推进水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水厂运行过程中原水水质、水量变化容易引起混凝效果下降的情况,为了及时准确调节混凝剂的投加量.使出水水质达到最优,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实际水厂运行的混凝实验,考察了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并以净水厂常规水质实验中混凝实验数据结果、混凝曲线图为参考,提出净水厂生产运行中三种关于混凝剂投加量的选择方法,就如何...  相似文献   

6.
针对北方冬季水源水低温低浊的特性,水厂采用常规无机混凝剂处理不能满足饮用水标准的问题,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比较PAC和PAF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并与阴离子和阳离子PAM进行复配,同时比较预加次氯酸钠对低温中低浊水源水混凝除浊效果,选定最佳的复合药剂投药量,为水厂冬季絮凝剂的投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磁混凝沉淀技术处理微污染河道水,考察了磁粉种类与用量、絮凝剂用量、投药顺序、静沉时间等因素对磁混凝沉淀技术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磁粉种类和药剂投加顺序对微污染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 4#磁粉表现出较优异的综合性能,磁粉+PAC+PAM的投加方式对污水处理效果最佳。应用磁混凝沉淀技术处理微污染河道水,提高了对污水中SS、 TP、 COD的去除效果,当磁粉投加量为100 mg/L, PAC投加量为60 mg/L, PAM投加量为1.0 mg/L时, SS、 TP、 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4.6%、 84.9%和40.7%。采用该技术能有效缩短絮凝与沉降时间,且更易于实现固液磁分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天津纪庄子再生水厂原水(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混凝试验研究,讨论了投药种类、投药量、搅拌强度、pH、温度等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初步遴选出最优的凝聚剂、絮凝剂,并确定其投加量为PAM 1.0mg/L,PAC 14mg/L,在此投加量下达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浊度、TP、COD去除率分别为91.43%、92.41%、62.1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混凝沉淀工艺的最佳混凝条件:快搅45 s,快搅速度150 r/min;慢搅20 min,慢搅速度50 r/min.并且运用统计原理和统计处理软件(SAS系统)建立了确定凝聚剂投加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水厂混凝剂投加量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某水厂投药量控制以及生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机理法及差分进化参数辨识法建立了混凝剂投加量的2种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检验和对比.结果表明,2种模型在低原水浊度区都较为准确可靠;在中原水浊度区,线性模型准确性优于指数模型;在高原水浊度区,指数模型准确性优于线性模型.生产过程中可将2种模型结合起来,根据原水浊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型预测.将该预测值作为操作工人操作的参考值,解决了在不同操作工操作情况下混凝剂的准确投加问题,为水厂的优化运行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报道了用特征黏度系列化的有机阳离子高分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无机混凝剂复合物对宁波低浊度姚江水的脱浊处理研究过程。通过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无机混凝剂的种类及其与PDM的复合配比对低浊度姚江水脱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低浊度姚江水,要达到1.0~1.2 NTU的沉淀出水余浊,硫酸铝(AS)需5 mg/L左右的投加量,聚合硫酸铁(PFS)需8 mg/L左右的投加量,而聚合氯化铝(PAC)的投加量在10 mg/L左右;PDM对无机混凝剂强化混凝脱浊效果明显,无机混凝剂与PDM的复合配比越低,复合混凝剂混凝脱浊效果越好,在达到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的前提下,AS/PDM复合药剂能比单独使用AS减少20%AS投加量;PFS/PDM复合药剂能比单独使用PFS减少30%~40%PFS投加量;PAC/PDM复合药剂能比单独使用PAC减少30%~50%PAC投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