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统艺术纹样承载着民族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探索传统艺术纹样的创新设计方法与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梳理传统艺术纹样的设计方法以及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艺术纹样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蕴含传统艺术纹样特征的智能创新设计方法框架,并通过分析实践项目“人工智能赋能京绣纹样创新设计”的数据集建构、智能生成、衍生应用、人机交互的设计过程,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传统艺术纹样的传承与发展。人工智能视域下,提出传统艺术纹样创新智能设计的设计方法,传承艺术纹样的同时对其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丰富了传统手工艺人艺术纹样设计的方法,提高了用户参与的主动性,为中国优秀艺术文化资源传承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设计教育是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化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化和渗透的,并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密不可分各个领域。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源于德国,用以解决建筑适型以及工业产品在市场指导意义下的设计问题,将现代设计思想转化为企业的经营成就,使无处不在“包豪斯”(BAUHAUS)现代设计教育也成为现代设计教学别具特色的国际典范。由于“现代艺术设计”较工艺美术、装饰艺术等一些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理念更贴近市场大众消费心理和大工业技术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淡”是中国传统艺术重要的设计思想和独到的审美理念,“淡”是指淡雅、淡泊、淡然等。在今天人们追求和崇尚自然主义设计,在寻求设计返璞归真的追求下,将“淡”的设计思想应用到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中,并在风格、材料、设计手法等方面凸显“淡”的思想,表现出中因当代家具设计应有的民族审美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很多人眼里“艺术”似乎是个高高在上的概念。而“设计”的距离则与我们近了许多。事实上,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艺术与设计向来是两条共同前进的交叉线。从文艺复兴时代庄严肃穆的绘画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从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到密斯·凡·德罗的极简派设计风格,无不表明着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近年来设计产业的发展促使艺术与设计之间发生了更多层面的融合。在设计界,艺术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产品设计当中;而在艺术领域以设计手法进行的艺术创作,也开始为许多年轻艺术家所热衷。在最贴近生活的家居设计领域,艺术通过设计来到我们身边,设计也更加具有了艺术气息。由此,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变得更加真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5.
服装仿生设计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设计出能够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服装。自古以来,人类总是把自然界的形态作为首要的艺术形式,服装仿生设计主要体现在服装面料、色彩、纹理、配件、服装造型等方面,仿生设计思维使我们与大自然更加贴近,也与当今“回归自然”的主题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仿生设计思维是借助自然、模仿自然、利用自然生命现象去观察、模仿取其合理的一面为人类所用,创造新的设计思维。自古以来,人类总是把自然界的形态作为首要的艺术造型形态,仿生设计思维在服装设计中主要体现在服装面料色彩、纹理、服装造型等方面的仿生构成,仿生设计思维使我们与大自然更加贴近,也与当今“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Baozi 《中国宝石》2011,(1):86-87
一枚小小的胸针,它蕴含的不仅仅是宝石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更见证了艺术思想的干百次锤炼。或直或弯的线条,它彰显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笔下的思潮涌动,更验证了一个艺术时代的时尚精神。从1860年“工艺美术运动”后,产品设计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到如今设计精神的百家争鸣,几经演变,几经创新,隐喻的不仅仅是风格的变更,更是艺术精髓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芸 《四川丝绸》2004,(1):38-40
“绿色设计”是欧美国家90年代初从环境保护出发,旨在通过设计创造一种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提出的设计口号,其设计思想源于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是清新、自然、美好、健康、和谐、安定的设计理念,也是人类一直倡导和追求的目标,21世纪的服装业朝着绿色健康、自然的方面发展,这也是“绿色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它必将引发一场人类服饰文化的深层革命。  相似文献   

9.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涉及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各个领域,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境设计”概念的崛起,21世纪是环境设计的世纪已为世人所公认。本文着重论述了面向21世纪的室内环境艺术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教育领域、军事领域的应用已经初现端倪,发展前景大好,并且已经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人类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的概念,了解人工智能的起源和本质及其作用机制,论证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进化的关系,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智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产品设计概念的辨析,厘清了产品设计的概念范畴,探讨了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科特色、学生知识结构特征、本科招考模式、师资现状的总结与分析,论证了产品设计专业采用“精艺良工,行知并重”办学理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反时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在当下时尚界中形成了一股正流行的风格,在与主流时尚相反的方向上掀起愈来愈大的热潮。“反时尚”现象的产生给设计师及大众带来了对于时尚本身新的思考和思路,它暗含着设计师的一种打破常规且挑战权威的逆向设计思维。本文通过阐释“反时尚”设计理念、解读“反时尚”现象,探讨“反时尚”服装中的逆向思维,并结合“反时尚”风格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马丁·马吉拉以及其他应用案例,进一步探析逆向思维在“反时尚”服装造型、色彩与材质三方面中的具体表达。从而明晰“反时尚”中逆向思维设计的主要方法及其本质,为“反时尚”服装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为各种艺术作品的总和,它不应被看作只是个体的创作堆积,它更是一个真实性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历史的建造。艺术是人类的一种记忆,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人类灵魂、心理的一面镜子。当今的现代艺术反映的正是现代心灵在艺术里的映像。艺术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完全的肯定、祝福和神话。从这个角度审视艺术,我们发现"艺术说谎"。因为拥有艺术,我们才不至毁于真理道德和现实的残暴。本文从"人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入手展开对艺术存在的思辨,进而提出艺术反映现实的观点,在艺术表达的意图上指出"艺术说谎",最后落实到灵感与技巧的问题上,探讨如何提高艺术家的内涵以解决艺术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艺术即意象》一书乃是在中外意象艺术论的基础上,提出"艺术即意象"的观念,试图以"意象"范畴为核心而建构起一种现代艺术学的理论体系,即所谓"意象艺术学"。该书既有对于"意象"范畴的深入辨析,又有着对于"意象"所蕴涵的审美精神及文化意蕴的诠释,意象之于人类艺术本体论的价值及艺术史意义的系统揭示。  相似文献   

15.
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塑造三维空间的“建筑”,随着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面对国外设计精良的书籍,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创造出有个性、有民族性的图书设计。挖掘设计中的盲点,做好创意是书籍设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逆向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特殊有效的思维方法,已经成为了设计从业者和设计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解逆向思维着手分析,就逆向思维方法中的形态反向、功能反向展开深入研究,意在突破传统习惯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拓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具有创造性、突发性、无意识性的特点,指出了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多少影响着设计作品的成败。进而从积累知识,发现创造灵感;培养敏锐的感知力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在艺术设计中提高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使用场景进行任务需求分析的交互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在做设计之前要想好"人"这个基本因素。而移动应用产品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改变了以物为对象的传统,直接把用户的使用行为作为设计对象。而使用场景是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分析和描述用户行为的方法,它通常结合六何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谁(Who),什么时间(When),在哪里(Where),发生了什么(What),为什么要这样(Why),如何解决(How)。  相似文献   

19.
《Textile》2013,11(1):20-35
Abstract

The digital imaging revolution established one of the most recent “new” media fields in art and design and ultimately permeated related sectors with beguiling two-dimensional (2D), three-dimensional (3D), and interactive visual and experiential prospects. After much frenzied development and hype during the mid to late 1990s, it would seem that digital tooling has reached its market peak, and may now have reached a plateau. The speed of this revolution was manifest in our perception of the computer's potential and evolving capability as well as its actual development in both technical and commercial terms. The current climate proffers time for review of this revolution. Before the kids on the next “new” media block appear, such as those that may evolve through the bio-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industries.

The presence of the computer in its variable form has changed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superseding skills, processes, and thinking that are currently proving interesting informa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anguages that function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established software (SW) use. Som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digitally” made, developed, produced, or presented works have come via languages of fundamental material origin, e. g., textiles, metal, painting, sculpture, architecture, broadening the perceived parameters of “digital use.” It is arguable that “makers” who work with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media are perhaps more wary and questioning of the potential of digital media, than users beguiled by gimmickry. In this context the notion of “crafting” emerges as Press and Cusworth (1996: 18) imply:
The craft method has found a new relevance. As a means of obtaining knowledge about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discovering how to find the quality within any matter, craft finds us diamonds in the landfill…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设计史、设计思想、功能与形式、与不同领域的融合及相互渗透等方面入手,针对中国设计艺术中存在的恒常与流变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在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中必然隐藏着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