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光伏发电项目设计过程中,由于光伏阵列布局不合理或周围环境影响,光伏组件经常会发生阴影遮挡问题,造成光伏发电项目发电量的损失。以天津市某光伏发电项目的设计为例,通过应用PVsyst软件,对项目所在地的光伏阵列之间的阴影遮挡及周边地形地貌的阴影遮挡进行模拟和计算分析,得出前后排光伏阵列间距及周边建构筑物阴影遮挡范围对光伏阵列的影响,验证了光伏阵列布局的合理性及准确性,以提高光伏发电项目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光伏发电项目阴影遮挡设计提供参考,熟练采用相关光伏发电设计软件,能够更加准确测算项目的可行性,充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屋顶的光伏发电利用潜力与其遮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仅根据太阳辐照度评估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发电利用潜力,未考虑城市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因素,会导致一些情景下的评估结果偏大。为了准确评估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发电利用潜力,采用建筑相对朝向、容积面积比及建筑群垂直和水平分布这3个城市形态参数作为预测变量,采用3D建筑模型进行实验,模拟不同形态建筑遮挡,获得多组有效实验数据,对城市不同形态建筑间的遮挡系数进行了量化分析;借助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多组实验数据完成统计分析后,建立了建筑群预测遮挡统计模型,并以长沙市某小区为例对该统计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预测了该小区不同情景下的建筑屋顶光伏发电利用潜力。结果显示:利用该统计模型可得到被遮挡建筑的阴影遮挡水平,从而能更好地利用建筑屋顶光伏发电。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量化城市屋顶光伏组件遮挡系数的方法,对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有推进作用,可在城市区域建筑规划阶段模拟和预测屋顶遮挡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日双方为了对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测试光伏发电系统发电设备,促进光伏技术的应用,由日本新能源综合技术开发机构 (NEDO)与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发展司签署了共同承担“边远地区光伏发电系统合作试验研究项目”的协议,决定由日本能源经济研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评估积灰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影响的有效方法及其数学模型。该方法通过监测光伏发电效率和光伏组件连续积灰的灰尘密度值,建立了输出功率退化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说明光伏组件表面积灰对发电效率的影响,为定量研究灰尘影响发电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撑。搭建了试验平台进行试验研究,验证了输出功率退化数学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苏北地区农村房屋中使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结合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出了系统设计方法,包括蓄电池容量的计算与选型、太阳电池板的设计、控制器和逆变器的选择、太阳电池方阵的计算和布置等。提出在农村应用光伏发电的构想,实现了节能、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证明了在农村中应用光伏发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200kW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海临港某大型集团公司综合楼上安装了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到大型建筑中,对于上海这个高楼林立的超级大城市具有普遍的意义.笔者们参加了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本文从上海气象条件、系统总体布局、电气设计及太阳能电池方阵安装设计等方面介绍了该工程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7.
空间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航天器供电普遍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池阵(PV)与化学蓄电池组合的方式。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发电系统光电转换效率较低,一般只有14%左右。随着航天活动的扩展,对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建造的国际阿尔法空间站总的电能需求将达110kW。随着功率的增加,光伏电池阵迎风面积将显著增大,使得发射成本和轨道维护成本大大增加;此外,蓄电池的寿命较短,在空间站运行期间需经常更换,增加了总的运行成本。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SDPS)是一种新的空间太阳能/电能转换系统。它的优点是相对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阴影遮挡时光伏组件的发电量,针对横、竖向放置时光伏组件相互遮挡产生的功率损失,建立了光伏组件在阴影遮挡情况下的数学模型,考虑了光伏组件并联旁路二极管的影响,仿真模拟了阴影遮挡下横、竖向放置时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进而以某地100kW光伏阵列为例,计算了光伏组件在不同摆放方式、不同倾角与间距下的辐射量、年发电量、阴影损失及年平均效率,为光伏电站的初步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默晗 《节能》2005,(5):36-39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这种半导体电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辐射能,并使之转换成电能的直接发电方式。开发利用太阳能这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发电是解决能源短缺、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情况,根据传热学及相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Lab VIEW软件对该系统进行动态模拟与仿真。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经成熟、可靠、实用,光伏电池使用寿命已经达到25~30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波动,提出利用混合储能系统对功率进行平抑.介绍了光伏最大功率跟踪和并网逆变的控制,为实现发电和并网功率的匹配,考虑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各自特性的优势,对混合储能系统提出了三级式功率分配策略;通过设计相应的控制方法和以功率分配单元的输出功率作为参考值,混合储能系统控制变换器进行合理充放电.混合储能系统不仅保证了并网功率按计划运行,而且稳定了直流母线电压、满足了随机负荷供电.通过仿真验证,三级式功率分配策略有效,控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云大物移智、区域链、边缘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综合能源的业务内涵不断延伸,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综合能源服务是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智慧综合能源服务。通过武康供电营业所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的例子,简述电力物联网技术在综合能源节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风力发电装置受到技术瓶颈制约而有局限性,现介绍一种全新结构的风力发电装置的设计方案。对于新型风力发电装置的设计该发明可以更充分利用风能,增加年有效运行时间,大大提高全卑发电量,并实现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小型化。新型风力发电装置适用性广,从而更具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意义。该发明已于2006年获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4.
风能是一种绿色能源,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风能已成为除水能外最具经济利用和产业化开发价值的可再生能源,其发电成本已接近常规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和政府的支持,国内的一大批企业纷纷介入风电行业,特别是兆瓦级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引进和研制快速发展,风电产业已成为国内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最后,就大型陆上风力发电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槽式光热、塔式光热和碟式光热发电站的常用类型,分析光热发电中使用的化学合成型导热油的种类、物理特性和技术参数,设计开发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中导热油循环系统的工艺流程。为解决因季节、昼夜和云雾、雨雪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而造成太阳能供应不足的情况,设计开发了白天以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为主、夜晚采用燃生物质燃料或燃天然气导热油炉供热发电为辅的联合运行发电站的混合发电模式。提出了导热油循环回路系统中注油和排油的方法,研究了槽式抛物面管状集热器内导热油的最高油膜温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建筑大学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试验平台,A组为积灰对照组,B组为定时定比例清洁的试验组,利用相关性理论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完成2015年3月10~29日期间内不同天气、不同积灰比例、不同太阳辐射量及组串发电量的试验数据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积灰清洁比例与光伏发电量呈现正相关和非线性关系;在雾霾、多云、晴天天气条件下积灰对光伏发电量影响由大到小;在太阳中辐射量区间内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应对世界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可再生能源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分布式光伏发电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希望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之一。近期国务院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下发多个支持发展该项项目的文件,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已经出现不少成功案例。在对国内外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历程调研的基础上,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就国内外近年来在波浪能发电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为助推波浪能发电向商业化发展提供动力。虽然各国波浪能发电示范研究都有了一些进展,取得了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相关数据,但从目前技术发展来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发仍处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前夕阶段,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能研发出一种高效可靠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将是一种可持续提供清洁能源的途径,为海洋强国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9.
利用热电偶的热电效应,将热电偶串并联形成发电组件,将其热端采用聚光集热的方法用太阳能集中加热,冷端由空气自然冷却,形成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发电方式;初步研究这种太阳能发电方式中热电势与热电偶材料的温度、直径、长度、补偿导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太阳能发电技术方法简单,设备成本低,有大规模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Cert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accumulation of dust and change in weather conditions affect the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received by photovoltaic (PV) panel surfaces and thu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nel efficiency.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Surabaya, Indonesia, on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on output PV power reduction from the surface of a PV module. The module was exposed to outside weather conditions and connected to a measurement system developed using a rule-based model to identif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rule-based model, a clear sky solar irradiance model that included solar position, and a PV temperature model were then used to estimate the PV output power, and tests were also conducted using an ARM Cortex-M4 microcontroller STM32F407 as a standalone digital controller equipped with voltage, curr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s to measure real time PV output power. In this system, humidity was monitored to identify dusty, cloudy, and rainy conditions. Validated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diction error of PV power output based on the model is 3.6% compared to field measurements under clean surface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dust accumulation and weather conditions on PV panel power output were then analyzed after one to four weeks of exposur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wo weeks of dust accumulation caused a PV power output reduction of 10.8% in an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52.24%.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under rainy conditions revealed a decrease in PV output power of more than 40% in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76.32%, and a decrease in output power during cloudy conditions of more than 45% in an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60.45% was observed.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e., dust, rain, and partial cloud, significantly reduce PV power out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