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亟须提升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遵循,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一方面要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坚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科专业质量、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以助力学院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本文基于对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剖析,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要求,提出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双主体211"人才培养模式,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介绍了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重庆移通学院通过树立培养“人工智能+X”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理念,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人工智能多元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构架,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驱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体系。重庆移通学院对“人工智能+X”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4.
以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软件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实践证明"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共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高职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普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与能力培养等内容,它反映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学院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计算机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强调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了特色课程和特色培养。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的使命和中心任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中心任务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以广东白云学院白云宏产业学院为例,开展面向智能信息技术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专业、课程、教材、团队、平台的“六共建”创新形式,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以“六共建”作为建设的基本任务贯彻实施,取得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新未来、新形势,探讨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提出以"人工智能+"为依托,学生科研立项为载体,学科竞赛为抓手,本科生、研究生协同培养,中外学生融合培养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并展现近年来践行这一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成效,同时对于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陈恒 《网友世界》2014,(14):280-280
伴随衡水近年来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思考衡水经济持续快速更好地发展以及地方高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在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薄弱。作为目前衡水市唯一一所地方性综合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时间教学模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环首都城市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商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为高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地空间来探索研究新的互利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依托衡水学院外语系专业教师团队和实践教学平台,对服务地方经济导向下的高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析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针对地方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滞后、课程设置与教育部直属院校大同小异和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结合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1+2+1"人才培养模式,以贺州学院为个案,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方面介绍创新改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对新余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式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得以不断深入推广.本文对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概述,以新余学院为例,提出依托市场化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工作室平台,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供项目式保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推动教学改革,完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当前德州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研究了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针对学校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研发方向知之甚少等问题,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创建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以求让学生的创新与企业的创新融为一体,进一步增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供需失衡问题,基于国家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提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湖北恩施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介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如何共建产业学院合作模式和保障机制,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IT人才培养需要的现状,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发展对IT人才的具体需求,提出了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导向,基于项目,能力进阶,产学研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进阶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一种更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贺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八个共同"要求,阐述改革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提高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校企合作是使高等教育融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的途径.昆明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通过与中关村软件园合作专业共建,实施"3+1"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为新工科不同专业的工程化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具有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人工智能专业内涵及专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依托企业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以扎实落地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着力点,探讨人工智能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对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介绍,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方发展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提出通过区校企协同的模式,共同培育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按照政府引导,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的定位,湖南湘江人工智能学院探索了区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各高校优势学科基础制订适应于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公共平台和相关企业的场地、设备、师资优势,为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结合学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工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提高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朱翠苗 《软件》2013,(7):9-10
根据长三角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要求,分析了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想,从校企共建专业、校企联盟培训、参与企业生产研发、企业工程师带项目进课堂、"产学并行"完成项目订单、教师产研项目转化、积累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七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途径,提出了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校企互动要求,多项措施已经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并彰显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