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件》2020,(1):102-105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对自身准确定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地方性特有资源,对接新经济形态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在此背景下,针对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本文提出了"维持本科水平、协同校政企、发展技术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于面向产业发展,积极协同校政企三方合作,共同营造应用型人才育人环境,改进育人用人理念。  相似文献   

2.
3.
针对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式以及大数据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状况,分析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结合当前大数据人才的岗位需求,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阐述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适合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四强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介绍具体教学实践,最后通过实践成果说明该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8.
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CDIO教育模式创新进行研究.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基于CDIO教育模式重构教学体系,并更新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具备实际动手能力,最后还需要增强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判断CDIO的教育模式是否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新工科理念的学生,对某校计算机...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根据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型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充分保障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专业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机制构建、培养方式创新等...  相似文献   

13.
郭咏梅  赵秀梅 《软件》2020,(4):268-270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能力培养主线,分析新工科教育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进行探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案例进行解剖和验证,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给工科教育开辟了新方向.这种紧贴时代发展的新模式,新理念同样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新工科为背景,在打造实用性、有深度、有难度的金课标准的指导下,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做到完全融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实验内容设置分层模式、过程化评价模式等,创新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针对民办高校和计算机类专业在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的特殊需求,提出一种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性教学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总结蚌埠工商学院的实践过程,说明该模式充分考虑了民办高校实际,是一条值得探索和推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现象,提出将创新创业、新工科、工程教育等理念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涉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力量等环节的双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提高国民信息素养方面应起到的积极作用,分析目前该考试存在的问题,以某地方高校为例,围绕计算机通识课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题型等方面的改进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网络空间安全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网络空间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给出人才培养建设思路,以现有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依据新工科理论,从强化课程思政、交叉学科融合、课内外实践互补、多主体协同育人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几个方面,介绍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结合新工科背景对培养人才的理念、方式、途径提出的新要求,提出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模式创新、主体建设、载体打造3方面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顶层架构与实施途径,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