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中重点考察含碘水折点加氯过程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特性,包括常规含碳类DBPs(C-DBPs)和新型含氮类DBPs(N-DBPs)。旨在通过探索不同碘离子浓度(I^-)、溴碘摩尔比(Br^-/I^-)、天然有机物(NOM)浓度以及pH条件下C-DBPs和N-DBPs的生成趋势,寻求一种最佳的氯投加方式,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中只存在I^-时,沿折点加氯曲线生成的C-DBPs和N-DBPs主要是三氯甲烷(TCM)和二氯乙腈(DCAN),且随着加氯量的增加,TCM和DCAN生成浓度均逐渐增加,折点以后浓度增加更明显。当加氯量一定时,随着I^-浓度的升高,TCM和DCAN生成量反而略有下降。而当水中同时含有Br^-、I^-时,折点加氯过程中会额外产生多种具有更高细胞毒性的溴代C-DBPs[二溴一氯甲烷(DBCM)、一氯二溴甲烷(CDBM)和三溴甲烷(TBM)]和溴代N-DBPs[一溴一氯乙腈(BCAN)和二溴乙腈(DBAN)]。随着Br^-/I^-增加,TBM和DBAN浓度逐渐升高并成为主要DBPs。随着NOM浓度升高,TCM和DCAN生成量增大并逐渐饱和。pH不仅会影响折点加氯过程中氯形态变化,还会影响DBPs的生成,其中pH值=6.0时TCM生成量最少,pH值=8.0时DCAN生成量最少。  相似文献   

2.
针对华北某市再生水管网余氯衰减趋势及变化规律展开研究。采用EPANET软件对该区域再生水管网余氯衰减进行了水力水质模拟,得到了该管网的余氯分布情况,并通过实际管网取样检测验证了模型模拟的精确度。对实际管网多个水质指标进行取样检测,分析了各指标对余氯衰减的影响。余氯在夏季衰减更剧烈,水温、管道浊度是余氯衰减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网p H值变化不大,其对余氯衰减的影响不大,TOC与余氯衰减的关系较复杂,余氯衰减速度和管网流速呈现正相关关系,且管壁对余氯衰减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钱勇  王子祎 《净水技术》2023,(8):180-189
随着各地高品质水工程的推进,淘汰劣质管材已成为各供水企业的普遍共识。余氯是末端供水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各供水企业对于各种管材对余氯的影响差异以及影响机理尚不明确,不利于换管选材的开展。文中通过试验分析了小口径管道中余氯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消除水体主反应耗氯的情况下对各类管材的耗氯能力进行了比较,并通过试验测得各管道的管壁反应耗氯系数。此外,结合各主流管道耗氯理论对管壁耗氯反应的机理进行分析。试验表明,304、316不锈钢的余氯衰减显著低于镀锌钢管,并且不恰当焊接的不锈钢管道耗氯程度甚至高于镀锌钢管。根据试验结果以及前人提出的余氯衰减的机理模型,总结出小口径管道余氯衰减的基本模式,分析可知铁氧化成三价铁的过程是管壁反应耗氯的主要来源,铁质的暴露程度对于管道耗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在实际管道供水末端实地检测水样余氯验证了理论。结论表明,小口径管道中管壁反应耗氯占了总体耗氯的绝大部分,并且铁质是管壁反应的主要因素。各供水企业应选择不锈钢材质或塑料等材质的管道。  相似文献   

4.
以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二氯乙腈(DCAN)和二氯乙酰胺(DCAM)前体物的去除为目标,综合考虑浑浊度、CODM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通过调整臭氧投加量、上升流速、反冲洗周期、反冲洗时间4个因素,研究臭氧-上向流生物活性炭(O3-UBAC)工艺对典型N-DB...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市备用微污染水源水,研究了在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下的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并探究了消毒方式、加氨转化时间、氯胺比和p H对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顺序氯化组合工艺能够大大降低消毒过程中目标含碳消毒副产物(C-DBPs)和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生成量,优化的加氨转化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适宜的氯氮质量比在1/5~1/3;组合工艺中产生的C-DBPs和N-DBPs受p H的影响较复杂,由短时游离氯和转氨后氯胺消毒两部分组成,前者DBPs生成量随p H的升高而增加,后者随p H的升高而降低,整体工艺随p H的升高由前10 min自由氯对DBPs生成量的贡献越大。  相似文献   

6.
许健宁 《广东化工》2010,37(8):273-274,276
加氯消毒是制水厂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水处理单元,文章对某水厂现有加氯工艺进行研究探讨,并对该加氯工艺进行优化控制,以确保水质卫生学指标安全,降低氯消毒副产物(如THMs)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7.
二次供水成为城市居民供水主要途径之一。试验拟采用消毒剂次氯酸钠进行二次供水水质消毒试验研究。研究了消毒剂浓度、水质变化及水泵启动水位等因素对余氯衰减及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产生量与氯化消毒的各条件有关。当水中CODMn小于3.0 mg/L,氨氮质量浓度小于0.5 mg/L且6.5相似文献   

8.
为达到消毒目的,同时控制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需要对有关水质的变量,如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温度、pH和总有机碳(TOC)等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了在氯胺为残余消毒剂且接触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温度等水质变量对三卤甲烷(THMs)和卤代乙酸(HAAs)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OC和液氯接触时间对DBPs的影响最大,加氯量、pH和温度也影响DBPs的生成。有些变量的反应呈线性,有些则是非线性的。大多数情况下;THM浓度高于HAA浓度,相反情况也存在。应调查DBPs在不同条件下的生成量,从而确定用氯消毒的最佳方式,降低DBPs浓度。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城市管网部分二次供水设备出水余氯不足问题,文章以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作为补氯设备,研究次氯酸钠发生器在二次供水补氯中的应用,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项目采用有效氯产量为300 g/h的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作为补氯设备,选用地下半密闭结构的二次供水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次氯酸钠发生器在二次供水补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自控和效果问题。首先,本设备采用蜂窝陶瓷载体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催化去除氢气,解决了运行过程中副产物氢气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结果表明,在预热温度为50℃的条件下,氢气去除率为100%,稳定运行后,氢气消解装置最终温度≤80℃。其次,在夏季高温天,二次供水站进水水温为36℃、余氯为0的条件下,设备开启高温运行模式,二次供水出水余氯为0.25~0.33 mg/L,末梢水余氯为0.09~0.16 mg/L,均满足消毒要求,同时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副产物氯酸盐质量浓度为115~125 mg/L,投加到水体后并不会引起氯酸盐大幅波动。最后经过统计,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每千克有效氯盐耗为4.5 kg,电耗为5 kw·h。  相似文献   

10.
朱敏  程阿敏  韩红梅  朱亚峰 《广东化工》2022,49(10):122-123+108
含氯消毒剂是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应用最为广泛的消毒方式之一,但医疗废水中余氯浓度的合格范围缺难以把控。本文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不同城市的医疗机构废水中余氯控制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问题。探究医疗废水消毒工艺、外界环境及水体本身等对余氯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可行的控制策略,为进一步合理控制余氯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叙述水的基本性质后,较详细介绍了水的活性化和活性水的特征及制备方法,指出活性水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高质量的水。  相似文献   

12.
微污染水处理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涛 《贵州化工》2005,30(5):25-29
主要介绍对微污染水处理的几种新方法,如:纳米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技术、二氧化氯氧化消毒处理技术、臭氧氧化消毒处理技术以及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并将这几种深度水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客观地提出其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水质污染与水的致突变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介绍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腐殖质以及其他污染源是水中耗氧物质的来源和致突变物的前体,降低水中耗氧物质才能有效地去除加氯前后的致突变物甚至致癌物。  相似文献   

14.
储华新 《化肥设计》2007,45(1):52-53,57
分析了循环冷却水水质变化的原因,介绍了对循环水进行水处理所采用的水稳定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浊度、腐蚀、结垢、微生物等方面论述了水质的控制原理、治理流程、配方设计和操作要领,对治理后循环水运行效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陈燕  宋玉晶 《净水技术》2021,40(z1):298-302
为考察二次供水设施中水箱对水质的影响,对某水司接管的水箱进行水质摸底调查.选择两个小区,通过关停同一小区两个水箱的其中一个水箱,考察金属、有机物、消毒剂、感官性状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铁、铝、锌含量在前4d略有上升,到第11d后保持较稳定的状态;有机物和感官性状指标无较大波动;余氯在前2d基本无衰减,到第11d,两个水箱余氯分别衰减了67%和50%;两个小区的水箱分别在第3d和第11d开始有细菌检出,但仍未超标.两只水箱在停用11d后,水质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水箱中水的电化学法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研制的电极电解水产生强氧化剂,进行杀灭微生物、除铁改善水箱中水质的实验。结果表明,水流单程通过处理,杀菌率>99%,电耗≤0.1kWh/m^3;除铁率>99%,电耗≤0.08kWh/m^3。通过检测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确认杀藻效果。循环处理水中的水,水中总铁含量从14mg/L降至≤0.3mg/L,细菌总数从10^4个/mL降至≤个/mL。用处理后的水冲洗小便池,消除了尿垢。  相似文献   

17.
循环冷却水排水用作脱盐水的补充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德州地区水资源紧缺,为了节约用水,采用反渗透技术处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水,使之用作脱盐水的补充水,文中介绍了预处理工艺,反渗透工艺参数和运行中的注意事项等。此方法为循环冷却水排水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污水排放。  相似文献   

18.
杜敏娜  高延雄  杨茜  熊家晴 《广州化工》2010,38(7):69-71,74
在水源切换过程中,由于水源水质不同造成的管网水质化学不稳定,引起水质恶化,发生"红水"现象。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际管网,观察切换水源过程对给水管网水质指标的影响,监测到浊度明显升高从0.32NTU上升到6.38NTU,pH从7.97上升到8.30,电导率从825s·m^-1降到779s·m^-1,总溶解性固体从403mg·L^-1下降到380mg·L^-1,余氯迅速下降从2mg·L^-1下降到0.02mg·L^-1。感官上色度增加,水浑浊有沉淀生成,管网水中铁的含量增加,最大到1.15mg·L^-1严重超标。经分析提高pH、增加碱度、投加缓蚀剂及严格保证出厂水指标等可控制管网水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水生态环境已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而水质的恶化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水生态难以修复的主要原因。本文论述了水资源与水质管理在水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水资源与水质管理,可以改善水域的水文状况与生态需水量,并提高水质,为水生态的修复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从而配合其它的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实现水生态的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嵇翠川 《辽宁化工》2010,39(4):412-413,415
介绍了保护水使用的必要性,阐述了保护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并指出其在循环水系统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