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该雨水泵站工程基坑支护工程进行现场实验与监测,分析其止水和支护效果。文章详细介绍了该项目位置及周边情况、监测点位的布置情况,具体监测方法及部分实验仪器的使用,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对比,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给出了优化建议,可为后续其他基坑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陈江街道办二号污水处理厂项目基坑开挖深度超过9.0m,采用排桩+预应力锚索支护.为了分析支护完成后的基坑变形数据,为基坑监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在支护桩和基坑周边布置了多个监测点.基坑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场地地下水位位于坑底标高以上,对基坑的变形和沉降造成了不利影响,也是较多监测点出现超出允许值变形的一个原因.基坑施工...  相似文献   

3.
昆明某深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度深、形状复杂,并且紧邻地铁和小学,周围环境复杂。为了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必须对基坑的支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综合考虑基坑周围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制定基坑监测方案,论述深基坑变形监测的目的、监测内容以及监测点布置。根据工程监测数据结果,对坡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立柱内力、支撑内力、地下水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支撑的轴力、基坑坡顶、冠梁顶部位移整体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立柱底部受基坑土体挤压,引起基坑土体回弹,后期逐渐稳定。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基坑的变形情况,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利泵站基坑普遍面临基坑深度大、软土地基支护难度大等问题,需要采用基坑支护,维护基坑的稳定性。以仁义站泵站工程为例,采用高压旋喷桩与高压摆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深基坑支护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监测,以验证其稳定性。结果显示,各地表沉降监测点的沉降值均小于报警值25mm,且最低监测沉降值仅为0.83mm。研究表明,高压旋喷桩体的复合深基坑支护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为泵站的深基坑支护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周茜  格菁 《山东水利》2012,(4):11-11,13
基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的特点,简要讨论了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数据处理的监测频率、预警值、精度分析和反馈等问题,以期为基坑工程监测的有序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浩军 《治淮》2024,(1):35-37
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是通过现场巡视和仪器监测等手段,对工程重点部位在施工中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判。对于监测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是指导安全施工的重要依据,通过结合监测数据及现场施工的实际工况,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选取临淮岗复线船闸施工一期基坑监测方案为实例,对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控制要点进行总结,介绍了一期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范围、原则、保护及补救措施、监测点布置方案等内容,可为同类工程项目的监测方案设计、施工等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格菁  周茜 《山东水利》2012,(3):14-15
基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的特点,简要讨论了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设计的基准点和监测点的设置问题,介绍了各种监测方法,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对称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南京市青奥轴线地下交通工程主隧道基坑特点,制定了深基坑开挖施工监测方案,并使用 测斜仪、频率接收仪对基坑的深层水平变形、墙体关键位置处的水平位移以及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进行 监测。结果表明:非对称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和支撑的架设位置的不同,墙体位移的模 式也不尽相同;最大水平位移发生位置逐渐下降至6/7倍基坑开挖深度;同时各级轴力也相应增加,并 呈现交替形式。监测过程中,各项数据均小于报警值,支护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9.
结合大量现场实测数据,通过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墙体测斜、周边地表沉降以及围护墙顶变形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在开挖过程中围护墙体的整体变形形状呈中间大、两头小,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围护墙体变形不断增大,且变形呈现持续、缓慢的变化态势;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累计垂直变化基本呈现下沉,虽然有部分地表沉降监测点有累计下沉量超出报警值范围而报警的情况发生,但从地表沉降监测点的沉降变化曲线看,沉降呈现持续、缓慢的变化态势,未见突变情况发生,沉降变化曲线较平稳;围护墙顶垂直方向沉降呈现持续、缓慢的变化态势,沉降变化曲线较平稳,水平方向围护墙顶监测点的累计平面位移基本呈现向基坑内侧位移,且各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范围在0~+9 mm之间。结论对在密集建筑群中软土地基上基坑设计和开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利工程基坑因其临水、防汛度汛、围堰或开挖边坡组成的围护结构等特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为保证施工安全对其实施监测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基坑监测规程规范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水利工程基坑的基本特征和监测需求。通过沙阎路闸桥工程基坑监测实践,分析了水利工程基坑监测的项目、频次、预警值、信息反馈及监测要点。通过分析和实践为后续工程监测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监控深厚砂层竖井结构施工和运行安全,应布设地下水位、变形和应力应变等监测项目,以全面及时反映竖井工作状态。通过结构计算分析,根据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布设原则,结合施工方法等工程实际,对该竖井的监测布设进行探讨和思考,总结经验以供本工程及类似工程监测布设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穿黄河工程各建筑物的安全监测项目及监测布置情况,以黄河隧洞和黄河险工大堤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监测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的安全;并介绍了监测站及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杨定华  黄斌  周超 《人民长江》2015,46(6):52-55
丹江口大坝加高是在初期工程基础上进行的改扩建工程,初期工程坝体内虽埋设有安全监测设施,但老坝体已运行40多年,加之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些仪器设施己无法使用。根据大坝加高工程实际,设计提出安全监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尽量利用大坝加高前仍然完好的监测设施,但要在此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大坝加高前已有的监测项目,大坝加高后原则上均予以保留;外部观测与内部观测和渗流监测等仪器尽量结合布置,以便使几个方面的观测成果能相互验证和补充;各类监测仪器布置应突出重点,兼顾整体,力求少而精;运用当今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安全监测的自动化和可视化。详细介绍了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监测断面选择和仪器设施的具体布置状况。  相似文献   

14.
段宏江  赵有东  田方 《西北水电》2007,(3):67-70,74
炳灵水电站的泄洪溢流明渠修建在厂房顶部,为中国首创的厂房过流式布置方式。电站选用5台48MW大型灯泡贯流机组,最大运行水头25.7m,转轮直径6.2m。枢纽设计要求厂顶溢流明渠泄洪时,机组能够稳定运行。机组运行工况复杂,枢纽和机组的振动以及可能的电气故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对机组状态监测配置方案进行必要的探讨,提出本电站机组状态监测的配置要求,并重点指出贯流机组状态监测的存在问题,希望能够对大型贯流机组状态监测方案的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大化水电站圆筒式厂房结构及扩建工程的特点,从内部观测、外部观测、渗流观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监测仪器布置及系统设计要点。该系统已实施,目前正实时监测工程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景丰联围堤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和测点的布置及其监测的主要内容,论述了自动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通讯方式的选择过程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卢恒平 《红水河》2013,(6):67-72
文章结合拔贡水电站改扩建工程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本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过程,并就安全监测系统的布置和监测效果等问题进行讨论,为大坝安全监测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甘肃神树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88.8 m,坝顶长217.39 m。坝址位于深覆盖层河床上。大坝为2级建筑物,按照规范要求必须对其渗流量进行监测,但由于大坝基础坐落在深厚覆盖层基础上,河床宽度相对较宽,如按常规设置量水堰,需在量水堰上游设置截渗墙进行坝体渗流量监测,其工程量及投资较高。为了节省工程投资,同时还能够合理地对坝体渗流量进行安全监测,确保工程运行安全,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提出了用水力坡降法替代量水堰法对坝体进行渗流量监测,以达到工程渗流监测的目的。此举为深厚覆盖层修建的土石坝的渗流监测开辟了新的方法,可以优化工程投资,提高工程效益。目前,相关设计方案已经实施,待水库蓄水时即可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9.
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是安全监测中的基本问题,为提高安全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的针对性,文章在分析基于规范的安全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特点的基础上,引入风险分析理论,对基于规范的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进行了优化,并以工程实例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象山供水(白溪水库等引水)工程为跨行政区域的引水工程,输水线路以隧洞为主.为了解决该工程隧洞的安全监测系统区域分布广、常规通信介质建设成本高等问题,项目采用成熟的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网络为通信媒体的引水工程安全监测系统.文中系统地介绍了象山供水(白溪水库等引水)工程监测系统的项目设置、GPRS网络原理、系统结构及功能,对于为水利工程中类似的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长距离引水监测等提供一个透明的数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平台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