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敏  潘兴禄  邹艳珍  谢冰 《软件学报》2023,34(10):4705-4723
代码审查是现代软件分布式并行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在代码评审时, 帮助代码评审者快速查看某一段源代码的演化过程, 可以让评审者快速理解此段代码变更的原因和必要性, 从而有效提升代码评审的效率与质量. 现有工作虽然提供了一些类似的代码提交历史回溯方法及对应工具, 但缺乏从历史数据中进一步提取辅助代码评审相关辅助信息的能力. 为此, 提出一个面向代码评审的细粒度代码变更溯源方法C2Tracker. 给定一段方法(函数)级别的细粒度代码变更, C2Tracker能够自动追溯到历史开发过程中修改该段代码相关的代码提交,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中与该段代码频繁共现修改的代码元素以及相关的变更片段, 辅助代码评审者对当前代码变更的理解与决策. 在10个著名开源项目的数据集下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 C2Tracker在追溯历史提交的准确率上达到97%, 在挖掘频繁共现代码元素任务上的准确率达到95%, 在追溯相关代码变更片段任务上的准确率达到97%; 相比现有评审方式, C2Tracker在具体案例的代码评审效率和质量上均有较大提升, 在绝大多数的代码评审案例中被评审者认为能提供“明显帮助”或“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代码摘要是源代码的自然语言解释,高质量的代码摘要有助于提高开发人员程序理解效率.近年来,代码自动摘要的研究集中在为方法粒度的代码片段生成摘要.然而,对于面向对象的语言,例如Java,类才是项目的基本组成单元.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表示和上下文增强的类摘要生成方法HRCE(hierarch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ontext enhancement),并构建了一个包含358 992个?Java类,上下文,摘要?数据对的类摘要数据集.HRCE使用代码精简策略去除类的非关键代码,从而缩短代码长度.然后,对类的层次结构,包括类签名、属性和方法分别进行建模,获得类的语义信息和层次结构信息.此外,从项目中抽取父类的签名及摘要来刻画类在项目中依赖的上下文.实验表明,基于分层表示和上下文增强的生成模型能够表征代码的语义和层次结构,并可以从目标类的内部和外部获取信息. HRCE在BLEU,METEOR,ROUGE-L等评估指标上超过了所有基准模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Android平台的广泛应用,Android平台的软件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Android平台普及时间较短,Android软件保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开发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导致软件开发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文章针对Android平台逆向工程技术越来越泛滥的问题,在深入研究Android系统软件保护的基础之上,结合Android平台的软件破解技术,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代码自修改(self-modifying code,SMC)的Android软件保护机制。文章参考Windows平台代码自修改技术,通过对Android平台应用运行机制的整合,实现了Android平台的代码自修改。该机制在Android的代码自修改基础之上,采用自校验技术以及双层SMC,实现了对程序完整性的自校验以及在程序运行时对内存关键代码的修改,并通过相关代码的测试,验证该机制能够有效提高Android应用的抗逆向分析和防篡改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软件开发环境中,海量的低质量、无意义的代码知识为开发人员进行代码复用造成了阻碍,大大降低了软件开发效率。为了快速准确地为开发人员推荐高质量的代码知识,提出了基于SBERT(sentence-BERT)模型的代码片段推荐方法CSRSB(code snippets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sentence-BERT)。该方法首先获取海量的高质量数据来构建代码语料库,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SBERT为代码片段对应的自然语言描述和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查询生成具有丰富语义的句向量,通过比较点积相似度来实现代码片段的推荐。使用命中率、平均倒数排名和平均准确率这三个常用推荐评估指标与现有相关研究中的方法进行对比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CSRSB在有效提高代码片段推荐准确度的同时也能够做到快速推荐。  相似文献   

5.
代码搜索引擎(code search engines,CSE)产生和互联网上日益增加的开源代码工程,使得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大量的重用已有的源代码。然而大部分开发人员使用CSEs只是简单完成相关代码搜索。该文给出了一种通用的范型挖掘过程模型,能够充分利用CSEs,通过挖掘源代码范型保证重用代码的质量,并详细的说明了该范型挖掘过程模型在三个方面辅助软件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6.
曹英魁  孙泽宇  邹艳珍  谢冰 《软件学报》2021,32(4):1006-1022
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在进行缺陷修复、版本更新时,常常需要修改多处相似的代码.如何进行自动代码修改已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给定一组代码修改示例,通过抽取其中的代码修改模式,辅助相似代码进行自动转换.在现有工作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捕获代码间的长程信息依赖关系时,效果不佳.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结构信息增强的代码修改自动转换方法ExpTrans.ExpTrans在解析代码时采用图的形式来表示修改示例,显式地指出了代码中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结合图卷积网络和Transformer架构,增强了模型对代码的结构信息和依赖信息的捕获能力,从而提升了代码修改自动转换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同类型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ExpTrans在准确率上提升了11.8%~30.8%;对比基于人工规则的方法,ExpTrans在修改实例的数量和准确率上均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黄袁  贾楠  周强  陈湘萍  熊英飞  罗笑南 《软件学报》2018,29(8):2226-2242
代码注释是辅助编程人员理解源代码的有效手段之一.高质量的注释决策不仅能覆盖软件系统中的核心代码片段,还能避免产生多余的代码注释.然而,在实际开发中,编程人员往往缺乏统一的注释规范,大部分的注释决策都取决于个人经验以及领域知识.对于新手程序员来说,注释决策显然成为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减少编程人员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注释决策上,文章从大量的代码注释实例中学习出一种通用的注释决策规范,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CommentAdviser方法用以辅助编程人员在代码开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注释决策.由于注释决策与代码本身的上下文信息密切相关,因此,从当前代码行的上下文代码中提取代码结构特征以及代码语义特征作为支持注释决策的主要依据.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判定当前代码行是否为可能的注释点.在GitHub中的10个大型开源软件的数据集上评估了我们提出的方法,实验结果以及用户调研表明代码注释决策支持方法CommentAdvise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张磊 《程序员》2009,(3):118-119
随着国内软件生命周期管理的愈渐成熟,很多开发团队已经认识到代码质量的重要性。从经济的角度看,开发人员提交的代码的质量严重影响着整个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成本。从系统的角度看,代码的质量即是整个软件应用系统的质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军工或航天类行业来说,代码的质量高于一切。代码质量  相似文献   

9.
蒋竞  吴秋迪  张莉 《软件学报》2021,32(12):3698-3709
在开源社区中,不同开发人员提交的代码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代码评审检查提交代码质量.决策者是代码评审的关键人物,审核提交代码,发现软件缺陷.代码评审情况会对开源软件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建立评审过程度量体系,了解代码评审情况,促进提高开源软件项目质量.现有的软件过程度量方法主要考虑提交代码和评审评论活动,缺乏考虑决策活动,难以充分度量人员的评审行为.引入决策者因素,提出了一个开源社区评审过程度量体系,包括评审活动指标和人员分布指标.评审活动指标包含评审次数、评审信息长度、评审代码改动行数以及评审时间.人员分布指标主要考虑改动者、评论者和决策者的比例和数量.然后,收集了3个热门开源项目数据,分析评审过程度量指标与软件缺陷数量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决策者数量,少改动、少评论、少决策者的比例等决策者相关指标和软件缺陷数量中等正相关.同时,与不考虑决策者的度量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含有决策者的度量体系与软件缺陷的相关性更高.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评审过程度量体系的有效性,说明增加决策者相关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理解软件代码的功能是软件复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主题建模技术的代码理解方法能够挖掘软件代码中潜在的主题,这些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软件代码所实现的功能。但是使用主题建模技术所挖掘出的代码主题有着语义模糊、难以理解的弊端。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技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主题建模技术, 其在软件代码主题挖掘领域已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为此,需要为主题生成解释性文本描述。基于LDA的软件代码主题摘要自动生成方法除了利用主题建模技术对源代码生成主题之外,还利用文档、问答信息等包含软件系统功能描述的各类软件资源挖掘出代码主题的描述文本并提取摘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开发人员理解软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There has been an ongoing trend toward collabora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 using open and shared source code published in large software repositories on the Internet. While traditional source code analysis techniques perform well in single project contexts, new types of source code analysis techniques are ermerging, which focus on global source code analysis challenges.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how the Semantic Web, can become an enabling technology to provide a standardized, formal, and semantic rich representations for modeling and analyzing large global source code corpora. Furthermore, inference services and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can be used to support a variety of core source code analysis techniques, such as semantic code search, call graph construction, and clone detection.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SeCold, the first publicly available online linked data source code dataset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long with its dataset, SeCold also provides some Semantic Web enabled core services to support the analysis of Internet-scale source code repositories. We illustrated through several examples how this linked data combined with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can be harvested for different source code analysis tasks to support software trustworthiness. For the case studies, we combine both our linked-data set and Semantic Web enabled source code analysis services with knowledge extracted from StackOverflow, a crowdsourcing website. These case studies, we demonstrate that our approach is not only capable of crawling, processing, and scaling to traditional types of structured data (e.g., source code), but also supports emerging non-structured data sources, such as crowdsourced information (e.g., StackOverflow.com) to support a global source code analysis context.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协作开发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趋势,代码审查成为了现代化软件开发的重要工作流程.但由于人工代码评审往往耗费审查者较大精力,且存在审查者不匹配或审查者水平有限等问题,人工代码评审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且审查后的代码修复也十分费时费力.因此亟需研究人员为代码审查流程进行改进,提供自动化思路.本文对代码审查自动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重点介绍4种主要方向:审查者推荐、代码变更质量评估、审查意见生成和代码自动修复.并整理了相关方向的148篇研究,对每个方向的研究进行技术分类与分析.随后,本文整理了各方向研究任务的评估方法,并整理出常用的数据集与开源工具.最后,对代码审查自动化领域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卜依凡  刘辉  李光杰 《软件学报》2019,30(5):1359-1374
上帝类是指某个承担了本应由多个类分别承担的多个职责的类.上帝类违背了分而治之的基本思想以及单一职责的设计原则,严重影响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理解性.但上帝类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代码坏味.因此,针对上帝类的检测与重构一直是代码重构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上帝类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利用了常见的软件度量,而且充分利用了代码中的文本信息,意图通过挖掘文本语义揭示每个类所承担的主要角色.此外,为了解决有监督深度学习所需的海量标签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源代码构造标签数据的方法.最后,基于开源数据集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法优于现有的上帝类检测方法,尤其是在查全率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提高了35.58%).  相似文献   

14.
陈秋远  李善平  鄢萌  夏鑫 《软件学报》2019,30(4):962-980
代码克隆(code clone),是指存在于代码库中两个及以上相同或者相似的源代码片段.代码克隆相关问题是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代码克隆是软件开发中的常见现象,它能够提高效率,产生一定的正面效益.但是研究表明,代码克隆也会对软件系统的开发、维护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降低软件稳定性,造成代码库冗余和软件缺陷传播等.代码克隆检测技术旨在寻找检测代码克隆的自动化方法,从而用较低成本减少代码克隆的负面效应.研究者们在代码克隆检测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的检测技术成果,根据这些技术利用源代码信息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基于文本、词汇、语法、语义4个层次.现有的检测技术针对文本相似的克隆取得了有效的检测结果,但同时也面临着更高抽象层次克隆的挑战,亟待更先进的理论、技术来解决.着重从源代码表征方式角度入手,对近年来代码克隆检测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源代码表征方式阐述并归类了现有的克隆检测方法;(2)总结了模型评估中使用的实验验证方法与性能评估指标;(3)从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难点这3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代码克隆研究的关键问题,围绕数据标注、表征方法、模型构建和工程实践4个方面,阐述了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和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软件代码缺陷分类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现有软件缺陷分类方法,基于对航空型号软件实施代码审查的实际经验,提出较完善的代码缺陷分类,将其应用于某航空型号软件代码审查,发现的缺陷占全部测试所得的75%。给出可以覆盖该缺陷类型的新类型。检验结果表明,该代码缺陷分类可以有效指导代码审查。  相似文献   

16.
智能化软件开发正在经历从简单的代码检索到语义赋能的代码自动生成的转变,传统的语义表达方式无法有效地支撑人、机器和代码之间的语义交互,探索机器可理解的语义表达机制迫在眉睫.首先指出了代码知识图谱是实现智能化软件开发的基础,进而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软件开发的新特点以及基于代码知识图谱进行智能化软件开发的新挑战;随后回顾了智能化软件开发和代码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智能化软件开发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现有知识图谱的研究主要面向开放领域知识图谱,无法直接应用于代码领域知识图谱.因此,从代码知识图谱的建模与表示、构建与精化、存储与演化管理、查询语义理解以及智能化应用这5个方面详细探讨了研究新趋势,以更好地满足基于代码知识图谱进行智能化软件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谭鑫  林泽燕  张宇霞  周明辉 《软件学报》2018,29(8):2283-2293
软件开发过程中,同一代码文件经常由多名开发者共同开发和维护,各个开发者向文件贡献了不同的代码量,使之形成特有的贡献组成.代码文件的贡献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开发者的任务分配,进而影响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对于不同类型的代码文件,如何刻画并确定其合理的贡献组成模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协同开发支撑工具的成熟,使得开发人员的活动可以被有效的记录,因此,其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软件开发打下了基础.首先,基于代码所有权,从贡献组成的集中度、复杂度和稳定性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刻画贡献组成的三个量度.其次,以OpenStack的核心项目Nova为研究案例,在其版本控制数据上建立贡献组成的量度,总结了12种通用文件类型,归纳出3种贡献组成模式.最后,本文结合邮件以及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验证了量度的有效性以及贡献组成模式的合理性,并从贡献组成的角度,对软件开发过程给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博  张能  李善平  夏鑫 《软件学报》2020,31(5):1435-1453
代码补全(code completion)是自动化软件开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大多数现代集成开发环境和源代码编辑器的重要组件.代码补全提供即时类名、方法名和关键字等预测,辅助开发人员编写程序,直观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近年来,开源软件社区中源代码和数据规模不断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取得卓越进展,这对自动化软件开发技术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智能代码补全(intelligent code completion)根据源代码建立语言模型,从语料库学习已有代码特征,根据待补全位置的上下文代码特征在语料库中检索最相似的匹配项进行推荐和预测.相对于传统代码补全,智能代码补全凭借其高准确率、多补全形式、可学习迭代的特性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热门方向之一.研究者们在智能代码补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据这些方法如何表征和利用源代码信息的不同方式,可以将它们分为基于编程语言表征和基于统计语言表征两个研究方向,其中,基于编程语言表征又分为标识符序列、抽象语法树、控制/数据流图3个类别,基于统计语言表征又分为N-gram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两个类别.从代码表征的角度入手,对近年来代码补全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代码表征方式阐述并归类了现有的智能代码补全方法;(2)总结了代码补全的一般过程和模型评估中的模型验证方法与性能评估指标;(3)归纳了智能代码补全的主要挑战;(4)展望了智能代码补全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