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胜利油田渤南油田义18井区中孔特低渗泥页岩油藏的生产特点和水力裂缝的渗流特征,运用油水井储层改造优化设计系统软件,以采油量、注水量为目标对压裂和酸化两种储层改造方式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优选出压裂是义18井区最适合的储层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2.
彩南油田九井区人工裂缝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南油田九井区储层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为了形成产能进行了整体压裂。整体压裂造成地下人工裂缝发育,储层含水急剧上升,油水关系复杂,产量递减快等现象。为了弄清人工裂缝系统的分布状况及发育程度,在对全区人工裂缝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压裂资料进行了人工裂缝系统评价,提高了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的认识,对油田注采调整措施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安棚低渗裂缝性储层高温压裂液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安棚低孔、低渗裂缝性储层对压裂液的基本要求,确定了评价压裂液性能的实验温度,优化了稠化剂、胶联剂、破胶剂、助排剂等添加剂,形成了适宜于安棚油田的压裂液体系,该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和延迟交联特性,携砂能力强、破胶彻底、伤害低,能够满足90~140℃温度地层压裂施工的需要.提出了变浓度压裂液优化设计技术,现场实施49井次,成功率91.3%,有效解决了高温裂缝性储层压裂易砂堵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安棚油田储层埋藏深,属于典型的高温高压特低孔特低渗裂缝砂岩油气藏.其地质特征决定了压裂施工难度大,压裂砂堵频繁,施工成功率低.经分析,储层因素、工况因素等复杂因素导致形成压裂砂堵,采用"砂团"注入和油溶性降滤失剂综合降滤失等技术可解决压裂砂堵问题.  相似文献   

5.
偶极横波资料在低孔低渗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力压裂至今一直是低孔渗储层改造的最有效措施。为了提高低孔渗油田压裂开发的整体效益和效果,为油层改造有针对性地提供施工层位和准确的储层参数,本文以胜利油气区渤南-孤北地区中生界、上古生界的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目标,探索、研究偶极横波测井资料在低孔低渗储层评价及改造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充分利用偶极横波测井资料提供的纵、横波数据,结合其他常规测井资料及压裂、试油资料,建立适合本区低孔低渗油藏特性的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模型和压裂预测模型,对所改造层位进行压裂高度及施工压力参数预测,为优选压裂层位和方案设计提供依据。现场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预测结果与现场压裂、试油验证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暂堵压裂工艺在安塞油田坪北区的应用情况,针对塞油田坪北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油井压裂后产量下降较快的特点,以降低成本、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为指导思想,进行了老井暂堵压裂改造现场试验。主要措施是运用暂堵剂封堵油井第一次压裂产生的人工裂缝,迫使人工裂缝转向,以便改善老井二次压裂改造的效果,提高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八面河油田对低渗透储层的不断动用,压裂技术已成为低渗透区块增产的重要方式。八面河油田经过十多年对疏松砂岩油藏压裂工艺技术研究,根据不同地层特点,采取浅层砂岩低伤害压裂技术、深层致密砂岩低伤害压裂技术、复合充填压裂防砂技术等不同压裂工艺,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配套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8.
SN油田重复压裂技术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复压裂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非常有效的技术措施.基于SN油田裂缝诱导应力场和生产诱导应力场模拟计算,结合最小主应力原理确定重复压裂裂缝延伸方位与原裂缝方位偏转一定角度.根据正交设计分析,应用压裂生产动态模拟器分析地层压力、当前含水状况、储层渗透率、储层孔隙度、压裂规模和导流能力对重复压裂效果的影响;以NPV作为评价重复压裂效果的准则,进而确定SN油田重复压裂最佳时机:有效厚度大于5 m、压力系数大于0.5,有效渗透率大于1.0×10-3 μm2、含水饱和度不大于60%.考虑到井网配合条件,重复压裂裂缝长度应控制在90~120 m、砂比>30%.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渤南低渗透油田污水回注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南油田油藏物性差,低渗透、低饱和,注水井吸水能力较差的特点,研究了影响渤南油田注水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渤南油田污水回注的可行性。提出了渤南油田污水处理工艺,同时还对渤南油田污水回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渤海A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潜山带中部,为古潜山裂缝油田,裂缝的发育特征及预测对油田开发意义重大。综合利用岩心、镜下薄片、倾角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了A油田潜山裂缝发育特征。分析表明其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裂缝明显存在多期作用,裂缝基本上沿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展布,这与渤海湾盆地应力场变化相吻合;裂缝多为高角度裂缝,裂缝角度多在45°以上(寒武系凤山组裂缝甚至超过了80°);应用地震资料,以地震属性和反演方法相结合,对A油田下古生界裂缝发育带进行半定量化预测。A油田下古生界上油层组裂缝较为发育,平面上主要发育在油田中南部,下油层组裂缝发育较弱,这为油田后期综合调整指明了方向,也为同类油田的裂缝预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