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硝酸盐还原酶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对肉制品色泽和风味形成尤为重要。分析从如皋火腿中分离得到的4株葡萄球菌的产硝酸盐还原酶特性,研究菌株产硝酸盐还原酶的影响因素。以高产硝酸盐还原酶肉糖葡萄球菌RG-10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对其产硝酸盐还原酶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优化条件进行验证,各因素对肉糖葡萄球菌RG-10产硝酸盐还原酶的影响程度顺序为Na Cl浓度温度时间KNO3浓度。确定肉糖葡萄球菌发酵产硝酸盐还原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时间18 h、Na Cl浓度2.5%、KNO3浓度0.2%、温度42℃,此条件下的硝酸盐还原酶酶活为482 U/mg蛋白。 相似文献
3.
4.
以谷氨酰胺转氨酶生产菌株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mtg为研究对象,对工程菌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对培养基碳、氮源种类及浓度、培养温度、初始p H、装液量、接种量、诱导时机、诱导浓度、诱导温度及诱导时间进行了优化;随后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中筛选出3个关键影响因子:初始p H、培养温度及诱导温度;最后通过Box-Benhnken设计建立上述3个因子对谷氨酰胺转氨酶比酶活的响应面模型。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5 g/L,酵母粉28 g/L,蛋白胨14 g/L,培养温度34℃,初始p H7.0,装液量50 m L(250 m L三角瓶),接种量5%,诱导时机4 h,IPTG浓度0.6 mmol/L,诱导温度25℃,诱导时间14 h。在该条件下,优化后的谷氨酰胺转氨酶比酶活达1.507 U/mg,为未优化前的1.56倍。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虾蟹等海产品废弃物利用率及其附加值,从广西合浦县大神木海鸭场附近滩涂沉积物(虾蟹及贝壳废弃物)中分离、纯化、筛选出一株产几丁质酶菌株GXUN-20,经过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判断该菌株为厚壁溶杆菌(Lysobacter firmicutimachus)。以几丁质酶活力为指标,对GXUN-20菌株进行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在单因素优化结果较显著的4因素(氮源浓度、发酵液初始pH、几丁质粉末浓度、接种量)基础上进行4水平正交试验及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氮源浓度对产酶影响显著(P=0.013<0.05),在氮源为1 g/L黄豆饼粉,几丁质粉末为20 g/L,接种量为3%,发酵液初始pH8.4,30 ℃、200 r/min发酵6 d的条件下,发酵液中几丁质酶活力最大,达到0.965 U/mL,是优化前酶活力的6.89倍。本研究结果为GXUN-20菌株产几丁质酶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对一株产胞外胶原蛋白酶的菌株AL-13进行鉴定。获得安全、高效、高产量的生产胶原蛋白酶工艺。以胶原蛋白酶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温度、pH、接种量等产酶培养条件后,利用单因素结合响应曲面法优化产酶培养基。结果表明,AL-13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48 h、培养温度25 ℃、初始pH8.0、接种量6%(v/v),最适产酶培养基为:葡萄糖8.14 g/L、牛肉膏11.63 g/L、氯化钙0.17 g/L、磷酸氢二钾2.08 g/L、氯化钠9.48 g/L,在该产酶条件下胶原蛋白酶活力预测值为154.89 U/mL,验证结果显示酶活为(153.06±3.73) U/mL,此结果与预测值接近,相对误差为0.04%。本实验成功优化了一株产胶原蛋白酶细菌的产酶条件,产酶条件优化后的酶活(153.06 U/mL)较优化前(16.14 U/mL)提高了9.5倍。 相似文献
7.
从新疆石河子盐碱地菊芋生长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10株具有内切菊粉酶活力的菌株,复筛得到1株高产内切菊粉酶活力菌株,将其命名为G-60。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法对8个因素进行了显著因素的筛选,结果表明,菊粉浓度、蛋白胨浓度和装液量对内切菊粉酶酶活影响显著;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及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设计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佳发酵产酶条件为:菊粉浓度66.5g/L、蛋白胨浓度29.1g/L、装液量49.38mL,内切菊粉酶活力达24.62U/m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55倍。 相似文献
8.
以猪肉为原料根据中心复合旋转试验设计的原理,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0,1.5,5,8.5,10 g.kg-1的转谷氨酰胺酶分别与0,5,20,35,40g.kg-1的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乳清浓缩蛋白、卵清蛋白组成4个试验组,室温催化反应2 h,经85℃30min蒸煮处理后,冷却至4℃,进行质构和蒸煮损失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转谷氨酰胺酶可催化非肉蛋白和肉蛋白质之间的反应,可提高终产品的硬度300~400g,弹性提高0.15~0.3,凝聚性提高0.15~0.2.此外还可以降低产品的蒸煮损失7.5%~10%.而不同的试验组中,酪蛋白处理组对于降低蒸煮损失能力较强,大豆分离蛋白组在改善弹性和凝聚性上作用较强,而卵清蛋白组在提高产品硬度上存在优势.综上表明,向肉制品中添加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是改善肉制品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青霉1407产纤维素酶发酵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寻找青霉产纤维素酶所需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诱导物浓度以及金属离子种类对产酶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关键影响因子的最佳参数,结果显示:在麸皮2.955%、药媒3.25%、微晶纤维素3.75%、硫酸铵1.50%、硫酸镁0.03%、氯化钙0.03%条件下,青霉产纤维素酶的理论酶活最大值达到6 968.02 U/mL。验证试验纤维素酶活为(6 954.32±5.23)U/mL,与预测值接近,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与验证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鉴定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并优化其发酵条件,最终应用于虾壳降解研究。方法:以盐城市滩涂海泥为样品,利用平板筛选水解几丁质的菌株,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菌株,通过单因素优化其发酵条件,并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和优化后的发酵条件用于虾壳发酵。结果:鉴定得到三株显著降解胶体几丁质的菌,分别是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sp. LYM-1)、需钠弧菌(Vibrio sp. WM-1)和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 ZXY-1);优化发酵条件:发光杆菌的碳源为几丁质10 g/L,氮源为NH4Cl 2.0 g/L,接种量为3%,发酵液pH为6.5,温度为32 ℃,发酵1 d酶活最高为15.37±0.55 U/mL,是优化前的4.37倍;需钠弧菌的碳源为几丁质10 g/L,氮源为NH4Cl 2.0 g/L,接种量为3%,发酵液pH为7.5,温度为22 ℃,发酵2 d酶活最高为40.82±6.03 U/mL,是优化前的1.60倍;希瓦氏菌的碳源为几丁质10 g/L,氮源为(NH4)2SO4 2.0 g/L,接种量为3%,发酵液pH为6.5,温度为22 ℃,发酵1 d酶活最高为25.64±3.29 U/mL,是优化前的2.47倍;三株菌均能利用虾壳产几丁质酶,但利用效率均低于几丁质,酶活力分别为10.25±0.95、32.16±2.25和21.81±4.27 U/mL。结论:本研究从盐碱地筛选得到三株产几丁质酶的菌株,优化后酶活力均得到提高,且均能利用虾壳产几丁质酶,为发酵虾壳制备几丁质酶提供新的菌株来源。 相似文献
11.
腐生葡萄球菌CGMCC 3475对发酵里脊猪肉脂质分解氧化及风味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CGMCC 3475为发酵剂发酵里脊猪肉,以不接菌的样品为对照,通过测定各发酵阶段(发酵30 d、50 d、70 d、90 d、110 d)的游离脂肪酸(FFA)、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双烯值和羰基值等来研究腐生葡萄球菌对发酵里脊猪肉脂质分解氧化规律的影响。通过测定醛和酮等挥发性风味物质来研究腐生葡萄球菌对发酵里脊猪肉脂质的氧化产物对风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发酵里脊猪肉中的SFA、MUFS、PUFA的含量除发酵50天显著低于对照发酵里脊猪肉外(P<0.05),其余各个阶段这3种脂肪酸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发酵里脊猪肉(P<0.05)。2个处理发酵脊猪肉中的SFA、PUFA的含量都在发酵90天达到最大值,而MUFA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持续增加。TBARS值整体趋势都是减少的,只有在发酵70天的时候有所增加。羰基值从发酵30天到90天都是呈显著增加的(P<0.05),到发酵110天时有所降低。双烯值都是显著增加的(P<0.05),而且接菌处理发酵里脊猪肉的双烯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发酵里脊猪肉(P<0.05)。发酵70天时,接菌处理发酵里脊猪肉检测出高达56.71%的酯类物质而检测出相比对照处理发酵里脊猪肉较少的直链醛和酮外,其余各个发酵阶段的直链醛和酮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发酵里脊猪肉(P<0.05)。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弗氏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frateurii)PFY-8为出发菌株,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菌株PFY-8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0 g/L,蔗糖86 g/L,牛肉浸膏10 g/L,酵母提取物8 g/L,蛋白胨15 g/L,CH3COONa 5 g/L,K2HPO4 2 g/L,MnSO4 0.25 g/L,MgSO4·7H2O 0.58 g/L,柠檬酸铵3 g/L,吐温-80 1 mL/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 ℃,摇床转速130 r/min,接种量5%,培养时间96 h,初始pH值5.6。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弗氏葡糖杆菌PFY-8的胞外多糖产量为(37.07±0.38) g/L,是优化前的1.55倍。 相似文献
15.
Peilu CHEN;Ming LI;Jiayuan ZHANG;Fengyan QIU;Xianzhu QIU;Youhua LUO;Huanyang QI;Guanghui XU 《肉类研究》2023,37(10):22-29
以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为原料,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优化海马酶解物提取工艺。根据DPPH自由基清除率,从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胰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中筛选出最优碱性蛋白酶进行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中心复合设计数学模型,采用响应曲面对酶解时间、pH值、酶底物比例(enzyme/substrate,E/S)进行考察,筛选出最佳的酶解工艺,并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验证。结果表明,膨腹海马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液比1∶20、pH 11、E/S 7.581%、酶解温度50 ℃、酶解时间3 h,在此条件下DPPH自由基清除率能达64.62%。因此,响应曲面优化膨腹海马酶解物的提取工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酶解得到抗氧化活性较高的活性肽。 相似文献
16.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进行实验设计,对荞麦蜂花粉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表明,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剂80%乙醇,料液比1∶21.2,提取温度73.2℃,提取时间58.9 min,提取率为88.7%。 相似文献
17.
18.
响应面法对产甘露醇发酵乳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ation)LS33发酵产甘露醇的产率,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利用Design Expert 7.0软件建立果糖质量浓度、初始pH和温度的二次回归模型。确定LS33发酵产甘露醇的最佳参数为:果糖质量浓度75 g/L、初始pH 6.9、温度42℃、接种量10%、摇床转速120 r/min。此条件下甘露醇产率为53.66%,较优化前(45.12%)提高了18.9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