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其结构的动力特性不可调节且缺乏自适应的控制能力,进行现场结构的动力特性测试具有重要意义。现场测试2栋4层隔震教学楼,介绍了试验装置、方法步骤及所得结果,并与同非隔震结构进行数值对比,获得实际隔震结构响应规律和结构特性。测试首先用液压千斤顶使隔震层产生水平初位移(对应隔震支座剪应变超过100%),液压千斤顶瞬间卸载使建筑物做自由振动;最后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初位移条件下,隔震结构动力特性主要体现在一阶自振周期,其比非隔震结构延长,阻尼比增大;隔震层滞回曲线饱满;各楼层动力响应控制效果明显;隔震层具有瞬间复位特性。测试结果可为检验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隔震结构作为一种有效的被动控制方式,已经被广泛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核电站等工程领域中。现有规范在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时通常沿用刚性地基假定,忽略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实际上结构物如果不考虑SSI会给其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计算带来较大失真;因而有必要研究SSI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视地基为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采用弹簧-阻尼系统对其进行模拟;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场地类别下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考虑SSI时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考虑SSI时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体系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基础隔震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讨论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体系动力特性,并研究了隔震层和相互作用对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因素,以揭示土-基础隔震体系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相互作用和基础隔震后,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延长。改变土体的特性和隔震层水平、竖向刚度,体系的动力特性也会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5.
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非线性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讨论了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非线性动力响应。文中采用常用的层间剪切模型,隔震系统采用双线性恢复力滞回特性曲线,进而分析了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地震响应,探讨了隔震系统参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为提出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串联隔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特点,分析了这种隔震结构隔震层的恢复力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SIMULINK的对串联基础隔震体系进行仿真计算的新方法,将该种隔震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用状态空间法来描述,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串联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仿真程序,并给出了计算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7.
文中对基础隔震的多层建筑的运动方程和简谐振动激励下的结构的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用适用反应谱理论的方法计算基础隔震的多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讨论了适用的条件,并通过一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三个联合基础的振动试验结果,其中一个是按1/5比例缩小的联合基础模型,另外两个是实际压缩机的联合基础,文中对试验结果亦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抗拔型三重摩擦摆隔震支座是一种新型隔震支座。本文以框架结构为例,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普通抗震结构和带该支座的基础隔震结构两种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参与系数;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得出结构各层间位移、加速度及剪力幅值,并提取了隔震层和顶层的位移、加速度和剪力时程曲线。结果表明:与抗震结构相比,基础隔震结构周期显著增大;各楼层的加速度幅值、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幅值也相应地得到了控制,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统  邹祖军 《山西建筑》2010,36(29):44-45
介绍了LRB基底隔震系统的工作原理,对LRB基底基础隔震系统动力微分方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LRB基底隔震系统进行建模,实现了对该系统隔震效果模拟仿真,体现出该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与隔震层参数的优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大量工程算例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典型并联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一般特征,探讨了并联基础隔震体系隔震层参数的合理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增加隔震层回复刚度几乎不会改变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剪力,但对隔震层最大滑移位移和残留位移却有非常显著的限制作用,隔震层回复刚度的参与不改变结构地震反应的频谱特性。为限制隔震层位移,在保证不增大上部结构最大层间剪力的前提下,应尽量增加隔震层回复刚度;隔震层屈服剪力的取值则需兼顾隔震效果与隔震层滑移位移。  相似文献   

12.
带限位装置的摩擦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新型基础隔震模型,即带限位装置的摩擦隔震体系 (S- LF);基于此隔震模型,利用 Poincare映射法研究地面谐运动下 S- LF结构的运动特征;并利用高精度的精细时程积分法,通过对地震作用下 S- LF动力响应的计算,绘制了上部结构最大加速度反应谱和基底最大滑移量反应谱,并研究了各种结构参数对隔震的影响;通过与恢复力摩擦隔震系统 (R- FBI)和纯摩擦力滑移隔震系统 (P- F)的比较表明, S- LF的隔震性能优于 P- F和 R- FBI;最后通过对计算实例的分析发现,地震作用下 S- LF结构的层间最大剪力和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分布较一般传统结构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3.
隔震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说明了隔震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文中着重介绍了在进行隔震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方案设计,结构体系,橡胶隔震支座的布置,构造设计,桩的设计,设备配管、配线的处理等;同时还指出,隔震设计与施工尚属新技术,因此在设计时应对施工安装质量提出具体要求;最后还进行了经济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隔震技术可以较好地改善框架结构的动力性能,然而缺少其经济性方面的详细分析,这是阻碍隔震框架结构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论文从直接建设费和震后损失与维修费用两方面对隔震建筑的经济性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以某框架结构为基础,对每平米的上部结构造价进行了参数分析,并对隔震前后的造价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几咱隔震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几种隔震结构体系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时程分析,尤其对复合隔震结构形式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表明复合隔震体系是一种优异的结构形式。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认识隔震结构的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隔震技术的日益成熟,隔震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本文以某新区一采用基础隔震的高层建筑为例,应用ETABS三维有限元程序建立实体模型,通过振型分析和时程分析,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其抗震性能,并对其进行隔震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都市土地使用饱和、中心商业区地价高企,势必造成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普遍开发。汶川地震的发生后,人们对安全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我国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领域,基本还是空白,处于地震带的大中城市,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根据现有的技术,对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温度应力一直是超长结构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超长混凝土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下的温度应力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基础隔震超长结构在温度应力下的受力特点,提出了超长结构温度应力控制的新思路,为以后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建筑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现代复合建筑科技,广泛应用于建筑和桥梁的结构抗震。尤其是将其用于古旧建筑的加固改造及翻新上,可达到保护建筑结构和延长建筑物使用时间的突出效果。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必须在建设理念、技术水准、经济效益、规范编制等方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砖混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砖混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及其限位系统的数学模型、力学模型。并结合陕西西安和云南大理的两幢砖混试点工程楼,讨论了摩擦系数、限位器刚度、地震等级等对砖混结构基础滑动隔震结构的影响。提出的几点建议可供同类建筑结构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