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王宇纬 《山西建筑》2010,36(22):192-193
通过阐述目前墙体材料现状,从典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出发,分别对新型轻质墙体材料和新型砌块类墙体材料的性能及其发展趋势作了论述,为将来建筑设计施工时墙体材料的选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阶段,而能源供应却是非常紧张的情况。在资源和能源短缺的形势面前,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传统的墙体材料一实心粘土砖,由于能耗高,毁田占地、功能单一等缺点,势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被新型墙体材料所替代。新型墙体材料具有环保、节能等优良性能,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不同于粘土砖,它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相适应的一种新材料,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新型墙体与实心黏土砖性能土的差异.分析了引起新型墙材墙体裂缝的原因,提出了防止裂缝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建筑材料标准的提高,我国建筑业对新型墙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新型墙体材料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对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对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指出新型墙体材料在应用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9.
十堰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实国情下,为了响应国家墙改及建筑节能等国策.推动我国墙材工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对全国各省市墙材工业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在对十堰市墙体材料现状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十堰市自身特点,提出了发展对策和研究方向.十堰市因地制宜发展墙体材料具备充足的原料条件,提出要结合本地资源、地理环境和建筑结构等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十堰市新型墙体材料.提出了适合十堰市长远发展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4日,吉林省省长洪虎签发省政府第137号令,颁布《吉林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并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吉林省墙材革新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近6年来,吉林省的墙材革新工作进展明显,在新型墙材生产、建筑应用比例、利废与节能的数量等方面均取得了翻番的喜人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工作总体上离国家的要求还相差较远。此次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实施《吉林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为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全省墙材革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137号省政府令出台3个多月来,围绕贯彻落实工作,7月9日,省政府召开了宣传贯彻第137号令的会议,李介车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省直有关委办厅局的负责人和全省各市州、县(市)政府、财政、建设、墙改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共400多人参会;8月8日,省委副书记林炎志主持协调座谈会,对贯彻第137号令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座谈与协调,省建材行管办、省财政厅、省计委、省经贸委、省国税局和银行等10余个部门参加。这些举措在全省营造了浓烈的声势与氛围,同时充分表明了省政府对墙材革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把墙材革新工作作为实现吉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事来抓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吉林墙材革新工作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冻融循环作用下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4组10 cm×10 cm×40 cm混凝土试件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以及采用共振法和超声法进行试件的波速和频率测试,得到了冻融循环200次混凝土试件的损伤参量特征值和强度变化规律,论证了超声波速作为损伤参量测试值的合理性,研究了冻融循环对纤维混凝土材料损伤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破坏的细观机理,结合动弹性模量和超声波速相对值的变化特点,根据细观损伤力学和数学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分析和测试计算显示: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本构模型预测的混凝土损伤特性符合混凝土实际冻融破坏情况;超声波速作为损伤参量易于测量且易与宏观量建立联系,能够较好地反应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聚丙烯纤维在混凝土中能够产生引气效应,可有效地抑制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劣化程度,在本文研究的混凝土强度范围内纤维掺量为10%时混凝土抗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快速冻融法对高延性混凝土(HDC)试件进行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单轴受压试验,研究HDC的抗冻性能,测定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后HDC的表观特征以及质量变化.同时,采用超声波平测法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HDC损伤层厚度进行测定,研究冻融循环对混凝土损伤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HDC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质量最大损失率...  相似文献   

13.
以5种不同的玄武岩纤维体积百分比掺量(分别为0、0.1%、0.2%、0.3%、0.4%)设计5组试件,对玄武岩纤维增强透水混凝土(BFRPC)试件进行不同次数(分别为0、25、50、75、100、125次)的冻融试验,再利用三点弯曲法对透水混凝土试件进行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掺加玄武岩纤维后,透水混凝土的断裂韧度和断裂能均明显提高.在0.3%掺量以内,BFRPC的断裂韧度和断裂能随纤维掺量增加而增加,纤维掺量提高至0.4%时,BFRPC断裂韧度和断裂能则略有下降;冻融循环导致透水混凝土的断裂韧度和断裂能明显降低,而玄武岩纤维对于透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具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BFRPC断裂韧度和断裂能的冻融损伤与冻融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幂函数y=axb来表示.同等条件下,BFRPC断裂韧度的拟合系数b值大于断裂能的拟合系数b值.  相似文献   

14.
陈凯宇  李绍宏 《山西建筑》2007,33(16):253-254
详细地介绍了几种新型的墙体节能材料,探讨了墙体节能与太阳能的利用,对不同墙体的节能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理论探析,以更好地选择墙体节能材料,从而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冻融前后混凝土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鹏  赵铁军  杨进波 《混凝土》2007,(5):6-8,11
通过对四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先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0、50、150次)和加速碳化试验(0、1、2周),研究冻融前后混凝土碳化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增大了混凝土孔隙率,加速了碳化进程,循环次数越多,加速作用越大;在冻融和高浓度CO2环境下,粉煤灰的掺入增加了混凝土碳化量,并造成较大强度损失,对混凝土结构不利;碳化使混凝土抗压强度略有提高,但不足以弥补冻融造成的强度损失,水灰比越大,强度损失越大.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耐久性设计和使用寿命预测时,必须考虑冻融、碳化及其它因素的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常用新型墙体材料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结合新型墙体材料的分类讨论了各种墙体材料的特性和优点,并指出了新型墙体材料在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新型墙体材料裂缝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振光 《山西建筑》2004,30(11):24-25
以广州市某住宅楼工程为例,就新型墙体材料裂缝的成因,从屋面温差应力、砌块的干缩裂缝、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项治理措施,经实践证明,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寒冷地区水工构筑物长期承受着河流冲刷及冻融循环的循环作用。两者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将出现更大程度的劣化。该文对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进行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研究了冻融侵蚀作用下混凝土冲磨损伤规律。该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①设计一种新的混凝土冲磨试验方法。考虑引气剂、冻融次数等因素,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冻融试验,得到冻融混凝土的动弹模、相对质量和抗压强度变化规律;进行冻融混凝土在不同流速下的冲磨试验。试验表明,混凝土在冻融和冲磨耦合作用下,耐久性退化比单一因素的作用严重2~3倍;②结合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和冲磨模型,建立冲磨作用下冻融混凝土的磨蚀率理论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有良好的吻合;③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我国北方地区混凝土桥墩进行分析,在考虑冻融和冲磨交替作用下,混凝土桥墩表面年均磨蚀厚度在4.7~5.7mm之间。河流流速越大,冲磨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9.
机制砂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下的强度和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发  刘桂凤  马建 《混凝土》2011,(7):79-81,84
目前,对机制砂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的强度和耐久性的研究较少.在对原材料性能测试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基础上,对C30机制砂混凝土开展了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对比研究了冻融循环、冻融循环后酸腐蚀和冻融循环后碱腐蚀三种情况下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强度和相对动弹模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后质量、抗压强度和相对动...  相似文献   

20.
张进  张润  张欢  任雪梅  袁小玲 《混凝土》2022,(3):168-170
冻融循环是造成混凝土结构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发生冻融破坏的混凝土如何有效修复是工程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分析了混凝土结构冻融破坏的机理,比较了国内外对冻融损伤的修复技术,并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介绍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冻融损伤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