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IPv6的移动通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Pv6协议是下一代的因特网协议,在其制定之初就考虑到了要解决移动性问题。该研究基于IPv6的移动通信机制,通过分析传统IP技术对Internet移动通信的制约,研究IPv6通信注册的过程、双向隧道传输的策略和路由优化的功能,明确了IPv6移动通信机制及IPv6对通信节点和路由器的要求。由分析和研究可知,IPv6的移动通信机制,突破了传统IP技术对移动主机通信的制约,完全支持路由优化,彻底消除了三角路由问题,并能为移动终端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使得移动终端的IP数据服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陈煜驰 《软件》2015,(2):118-126
全球IPv4地址已经分配殆尽,实现由IPv4向IPv6平滑过渡是制约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4over6隧道技术目前已成为解决接入网IPv6过渡问题的一项主流技术方案。4over6支持IPv4通信节点间建立双向透明的IPv4-over-IPv6隧道,使IPv4节点能跨越IPv6网络实现互访,维护了网络通信端到端特性和底层隧道实现对上层应用的透明性,满足了终端用户对IPv6过渡时期保持IPv4网络通信的基本需求。作为IPv6接入网组成部分之一,解决移动互联网IPv6过渡问题对推动全网IPv6过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IPv6过渡场景,对主流智能移动终端平台——Android进行研究,针对其特点提出4over6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并给出测试结果,希望能为研究人员以及开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移动IPv6中移动节点的两种地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和便携式终端的迅速发展,在网络中实现对移动性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因其巨大的地址空间和合理的报文结构,为节点移动性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移动IPv6充分利用了IPv6协议对移动性的内在支持.介绍了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和通信原理,详细分析了移动节点的本地地址和转交地址,对两种地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移动通信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于固定终端要实现移动IPv6(MIPv6)协议,主要是实现固定终端节点对移动性的支持,也就是实现与移动节点相互通信的过程中所必须的操作。下面就针对与移动终端节点的通信过程给出面向固定终端的MIPv6协议的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对基于固定IPv6网路的安全通信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IPv6网络的安全通信扩展方案.通过对固定IPv6网络中的基于亲密伙伴的安全通信方案进行改进,并结合移动IPv6网络中移动节点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动态构建安全通信管理模式的新思想.以移动子网内部移动节点的预测驻留时间为标准来选取子网内部的管理节点.通过在移动网络中构造一个动态管理节点,妥善地解决了原方案在移动IPv6网络中的扩展问题.最后,通过对新方案进行了仿真和分析,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IP移动性是IPv6标准的一部分。由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性特征,当移动终端发生切换时,保持正在进行的通信,是IPv6支持移动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研究在IPv6中优化移动节点的移动切换管理,提出分级切换和快速切换机制来优化IPv6网络中的移动切换管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有的互联网协议 IPv4 已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IPv6 协议相比 IPv4 协议有很多优点,但是在我国 IPv6 的应用和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实现移动终端使用 IPv6 访问网络,对 IPv6 的应用推广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移动终端市场进行分析,选定测试目标,介绍如何构建测试环境并设计测试方案,对测试过程及测试情况进行说明,并对主流移动终端对 IPv6 的支持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是目前的两大通信技术.随着网络技术和便携式终端的迅速发展,在网络中实现对移动性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是针对IPv4现在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对移动性的支持是IPv6的主要新特性之一.文中对协议IPv4和IPv6进行比较,阐述了IPv6对移动性的支持,分析了它的优点、工作原理和实现的关键技术.并以此说明IPv6能够使用户在移动状态下以多种接入方式享受移动服务,它的丰富的功能为移动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诸多方便.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移动用户在改变接入网时仍能保持与网络的通信,并对移动节点提供安全保护,在已有IPv6路由器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Sec的移动IPv6功能.文章介绍了安全移动IPv6的设计和实现,对移动IPv6路由器截获、转发数据和用IPSec保护移动IPv6等设计难点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和移动IPv4相比,移动IPv6取消了外地代理,移动节点和对端节点通信可以进行路由优化,直接通信,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但现阶段防火墙不能正确处理移动IPv6数据包。本文在分析了移动IPv6通信原理和防火墙原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移动IPv6数据在穿越防火墙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使用非对称密钥并增加3个自定义选项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现有通过地址跳变对IPv6节点进行防护的技术依赖时间同步或事件同步,利用IPv6的良好移动特性和多转交地址注册机制,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移动的IPv6主动防御方案。通过为IPv6节点分配动态变化的转交地址,使其呈现出在网络内不断移动的特征,降低攻击者对其实施攻击概率的同时,能够保证通信的持续。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方案具有良好的抗攻击能力且较小的系统开销。  相似文献   

12.
吕晓吾  蒋祥刚  栾新 《计算机工程》2005,31(21):107-109
Mobile IPv6为全球的移动数据通信提供了一个平台。当一个通信主机在不同的子网间移动时,希望在进行切换的时间段内仍能保持通信的连贯和通信的性能。该文介绍了一个切换算法,分析了它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算法。  相似文献   

13.
移动IPv6环境下的QoS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IPv6为IPv6节点提供了在Internet不同子网中使用不变的家乡地址进行漫游通信的能力。相比于传统固定网络,节点的移动为通信的服务质量(QoS)保证提出了新的挑战。介绍了当前的移动IPv6技术和IP网的QoS技术,并针对移动IPv6的特点阐述了其QoS机制,对比各种机制的特点,对其进行网络时延的分析。最后说明了移动IPv6的QoS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移动IPv6的主机漫游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移动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与当前使用的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的不足,结合下一代互联网通信协议IPv6自身在移动性,安全性和QoS控制等方面的特征,讨论了移动IPv6应用前景,并且通过一个具体的方案实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和基于移动IPv6的主机漫游技术。  相似文献   

15.
异类网(IPv6/IPv4)通信的转换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正在向下一代网络环境 (IPv6 )过渡 ,IPv4和 IPv6两种网络环境共存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在不牺牲现有网络体系框架的优势和便利的情况 ,实现异类网之间的通信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在通过分析各种异类网转换机制的基础上 ,给出了一个基于 SOCKS的 IPv6 / IPv4转换机制的原理和实例  相似文献   

16.
扩展了移动IPv6的RFC4285认证机制,采用通用AAA认证平台,提出一种适合层次移动IPv6和移动IPv6的认证方案,并进行了软件实现。初步测试结果表明,经过认证的移动节点,可以使用层次移动IPv6和移动IPv6服务。  相似文献   

17.
移动且不需要改变IP地址是移动IPv6的关键所在,而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就在移动过程中的切换。如何降低切换延时是衡量移动IPv6切换性能的标准。为此,针对移动主机在外地网络内的频繁切换已提出层次移动IPv6,用以降低时延,针对二层网络触发的切换预期已提出移动IPv6快速切换。本文提出一种以层次型移动IPv6快速切换协议(FHMIPv6)为基础的改进方案,首先针对快速切换的链路层时延引入缓存机制,然后主要针对域间切换MAP无法减少注册时延的问题,引入功能路由概念,提出最优功能路由算法,以减少切换时延和丢包率。实验分析表明,相比层次型移动IPv6快速切换方法,该方法有很大程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在分级移动IPv6(HMIPv6)中,MAP选取的不合理往往会造成移动节点(MN)通信服务延时增加和MAP负载过于集中。该文综合考虑了MN的移动速度、移动轨迹等因素,提出一种新的基于MN移动特征的MAP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根据MN 的运动特征和网络当前拓扑结构特点来选取移动代理MAP,有效地降低了MN的服务延时,更合理地利用了HMIPv6网络中的MAP资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Diameter的移动IPv6 AAA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移动IPv6 AAA的特点、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Diameter协议的移动IPv6 AAA系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除了支持多种EAP认证方式、支持域间漫游及计费功能外,还支持各种接入技术,具有小的移动节点的切换延迟和高的认证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