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各种实型针系统中和雷云电荷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故各种实型针系统均不能避免雷击;半导体多针系统不仅所减少的上行雷的比例很小,而且试图消灭上行雷的研究方向是不正确的;半导体多针系统的典型限流效果小于2%。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量电晕电流说明“消雷器”不可能消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对多针消雷器,常规避雷针的电晕电流,感应电流,保护区内外地面电场的测量方法和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雷云下避雷针与多针系统的电晕电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模拟试验,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结果得出,在雷云电场下避雷针的电晕电流与多针系统的电晕电流没有本质的差别,从到达云底的离子电流看,则两者测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运行经验表明,半导体多针系统与避雷针没有本质的差别,即半导体多针系统和避雷针一样,也是引雷作用是主要的,本文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半导体多针系统的消雷理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电晕电流特性的理论计算出发,对消雷器的可行性作一些理论分析和评价。一、电晕电流特性的理论计算消雷器的理论能否成立的关键是:在雷云电场作用下,消雷器能够产生多大的电晕电流(离子电流)。有的认为只要消雷器离地面足够高,局部电场足够强,就能产生较大的电晕电流。但是,这个结论未能得到现场实测数据的证实,其原因是在计算中忽略了空间电荷的影响。如果考虑空间电荷对外电场的屏蔽作用,电晕电流存在一个理论上的极限值,从以下的  相似文献   

6.
消雷针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郑江  林苗 《广西电力》2005,28(2):62-64
在雷电下行先导的激励下,消雷针可产生由其头部中心针、头部分裂均压针等的多条微小截面迎面先导所组成的消雷迎面先导,增大雷电下行先导与消雷迎面先导之间近距离空气间隙泄漏支路的等效截面,大大加快雷电下行先导的雷云电荷的泄漏消散速度,大幅度降低雷电下行先导的电位,从而消除雷击现象。2000年1月至今,消雷针已在广西、广东的电力、建筑、通信、交通等领域的一些多雷害地点应用1700多基,还没有发现消雷针保护范围内遭受雷害的情况,但是消雷针保护范围附近的雷击现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罗卓林 《电网技术》1995,19(10):15-19
本从模拟试验,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在雷云电场下,多针系统的电晕电流与避雷针的电晕电流没有本质的差别,到达云底的离子电流密度与实型针系统的形状无关,即由多针系统产生的到达云底的离子电流密度和由避雷针产生的达云底的离子电流密度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消雷”可能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人们认识到避雷针的作用并不在于“中和”雷云的电荷,而是把雷电引向自身以保护周围的物体,即:不是“消雷”而是“引雷”。 然而,自从美国LEA公司宣称发明了所谓“消散系统”以来,上述避雷的基本概念似乎又面临着挑战[文1]。是否真有可能利用在雷云电场中“消雷器”产生的电晕电流去中和或者部分地中和雷云电荷,从而减轻甚至消灭雷击呢?所谓“消散系统”是否和常规避雷针有本质的区别?这些便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防雷概念的  相似文献   

9.
雷电流自动监测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该系统主要由Rogowski线圈、高速A/D采样电路、个人计算机组成,它能够随时自动地记录并保存通过避雷器接地线上的雷电流波形,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给出雷电流的幅值及其电荷量。  相似文献   

10.
针电极在雷云电场下电晕电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验室模拟雷电实验的基础上,对雷云电场下的针尖电极电晕电流进行了现场实测,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处理,总结出电晕电流与电场强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针尖处电场强度和电晕电流的计算公式,其成果对防雷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半导体消雷针闪络后的限流作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解广润  陈慈萱 《电网技术》1997,21(2):20-23,27
本文阐述了半导体消雷针闪络后限流作用的机理,并列出了相应的现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模拟试验,理论分析和综合现场观测数据等方面,结合简化推导出消雷可靠性和消散电流的关系,比较消雷可靠性要求的消散电流数据与消雷器实际能够发出的极限电流值,可得出从电荷中的论的角度设计可靠的消雷器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特高压电晕笼的多分裂导线电晕损失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为准确、连续地测量特高压分裂导线电晕损失,对传统的电桥法进行改进并根据特高压电晕笼机械与电气特性,结合光纤传输技术,采用混合型光供电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测量特高压电晕笼中分裂导线电流;采用电容分压器测量特高压电晕笼导线试验电压。基于虚拟仪器技术,采用瞬时功率法研制了一套光纤数字化特高压电晕笼电晕损失测量系统,经校验该系统满足0.2级准确度要求,能够较为准确测量电晕笼导线电晕损失。对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用8×LGJ-500/35导线开展起始电晕特性和电晕损失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燥条件下分裂导线起晕场强为27.64 kV/cm(峰值),正常运行电压下不会出现全线起晕的情况;20 mm/h大雨条件下分别对应特高压交流单回试验线段边相和中相导线表面场强,电晕笼导线电晕损失为50.83 W/m和59.73 W/m;可以应用该系统进一步研究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损失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得到提高放电功率密度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多针电极双极电晕放电方式的优化电极参数。对不同相邻针尖间距s和电极间距d下电晕放电实验中s和d与放电功率密度P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放电功率密度随s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12~22mm区间变化不大。兼顾放电稳定性和放电功率密度可优化s为16mm。放电功率密度随d下降,在d约为32mm时,放电具有最大可注入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电晕放电的能量密度和放电稳定性,提出了针阵列电极结构的双极电晕放电方式并研究了多针电极结构双极电晕放电的伏安特性。实验得出放电电流I随针尖半径a和电极间距d的增大而减小,随相邻针尖间距s的增大而增大,但当s≥40 mm时,相邻针尖的相互作用已很小,I几乎不变;d对火花击穿电压的影响较大,a对其的影响较小。由于电极结构的对称性,高压电极的极性对放电无明显的影响,正负电晕放电的伏安曲线和火花击穿电压均较为接近。将多针电极双极电晕放电电流I等效成电极间距为d/2的多针对板正、负电晕放电电流I1和I2相加,分析了I>I1+I2的原因,并推知其电离区内电子密度也有相应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玄毅  管水龙 《电网技术》1997,21(5):28-30,35
武当山金顶庙已有540多年历史,未被雷击过,这一直被当成自然界消雷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本文以金顶庙消雷模拟实验为依据,提出了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中和”电流才能消除雷击的看法。对肯定消雷功能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包括:消雷的定义,“中和”与“限流”消雷机理、消雷器的保护范围、消雷器防雷效果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支持消雷的文献中给出的有关数值是不可信的。把消雷器及其被保护物未遭雷击,说成是消雷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尖端放电的电荷与雷云的异性电荷相中和,以消除雷云对接地建筑物的雷击,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的一个课题。近十多年国外对消雷问题进行的许多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对消雷器的消雷机理仍然是不清楚的,对消雷器的评价有肯定的,也有完全否定的。文中介绍了国外有关尖端放电的一些测试数据,介绍了国外对空间电荷的消雷作用的一些不同观点及消雷器现场试验的部分情况,并就我们消雷机理的研究提出了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任忠库  孙亮  刘颖 《黑龙江电力》2009,31(6):457-459
阐述了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中电容电流问题,对电容电流进行估算和测量,从而进行消弧线圈的选择及调整.增强了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多高压电极的放电特性现象。结果表明,由于各高压电极间受电场相互屏蔽作用的影响,使电晕放电通道的光学图形发生了向电极外侧偏移,同时各高压电极间距处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电晕放电起始电压。还利用分割电极的方法测量了平面电极上的电流密度,其极大值点可相应向外侧偏移,在负极性放电时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正流注放电。  相似文献   

20.
从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但对它的研究至今仍未停止,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①避雷针的作用到底是消雷还是引雷?②带有放射性元素的避雷针可否加大保护范围?③新型消雷装置的研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文献[7]、[8]所介绍的消雷装置,它已有430装置年的运行经验,效果良好。可以想象,有些地方例如石油钻井架,通讯及电视铁塔,石油化工厂,高建筑物,发电厂、变电所的露天配电装置,输电线路的高杆塔或其它易击点如能免遭雷击,对国民经济和人身安全的实用意义是何等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