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生物爆发等时性的原则,提出了柴达木盆地风西构造上油砂山组/下油砂山组对比的新界线,以这一原则对比到红沟子构造沟5井,提出了该井井深4000m上下的下干柴沟组油层应划为上干柴沟组油层。在岩屑录井微体化石地层对比中,提出绘制正星介丰度曲线,并识别正星介属出现的爆发点来对比地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构造沟7井区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构造沟7井所钻遇地层的有机地化数据的分析,以及对该井区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指标的研究与评价,认为沟7井区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新近系下油砂山组及上干柴沟组和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其中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整体上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Ⅱ2型,有机质成熟门限为2 400m.沟7井区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均为成熟烃源岩,生烃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上砂新1 井钻遇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主要层段——下干柴沟组上段(E3x)和上干柴沟组(N1s)与邻井油源进行对比。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 砂新1 井暗色泥岩主体为中等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以Ⅱ1 型和Ⅱ2 型为主。上油砂山组(N22s)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阶段, 上干柴沟组(N1s)-下干柴沟组上段(E3x)烃源岩己进入成熟阶段。油源对比证实, 砂新1 井区油源与邻近各井不同, 主要表现为自生自储型,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砂新1 井区的油气成藏规模。  相似文献   

4.
层序生物地层学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应用层序生物地层学原理,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咸东1井和咸8井为例,在新近系上油砂山组划分了一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作为与下油砂山组分界的标志。以红柳泉-跃进地区为例,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划分了两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连井等时对比发现,下干柴沟组下段标志性的“红层”顶界由西向东时代变新,反映了在基准面旋回的波动过程中湖泊范围随时间由西向东的扩大。在乌南地区,进一步将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与地震地层相结合,在标准化石的约束下建立了该区层序生物地层格架,为柴西南地层划分对比建立了标准。研究认为,古生物、地震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是层序生物地层学研究并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地层超压预测对油气成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井曲线组合、声波速度-垂向有效应力交会图、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和超压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大风山凸起各层位的超压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压力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大风山凸起下油砂山组地层超压成因为不均衡压实和构造挤压作用;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上段超压成因为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和超压传递。(2)用单一方法如平衡深度法或伊顿法均无法有效预测研究区的地层压力,基于不同超压成因机制的差异,对下油砂山组地层压力采用平衡深度法计算,对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上段则使用伊顿法计算,结果更准确。研究区压力计算结果与实测地层压力的误差小于7.00%,平均误差为4.30%。(3)超压的预测可为油藏描述、储量估算、安全钻井作业提供数据支持。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可以指示油气运移的方向,估算油气运移距离,对油气成藏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干柴沟地区位于柴西南区向柴西北区的过渡地带,南部紧邻狮子沟富油凹陷,是柴达木盆地勘探热点地区,但目前还没有获得突破。在综合分析源岩、储层抽提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丰度高,并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生烃能力;干柴沟深层储层抽提物来自本地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但也不排除狮子沟富油凹陷供油的可能性,油源充足。通过对干柴沟构造、储层等特征的分析,指出该地区构造、储层发育,生储盖配置良好,构造深层特别是C3井区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在对研究区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地层组岩性剖面结构的细致分析,对跃东下油砂山组至下干柴沟组下段地层进行了地层划分,识别出地层单元、油组单元和小层单元,建立了该区三个级别的地层格架,对以后研究跃东地区的构造、沉积、储层以及该油田的开发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致密油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地层均具备致密油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柴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有效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8%~2.0%,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上干柴沟组有效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6%~1.5%,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热模拟实验表明,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为0.47%~1.30%时为主要生油阶段,Ro为0.75%时达到最大液态烃产率,具有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即可大量生烃并迅速排烃的特点。沉积相研究认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和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广泛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和与其互层沉积的滨浅湖相砂体或碳酸盐岩,构成了对致密油形成非常有利的源储共生关系,而古构造斜坡区和生油凹陷中心是致密油富集分布区。优选柴西地区新近系扎哈泉凹陷—乌南斜坡区上干柴沟组、南翼山—小梁山区带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七个泉—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致密油三大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
勘探实践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中浅层上干柴沟组(N1)至上油砂山组(N22)地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通过对英雄岭东段英东断背斜砂37井以东至乌东斜坡下油砂山组(N12)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平面分布特征、变化规律,骨干断层平面形态、延伸范围、圈闭发育条件、油源条件和油气显示情况等方面的系统分析,认为研究区英东断背斜砂39井以东至乌南断鼻乌28井以北区域具有较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发育构造圈闭和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圈闭的地质条件,勘探潜力较大,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精细控压钻完井技术是指在钻井、完井过程中,对整个井筒压力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的钻完井技术,可有效解决窄密度窗口、压力敏感地层难以克服的溢漏同层、井控风险大以及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质量等系列复杂问题.从青海油田部署于柴达木盆地英中地区英中三号构造预探井狮63井基本情况出发,重点阐述了下干柴沟组地层裂缝性漏失严重、安全密...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碱石山地区中新世介形类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中部碱石山地区碱石1井岩屑及岩心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在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发现少量的介形类化石,其中以Eucyprisobtus较为丰富,出现的其他分子还有Eucyprisstenoformi、Cyprideis和Cyprinotus(Heterocypris)等。据化石时代分布认为,碱石1井含介形地层的时代为新近纪中新世,以Cyprideis的大量出现作为下油砂山组的顶界。据介形类生态分布认为,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环境属少盐水-真盐水湖泊,并且上油砂山组比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环境更为咸化。碱石山地区中新世至上新世,湖泊在向东迁移过程中经历了浅→深→浅的演化过程,沉积水体逐渐咸化。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实测数据与测井信息相关分析,建立了柴西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对柴西地区125口井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下干柴沟组4套烃源层的大量评价数据和用此数据编制的烃源灶平面分布图。综合考虑烃源岩分布面积、厚度和成熟度,柴西地区主力烃源灶为下干柴沟组,次要烃源灶为上干柴沟组。烃源灶的分布控制了柴西地区的油气聚集,已发现的油气藏大都紧邻或围绕主力烃源灶分布。根据这一规律,南乌斯东西两侧、油泉子西侧、红沟子构造带、大风山等地区可作为下步勘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及中生界划分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沉积发育规律和岩性、电性、古生物特征以及地震层序的划分与对比,提出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及中生界新的划分对比意见.认为风城组时代应为晚二叠世,与盆地东部平地泉组对比,下乌尔禾组与梧桐沟组对比;原百口泉组为中三叠世早期沉积、应归属于克拉玛依组,而原划为上二叠统的上乌尔禾组应与南缘、东部的上仓房沟群对比,改属下三叠统;并对西北缘侏罗系和上白垩统的划分对比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小层对比在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层组细分层对比中,共划分出4个砂层组。运用小层对比技术,将I砂层组划分为12个小层,并建立了井间对比模式。通过将该砂层组骨干剖面展开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小层对比,科学地指导了研究区细分层的精细对比和对砂体展布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用成像测井资料精细描述吴家1井井旁构造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盆地,特别是盆地边缘,井下构造复杂。而在构造复杂带地震资料往往品质差,甚至无信号,钻井的风险增大。应用测井资料可对井下构造形态进行精细解释,从而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精细的构造细节。针对吴家1井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至上二叠统大隆组的地层增厚复杂情况,运用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小层的精细对比和地层倾角的拾取,从而弄清了其复杂的构造特征,这对吴家坝构造的下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了成像测井资料在解释复杂构造带井下构造细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区具有深层震旦系、二叠系产淡水,浅层下三叠统产天然气的特殊性.在充分利用地层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资料综合分析边缘地区各构造保存条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保存条件主要影响因素为盖层、断层、储集层岩性、露头地表水渗入.震旦系和下二叠统为厚层块状灰岩,在构造作用下容易产生裂隙带,为露头区地表水渗入提供通道.嘉陵江组透镜状储集层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嘉陵江组受地表水的影响较小.建议盆地西南边缘地区勘探以三叠系嘉陵江组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三叠系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下三叠统柯吐尔组(上、下段)、中三叠统阿克库勒组(上、下段)和上三叠统哈拉哈塘组,岩性、电性特征明显,柯吐尔组下段上部的"纯泥岩段"及哈拉哈塘组上部的"大泥巴"为区域对比标志层。在3个组中均获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6个化石组合,详细讨论了孢粉组合特征与时空分布。确定该区下三叠统与中三叠统、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之间均存在地层缺失,上三叠统顶部遭受严重剥蚀,缺失1~2个孢粉组合;三叠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地震层序,分别对应于3个统;钻井层序地层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18.
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在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内 ,其中N1 —N2 1 油藏位于上第三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 (N2 1 )和中新统上干柴沟组 (N1 )。由于该油藏含油井段长(12 0 0m)、沉积相类型多、对比标志层少 ,加之区内存在逆断层、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不一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导致地层对比工作复杂、构造形态不落实、油砂体分布规律不清楚。通过运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和计算机三维地质模型演示技术相结合 ,对N1 —N2 1 油藏进行研究 ,落实了断裂系统和构造形态、油砂体分布规律、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为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油藏模型 ;同时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 ,增加含油面积1.0km2 ,石油探明地质储量 110× 10 4 t。图 1参 3(王光付摘 )  相似文献   

19.
采用钻/测井、地震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下干柴沟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可识别出9个层序界面,进而划分出8个四级层序。根据岩心观察认为柴西南跃进斜坡区为辩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主体处于辩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结合砂体展布、构造及地震反演,在下干柴沟组层序Ⅲ预测2个可能的岩性圈闭有利区带,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吐哈盆地红连油田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与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之间发现了一套新的含油气地层。通过对岩电、重矿物组合、粘土矿物等特征及地震层序分析, 认为该套地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 应归属于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下段较为合理。该套地层在研究区普遍具备成藏的基本条件, 应作为进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