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空调压缩机测试平台中,对测试电源的输出电压波形要求较高,频率、电压的可调节范围要求较广。采用PLC控制的旋转式变频电源系统很好的满足了以上要求,实现了输出电压频率和幅值的连续可调,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流环控制输出电流幅度和相位,电压环控制输出电压幅值的方案实现电源并联运行,无需任何外加控制器和均流母线.将定时瞬时值比较法与这种方案相结合设计一种新型单相模块化静止变频电源,使用pispice 5.0进行仿真验证,给出相应的实验参数和仿真波形.  相似文献   

3.
对基于SVPWM的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原理和算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具有优化输出电压波形、减少谐波含量、提高电压利用率、电机转速响应快、易于数字实现等优点.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够很好的实现数控机床主轴电机的变频调速及部分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部分是逆变器设计的重点,传统的PI控制算法下的并网电流与电压存在相位差,在电流较小时相位差比较严重,导致逆变器输出功率因数较低等问题。对单相并网逆变器进行了仿真,提出了基于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输出电压波形,有效的改善并网电流波形,控制精度较好,可以提高逆变器的输出电能质量,同时可保证逆变器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双变量原理,将调压与变频相结合,利用有级变频实现全范围无级调速的方法,建立了基于MATLAB的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在分析对比传统触发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方便实现闭环控制,同时保证输出电压对称度和正弦度都很好的控制方式-改进的方波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方波法变频调压,减少了检出波形的谐波成分,改善了变频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船舶岸电系统电源的特殊要求,设计一种基于13电平级联H桥逆变器的大功率变频电源。给出移相变压器绕组参数的计算及36脉波整流系统对消除网侧谐波电流的公式推导;阐述移相载波控制在大功率变频电源中的优势以及逆变器输出侧集成滤波装置的具体要求;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岸基电源系统模型,对大功率变频电源进行仿真实验,对比集成滤波器前后大功率变频电源的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和谐波特性。仿真结果表明:36脉波整流系统对消除网侧谐波电流有显著效果,集成低通滤波器的大功率变频电源的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和谐波特性良好,与传统大功率变频电源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TMS320F2812的SPWM波形软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变频的核心技术——SPWM波形的产生和控制,详细分析了生成SPWM波形的不对称规则采样算法,给出了软件设计的方法,并通过高精度定点32位DSP微处理器TMS320F2812在线生成SPWM波形.实验表明,采用不对称规则采样法产生的SPWM波形,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输出波形谐波小、变频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异步电机定子变频在解决高压电机调速时,对输出电压的等级要求高,对调速技术要求不足,在原有仅采用控制触发增量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闭环控制。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中,通过在仿真模型中引入S函数,建立了定转子分段变频有级调压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并以双变量变频器为基础设计了实验电路,编写了实验程序,从仿真和实验两个方面对定转子调速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双变量交交变频器在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侧供电实现调速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单管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反馈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感应耦合式电源存在体积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以及存在原边感应线圈与副边感应线圈分离,使输出电压难以快速稳定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基于副边反馈信号联合变频+变占空比的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单管感应耦合式电源,给出了单管ICPT系统结构,分析了该电源的谐振网络,同时对所提电源设计了一种无线反馈系统,为了验证设计的正确性,采用Saber仿真软件对ICPT系统进行仿真和电路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单管感应耦合式电源能够满足输出功率为1kW的设计要求,与传统的感应耦合式电源相比,体积小、成本低、效率高,而且采取基于副边反馈信号联合精准的变频+变占空比的控制方法,实现了输出电压的快速稳定。该研究对全桥和半桥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电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单片机80C196的特点,分析了变频调速的工作原理,并以80C196为核心设计了电机控制系统,即利用80C196输出波形的变化来控制电机的运转.重点论述了输出波形,最后用LABVIEW观察波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功率变频器与工频电源切换不当引起电机产生冲击电流和转速波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控制的交流电机变频/工频同步转换控制方案.采用TMS320F2812 DSP芯片对变频器输出电压和工频电压信号进行同步采样,通过鉴相运算得到两路输入信号的相差信号,然后调用预测控制算法程序实现锁相控制.当变频器输出电压与工频电网电压相位达到一致时,DSP控制继电器动作,从而实现电机由变频电路到工频电网平稳、无扰切换.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具有快速性、优良的跟踪特性和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源的设计思路及方法,阐述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给出了主程序流程图.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通过按键的增减,实现对输出电压的控制,并能动态地对输出电压值进行实时显示,电压输出范围为+3~30 V,满足常规仪器的电压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光伏集中式大功率变换器无法追踪局部模块的最大功率,从而导致输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串联型微型变换器并研究其控制策略。该变换器在拓扑结构中将微型变换器的直流母线进行串联,各独立的微型变换器对光伏模块进行最大功率跟踪,从而有效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效率;通过对网侧控制算法进行改进,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分别采用准PR控制、重复控制技术,实现对电网频率推移带来的影响的有效抑制,从而提高控制精度。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搭建串联型微型变换器和集中式变换器的仿真模型,进行相关仿真实验,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控制算法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相比集中式变换器,串联型微型变换器的输出功率稳定性好、转换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典的密里根油滴实验对直流电源的高精度、宽输出等要求,进行了高压直流电源中控制模块的硬软件设计. 采用了双12 bit数模转换并联构成14 bit数模转换的方法,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控制电压的分辨率. 采用软件补偿的方法提高控制精度,将实际控制电压的最大误差由0.12 V改善到了0.000 6 V. 实验结果表明,高压直流电源的输出范围为-1 200~1 200 V,精度为±0.072 V.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套基于英飞凌XE164单片机的单相两级式500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分析了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原理,进行了孤岛保护的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可输出稳定的220 V交流电压,实现了光伏系统电流型并网.通过高频变换降低成本,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降低网络阻塞率,利用光纤中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效应,对全光多路波长转换器提出一种改进。通过SRS效应的耦合波方程解析解,设计实现一路转四路的全光多路波长转换器,再结合拉曼光纤放大器(Raman Fiber Amplifier,RFA)增益平坦化方法,在多路波长转换器的基础上级联一段补偿光纤,前增益后补偿,实现输出信号光功率的平稳。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实时监测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出瞬时电压和电流,得到瞬时输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再通过调节各模块的瞬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实现并联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均流和功率均分;为了获得更佳的控制效果,将自抗扰控制器取代传统的PI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本控制法可有效地控制均流,并联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小切换瞬间电压和频率的暂态波动,提出了基于控制器状态跟随的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方法.进入孤岛状态后,储能装置逆变器的控制方式由PQ控制转变为V/f控制,切换前使V/f控制器随时跟随PQ控制器的输出,避免切换瞬间控制器输出状态的跳变.在DIg SILENT Power Factory软件平台建立含光伏单元和蓄电池的微电网模型,仿真微电网由并网模式转为孤岛模式运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切换过程中电压和频率的波动,减小暂态过程对电网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DC/DC升压变换器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的双环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首先,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推导出DC/DC升压变换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传递函数;其次,通过设计线性扩展状态观测器(LESO)和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LSEF)来实时估计和补偿外部的干扰和内部的不确定性;最后,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控制器比传统双环PI控制器具有更佳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因此该控制器可用于稳定变压器的直流母线输出电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