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芳西  周淑芳 《净水技术》1997,(3):22-23,29
焦化废水的水量大,水质复杂,含有焦油、酚、苯、氨氮、硫化物、氰化物等污染物。我国焦化废水一般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处后水的酚氰含量可基本达标,但COD含量仍大于250mg/L,氨氮大于120mg/L,远远超过排放标准的要求。为了解决焦化废水的超标排放问题,我们同有关单位协作开展了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深度处理的焦化废水回用需求,以絮凝、微波和Fenton联用处理焦化废水,研究了分次投加H2O2和Fenton试剂、絮凝和微波-Fenton组合方式对处理焦化废水的影响。对比多种工艺处理效果,研究表明,絮凝-微波-Fenton法明显优于絮凝、微波-Fenton,絮凝、微波-Fenton法的最佳组合方式为先絮凝后微波-Fenton。  相似文献   

3.
聚铁絮凝澄清工艺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了聚铁絮凝澄清工艺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两个处理系统。经该系统处理后出水COD≤100mg/L、NH3-N≤15mg/L,达到了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芬顿氧化+絮凝沉淀"组合工艺对某焦化厂的二级处理尾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小试优化条件用于实际尾水处理,考核指标为絮凝沉淀池最终出水COD。结果表明,组合工艺的优化运行条件:H2O2、Fe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10、185 mg/L,pH为3.5。在此条件下,实际尾水系统出水COD低于80 mg/L,能够满足GB 16171-2012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5.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当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根据焦化废水回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焦化废水回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二次污染和设备腐蚀,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业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焦化废水成分复杂、难以降解,经生化处理后使用常规处理方法其出水很难达到回用标准,采用砂滤-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CODCr的平均质量浓度为37.77 mg/L,NH3-N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71 mg/L,色度、SS去除效果明显,达到GB 50335-2002《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中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控制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化废水经二级生化处理后欲实现回用,需要进行深度处理。综述了目前国内主要研究的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和深度氧化法,同时介绍了处理后出水的回用领域,对我国焦化废水的处理及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焦化废水的处理对于钢铁企业减少污水排放量和新水用量,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如混凝沉淀法、吸附法、生物化学法、高级氧化法、膜分离法等,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焦化废水处理工艺现状进行了描述,展望了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文强  段继海 《当代化工》2016,(8):1959-1963
焦化废水主要是焦化厂在煤气化、液化、炼焦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此种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难降解的有机物是一种较难处理的有机废水。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对焦化废水进行处理:首先利用常规方法对废水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生化方法对预处理废水进行二次处理。但是,经过上述过程处理后的焦化废水外排水中的氰化物、COD及氨氮含量仍然无法达标。针对焦化废水组成复杂、难于处理、经传统方法处理后无法达标排放这种状况,综合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焦化废水处理方面的大量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焦化废水深度处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物化方法、氧化方法、膜处理三大类方法的优缺点,列举了当前几种焦化废水回用实例及不足,并指出了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所构成的Fenton试剂,对经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Fenton高级氧化深度处理,重点考察了废水初始pH,FeSO4·7H2O、H2O2及PAM投加量对焦化生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Fenton高级氧化法可使经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中的COD、NH3-N和色度得到进一步有效去除。对于中等浓度的焦化生化废水,较适宜的Fenton氧化工艺条件:废水初始pH为8~10,FeSO4·7H2O投加量为500 mg/L,H2O2投加量为3.5 mL/L,PAM投加量为4.0 mg/L。在此条件下,COD、NH3-N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5.9%、97.3%和84.6%。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了环境因素对撞击流-水力空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选出最佳反应环境条件,以期为撞击流-水力空化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力空化能有效处理焦化废水,3个因素对UV254去除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初始pH温度循环时间。其中初始pH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对UV254去除率影响最为显著。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pH=2.12,温度为52℃,循环时间为48.15 min,在此条件下,焦化废水的UV_(254)、Vis_(380)、COD去除率能达到47.465%、67.53%、23.63%。  相似文献   

13.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化废水是煤焦化过程产生的废水,含有高浓度的酚类、苯系物、杂环化合物、多环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并且高盐、高氨氮,是一类难处理的工业废水。随着国家对焦化废水的管理日趋严格,传统的"预处理+生化处理"工艺很难满足排放或回用要求,因此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势在必行。从物化法和生化法两个方面对目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常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探索性地提出了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取消超滤预处理系统后,纳滤处理系统对该类废水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纳滤工艺可直接应用于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COD去除率稳定在70%以上,出水COD维持在45mg/L以下;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50%以上;对总硬度的脱除率达96%以上,出水硬度维持在3.5 mg/L左右,各项水质均优于循环冷却水要求。虽然单独纳滤工艺稳定运行周期相对双膜工艺较短,但两种工艺的污染差异可通过化学清洗加以消除。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了电化学氧化耦合絮凝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研究了电流密度、pH值、水力停留时间(HRT)和絮凝剂投加量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耦合絮凝技术处理焦化废水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当进水中CODCr的质量浓度为99 mg/L,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HRT为30 min,pH值为6.5,PAM投加量为600 mg/L时,CODCr去除率达到80%以上,出水水质指标稳定,并能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氯化铁(FeCl3)、聚合氯化铝(PVC)和聚合硫酸铁(PFS)等3种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效果的比较,选择出处理效果最好的聚合硫酸铁作为絮凝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絮凝剂.并确定了该试剂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600mg·L-1,pH值为6.8,沉降时间为30min时,...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焦化企业新水不够用、废水无处排的难题,开发出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结合3个典型案例,介绍了在工程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企业的废水特征、现有工艺和回用途径,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组合工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过去作为重要污染源的焦化废水"变废为宝",实现了废水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铁炭微电解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采用铁炭微电解工艺对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考察pH值、反应时间、铁屑和颗粒活性炭的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动态连续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水初始pH值为3,反应时间为4 h,铁屑和颗粒活性炭的投加量分别为40和10 g/L,回流比R分别为100%和200%时,出水COD分别达到《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6—92)中的二级和一级标准,出水氨氮可以达到《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6—92)中的二级排放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铁炭微电解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一种有效工艺。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厂生化后出水。结果表明,焦化厂生化后出水(COD为200mg/L、色度为900度)经生物活性炭处理后,COD降为46.9mg/L、色度降至25.8度,达到国家工业再生用水水质标准(COD小于60mg/L,色度小于30);并与颗粒活性炭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相比,生物活性炭法处理焦化废水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3.4%和5.2%,且生物活性炭使用寿命是颗粒活性炭的3.3倍,生物活性炭的吨水材料费为1.4元,比颗粒活性炭低3.26元。生物活性炭法是一种有效、低成本的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