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州西山三个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是历史信息的真实记载,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儇护是当前规划界面临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新课题,在苏州西山镇三个古村落的保护与村庄建设规划中,我们对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延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特色空间格局下的村落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策划,改变了以往只对单个古村落进行物质空间保护的思路,而是根据各村落的区位联系和产业特色,提出了古村落区域整体保护策略,希望形成具有强大优势的"古村落区域",实现"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古村落空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公平、有效,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古村落的人文精神与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2.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中北部东麓,地形地貌复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文章以实地调查及文献查阅方法为基础,实地对阜平县域古村落的选址布局、空间格局、院落街巷、民居建筑及景观特色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在特殊地理环境制约下村落的空间格局及民居建筑的营建智慧,揭示出古村落尊重环境,师法自然以及对自然环境积极响应折射出的朴实 “设计”手法和建设思想,旨在为阜平古村落乃至太行山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3.
浅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的关系出发,在认清古村落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乐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山-水-镇”、“田园-水网-街巷-民居”相互交融的特色空间格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格局受到来自多方面压力的胁迫而面临破坏的边缘。为了重构古镇失落的特色空间,规划中通过整体性构建、原生态保护、整治、调整等手法,对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建筑、节点等不同尺度空间实施引导,结合对古镇原生态社会形态的保护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同时,以保护为触媒,积极研究古镇的产业,从点式发展转向集群发展,实现发展成为特色空间保护的坚强后盾。试图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有机协调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极富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踪迹,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模式。古村落的传统"空间观",无论是从物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建筑特征、规划布局,还是融于其中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民俗及风水观念,与当代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和谐等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相适应。笔者认为研究和吸收借用古村落的空间布局手法,并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加以灵活应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延续传承,也是解决目前村庄空间乏味、建筑形式单调,千村一面等新村普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通过对我国古村落空间布局研究,对淮河之滨的涟水县韩陈村进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传统空间观的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0)
河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古村落文化极源远流长。目前的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破坏古村落文化为代价,本课题组研究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文化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超 《建筑与文化》2021,(5):112-1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过去同质化的商业开发行为导致村落个性缺失、历史文脉中断现象不断上演,而乡村振兴的同时还应留住乡愁.文章以苏南①石公村环境与景观改造为例,从区域整体层面规划设计,到对建筑庭院细节整治、村落周边环境、公共交往空间、水体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景观整治改造的同时注重彰显地域文脉,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反映地域文化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五台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分布着众多传统古村落,这些村落的空间特征受地域文化影响在选址、村落营建、空间格局上都独具魅力。论文以五台县传统村落永安村、东会村、槐荫村、闫家寨村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整理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了五台县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色。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沟壑区作为我国地形、地貌独特的区域,保存着大量传统村落,村落空间格局与地貌都颇具特色.本文采用空间句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10个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试图从10个传统村落中找寻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特色基因,进而提出保护策略,为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肇庆市古村落景观既具有广府古村落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色,即不似岭南水乡的村落处于纵横水网之中,而是山环水绕,呈现圈式布局的特点。那些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的古村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以蕉园村为例,详细分析了这种威胁,并针对其景观格局保护从政策和技术层面进行了研究。在技术层面,应用了图层分析法。  相似文献   

11.
西递古村落空间构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松 《规划师》2004,20(3):85-87
西递古村落特殊的族居方式和村中成员在村落空间营造过程中的相互模仿,使得西递古村落空间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古村的历史沿革、空间结构与建筑形态等几个方面,探讨坦洋古村落的空间构成特色与建筑特色,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欧阳文 《华中建筑》2002,20(3):72-76
该文以北京川底下古村落为例,在对其合院式民居进行了深入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对比方合院式民居的类型,组合方式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北方山地合院式空间的构成,处理及利用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的我国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探讨了我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古村落长期发展历程中剖析其内在的生存与发展动力,并着重分析了在当今处于开放系统的社会发展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市场、政府、社会和技术等重要外力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琳  苗琨  吕锐 《华中建筑》2011,29(2):158-160
古村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众多社会、历史信息.然而现存的古村落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该文以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为例,结合其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探讨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产业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卫 《城市建筑》2005,(2):15-16
本文分析了国内产业建筑保护、改造和再利用设计实践活动的缘起,指出产业建筑及空间固有的兼容性和生命周期是改造和再利用的关键所在,提出产业建筑持续、合理地再利用是改造的最终目的,而保护应是建立在此目的基础上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罗荩  高美祥  杨瑛  陈翚 《室内设计》2022,(2):126-133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 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 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 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 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 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 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 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制度 化文化资本主导的生产型空间、生活型空间及组 织型空间三种类型。在乡村旅游经济资本力量的 驱动下,公共文化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产生消费化、 静态化和孤岛化等发展趋势。以湖南浏阳市农业 休闲旅游型竹联村美丽屋场营建为例,分析三类 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场域和文化活动的存在特征, 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复合 化更新路径,进而提出弹性转化、多元化发展、整体式营建等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依托人居环境科学,选取中国古 代都城为案例,对其空间形态结构、空间组 合模式以及人居环境视角的空间模式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形态结构,由分散式 的“团块结构”逐步向集中式“嵌套结构”演 化,由不规则向规则而后向不规则演变;空 间组合模式,节点要素的数量不断丰富,路径 系统由单一向多层级演化且成为城市形态的 发展轴线,空间区域由简单的区域分块向综 合性的空间组合模式演变;人居视角的城市 空间模式,秦汉人居建设中运用轴线法则, 魏晋南北朝“规划图”的出现标志着都城人 居环境建设新水平,隋唐人居营建范式成为 经典,“里坊”成为居住功能区,宋元街巷代 替里坊,夜市使得中国开始了全日制的人居生 活,明清“合院”单元、胡同体系、街道系统、 “轴线”城市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最 完善的人居环境营建系统。  相似文献   

19.
王宇 《建筑与文化》2009,(10):86-87
文章通过对济南文化历史名城的发展和保护进行实践探索,提出了寻找适合济南特点的保护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