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的唯一性和读者的多样性决定了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多元解读与误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过度”阐释将会使多元解读演变成误读。误读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防止“曲读”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尽量做到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2.
中国读者对英诗的阅读,误读必然伴随其中,而且还呈现出中式误读的倾向,这在学生对英诗理解的作业中已见端倪。为了验证这些假设,量化与质化的混合方法及新历史主义批评得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英诗中式误读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着五大主要范式,即:道德本位模式、政治本位模式、阴柔哀怨模式、情景交融模式、写意模式;它们有时以某一形态单独出现,有时以两种或者多种模态的形式杂合呈现于中国读者英诗理解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3.
误读和曲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曲读出于读者的故意,而误读是由于读者所依据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阐释体系不同而发生的。误读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对文本进行多重理解,促进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误读的多维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乃至融合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也是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误读、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作为文化交流的壁垒和语言转换的障碍,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误读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中一般应尽量克服文化误读,有时也可创造性地发挥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误读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乃至融合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也是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误读、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作为文化交流的壁垒和语言转换的障碍,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误读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中一般应尽量克服文化误读,有时也可创造性地发挥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1 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特征1 1 早在 1919年 ,德国魏玛成立了国立包豪斯学校 ,可以说是艺术设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包豪斯认为 ,最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创作方法 ,而是要让学生探索个人的道路 ;不是把某种风格强加于人 ,而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其它学校“趋同”的教育思想比较 ,包豪斯“求异”的特色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使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的职业得到确立。同时 ,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作为其设计主导思想。包豪斯确立了以“三大构成” ,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翻译中存在误读和重译的现象。从哲学、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去考察这种现象,结果都表明:文学作品翻译中出现误读是难免的。翻译的误读使我们从更多的视角审视同一部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经典作品能够流芳百世,误读和重译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文体批评应从其表层向深层意义拓展,任何厚此薄彼的评论都会导致误读,对鲁迅、沈从文的误读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探究这种被误读的过程及含义,对于正确的文体批评必然具有规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是对两汉经学的篡改,这种篡改并不是立竿见影,或是由某个人发号施令完成的,而是通过玄学家们对经学著作的阐述来完成的。故意的、破坏性误读是玄学家们实现经学向玄学转化,导致“经学的玄学化”的基本方法。在这种方法下,完成了由儒家经学构成的文化语境向道家玄学构成的文化语境的最终转变。  相似文献   

1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高级中学和大中专院校的相关教材中均有此诗。遗憾的是教材中的这首诗总有或多或少的差错,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文化通识方面的误读。技术上的差错在比对中可以明了,文化上的误读只有在回归文化元典的基础上才能觉悟。举例分析了教材中的差错和教学中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在《女勇士》和《中国佬》的中国形象塑造上,汤亭亭无疑是既成功又失败的。成功的是汤亭亭有意误读中国文化和历史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赢得了作品的成功;失败的是汤亭亭塑造的中国形象并不是中国的原本面目。她对中国的认识本就不可靠,她笔下的魑魅魍魉的中国、红色的中国、儒教的中国以及其用文化符号拼贴出的中国更是不可信。汤亭亭对中国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读,总的来说对提升中国形象并无益处,反而塑造出为西方人所钟情的神秘的东方色彩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特别是言外之意的,如果不能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意思就会产生语义分歧,即误读。后现代语境中,在科技的催动下,各种文化折射出了多元化的复杂关系,政治力量、利益再分配等元素使误读突破语用学的樊篱,超出了语言文学的范畴,固有的价值评判遭到颠覆,文化误读强调了文化间性及其异质差异,作为一种特殊的解码方式推动着文化达成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著名的兵家策略典籍《孙子兵法》,自向西方传播后,有不少翻译版本,却因西方学者对孙子哲学思想的误读,曾导致文化关键词的翻译不当。从《孙子兵法》中的关键词"天"入手,从语言文化方面探讨原因,分析了西方早期翻译家由于对孙子哲学思想的误读而导致了对"天"的误译。  相似文献   

15.
“六书”思维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的原型。在传统艺术理论中,“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不过是“诗誌”的误读或讹传;“赋”“比”“兴”不过是“象形”“会意”等思维方式于语言文字表达中的概括和运用,“意象”“意境”正是依据“象形”“会意”思维对“意”与“象”关系理解及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一诗在中国的翻译与阐释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出现了误读.这种误读有深刻的动因:中国古典诗歌及诗论影响了庞德诗歌及诗论,这种影响反过来左右着中国读者对意象派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包豪斯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代设计领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模式,重新审视了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应该辨证地学习和借鉴包豪斯设计的教育理念,发展和改革我国的设计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包豪斯的“工作坊”、“德州骑警”的“设计实验室”、现代设计院校的“工作室”和创意产业基地的“设计工厂”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当代设计教育的理念,提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模式,要真正能与社会发展接轨,就必须在实践教学环境的营造上加以创新与研究,创造一个具有学科特色、能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长期以来被人为扭曲了,人们对它进行了“色情式”的误读和“唯美式”的误读。从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角度对《洛丽塔》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作者的伦理观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才是《洛丽塔》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处下发“2013年CNAS暂停撤销认可实验室典型案例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之后,不仅引起了认可实验室的广泛关注,在行业中也产生了一定反响。为消除对该“通报”的误读,帮助相关机构和人员准确把握通报内容,笔者作为CNAS此项工作全过程的参与者,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